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基础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化教学,大面积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目前,基础教育资源结构性缺乏仍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一个区域层面就教育资源库建设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区域教育资源库管理模式构建的新观点。
关键词:区域教育;基础教育资源库;资源管理;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75-03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从重网络硬件环境建设转变到重应用建设上来。在这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成为信息化应用建设的核心环节。何克抗教授曾讲到: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是教育信息化没有实现教育的蛙跳式发展(即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大幅度提升)。要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必须要依靠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来实现。而没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就无从谈起。
一、区域教育资源库——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观察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然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化环境构建阶段。在这个阶段,教育部门把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放在了网络建设和教学用终端设备的配备上。第二个阶段是重应用建设阶段。很多地方在经历了第一个阶段后,逐步发现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购买了很多硬件设备,但是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高回报,信息化应用并不是建立了网络、购买了设备就能自然而然开展起来的。于是,人们开始把关注点集中到如何在管理和教学中深入推进信息化应用。这时,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成为建设重点。第三个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要实现区域内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必须建立在一个数量大、质量高的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基础上。
从资源库建设主体来看,以一个区(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来组织建设是最恰当的。第一,以学校为建设主体建设资源库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库,而由各学校自建资源库,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明显的,即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区域内教师需要进入各学校的资源库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源,效率低下;学校分散建设资源库的问题还在于,由于学校人力财力都很有限,没有能力保证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无法确保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以市级教育部门牵头建设资源库存在的问题。拿笔者所在的成都市来说,早在3年前,成都市教育局就建设了成都教育资源中心,购置了中央电教馆资源库、Apabi数字图书馆、自建的视频课例等资源,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优质资源,但是其使用率却相当的低。究其原因,至少有两个。首先,没有和区级教师实名制管理系统整合,采用为各学校分配账号方式管理用户,教师们用起来很不方便;其次,缺乏资源评价、应用推广机制,广大教师没有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中来,造成资源库缺乏持续发展的活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以区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库更有利于区域内资源共享,有利于教育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区域教育资源库管理新模式
1.区域教育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
区域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资源管理模式问题。教育资源库的管理模式很多,资源管理的简单模式有文件目录管理、专题资源管理、静态学科资源网站模式等。这些方式是对少量资源的简单管理,资源的安全性差,检索困难,适合于规模较小的学校的资源收集整理。目前,比较典型的资源管理模式有教育资源管理数据库、教育资源中心、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等几种形式。[2]教育资源管理数据库模式是将所有资源文件以二进制形式存入数据库服务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为用户提供资源检索、资源发布、资源审核、权限管理、计费、信息交流等服务。其优点是资源管理效率高、安全性好、检索方便,存在的问题是对数据库性能要求很高,对于大数据量的资源存取是对数据库的极大考验。教育资源中心一般是就一个城市而言构建分层的各级资源中心:市资源中心、区县资源中心和学校资源中心,通过网络把各区县的资源库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综合化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和交易平台。分布式教育资源网中的教育资源,在物理存储上分布在多个节点,重点在资源中心建立大型编目系统,供区域内用户检索,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目录系统提供重定向的功能,这种方式的优点可以解决资源中心节点的带宽瓶颈。
作为一个县(或区)级教育资源库,从资源的存储模式的选择来说,采用集中存储的方式更合适,将资源描述信息和资源本身都存储到区域教育资源中心,使用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如果采用分布式管理,则要求学校要承担资源管理的任务,对学校的设备及人员要求将比较高。如果学校重视不够,管理不善,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损失。再者,随着网络带宽的不断升级,集中存储所带来的中心点带宽瓶颈逐步得到解决(笔者所在成都市已经开始建设纯光纤连接的教育专用网),由区级资源中心进行集中存储、集中管理,资源的安全性更高,资源管理和检索更方便,同时由于区(县)级资源库的资源数量还不是很大,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上面说到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存储方式采用集中存储,但是,如果资源的呈现界面还是采用传统的数据库呈现方式,让各学科在同一个呆板的界面中一个一个地输入查询条件,去检索资源,则显得不够人性化。目前,教育资源库发展的一个趋势便是要从产品层次上升到服务层次,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提倡以门户网站作为教育资源呈现方式,提供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其基本思想是,所有资源集中存入资源数据库,在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生成各学科资源网站,将每个学科资源进一步细化到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与其他学科资源分离,各学科教师可以访问相应的学科资源网站,更方便地获取该学科的教育资源。
2.建立学校资源建设专题网站,为学校资源建设留下空间
在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起来以后,学校资源建设何去何从?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显然,学校是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主体,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校的资源建设积极性。为此,应该在区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为学校资源建设留下一定空间。具体做法是:在区级资源库管理系统中为每一个学校生成一个专题网站,界面可以定制,用来呈现该学校所有教师上传的各学科教育资源,提供学校资源的统计数据。同时,允许学校上传一些不愿意公开的资料,这些资料不对该校以外的使用者开放。这样做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节约了学校自建资源库管理系统的费用。如果没有学校资源建设的空间,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有自建自己学校的资源库,而学校自建资源库从目前来看,比较通用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文件共享或FTP服务器存放。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资源数量的增多,资源的检索和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自建资源管理平台。这样做则需要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仅仅购置资源库管理系统就要花去一大笔资金,资源建设、日常维护对学校来讲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即使建立起来,很多学校也很难维持其后续运转。
其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建设积极性。建立学校资源建设专题网站,教师上传的资源既为学校资源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区级资源建设做出了贡献。可以让每一个学校的资源建设、积累、应用情况一目了然,清楚地看到本校资源建设的成绩,使得学校、教师更有成就感,从而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资源建设积极性。
第三,有利于学校校本资源的开发。即使在同一个区域内,由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必然会有一部分学校有一些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资源,对于这一部分资源,有些学校不愿意作为全区共享资源,或是全区共享的价值不大,这样我们可以把这部分资源的共享权限制在本校范围内,仅供本校教师访问。
3.为教师建立个性化资源空间
资源库管理平台的设计在注重功能设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关注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由于每一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同一个资源,不同的教师使用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为每一名教师分配个人资源管理空间,允许教师把自己认为优秀的资源收集起来,提供管理功能,对自己上传的资源和收集的资源进行管理,方便今后的查找和使用,以逐步形成教师自己的个性化资源库。
三、区域教育资源建设
1.统筹规划
由于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涉及资金投入、人员调配、学校参与、质量控制、应用评价等多方面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显然仅仅依靠电教或教研部门都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多个单位、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具体来讲至少要有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参与学校这四个单位参与。其中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定资源建设规划,提供经费及政策保障,教研部门负责各学科资源建设项目的拟定和资源质量的控制,电教部门负责软硬件环境的构建,学校则负责资源的具体制作。
2.建立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一线教师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广大一线教师是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主体,在区域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如果缺少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投入,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更谈不上发挥应用效益。所以,必须坚持“每一个人都是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的理念,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的资源建设积极性,建立资源建设评价激励机制,承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取得的各项成绩,每年表彰在资源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教育资源库
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课题,由于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学科教材的改动相当频繁,这就要求区域教育资源库也要不断改进,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必须要遵循国家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为资源库的扩充和不同系统间资源的互操作提供可能。具体来讲,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必须遵循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教学元数据应用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规范的要求。其次,为确保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管理平台具有营运功能。从长远来看,教师对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个性化,资源库的发展必将走向以服务为中心,满足教师的资源定制需求。同时,为了吸引广大教师上传优质教育资源,优质资源的制作者应当获得一定的回报(物质上的或下载其他优质资源的权限),这都要求资源库管理实现营运功能,以确保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要着眼于应用需求来构建一个优质高效的区域教育资源库,在重视资源库管理功能开发的同时,更要重视资源建设及应用评价机制的建立,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应用效益,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从而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等.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http://www.etc.edu.cn.
[2]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3]马宁,余胜泉.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6,(2).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5]曹晓明.面向应用的区域资源建设支撑环境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8).
(编辑:隗爽)
关键词:区域教育;基础教育资源库;资源管理;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75-03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地区已经开始从重网络硬件环境建设转变到重应用建设上来。在这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成为信息化应用建设的核心环节。何克抗教授曾讲到: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是教育信息化没有实现教育的蛙跳式发展(即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大幅度提升)。要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必须要依靠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来实现。而没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就无从谈起。
一、区域教育资源库——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观察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然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化环境构建阶段。在这个阶段,教育部门把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放在了网络建设和教学用终端设备的配备上。第二个阶段是重应用建设阶段。很多地方在经历了第一个阶段后,逐步发现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购买了很多硬件设备,但是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高回报,信息化应用并不是建立了网络、购买了设备就能自然而然开展起来的。于是,人们开始把关注点集中到如何在管理和教学中深入推进信息化应用。这时,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成为建设重点。第三个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要实现区域内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必须建立在一个数量大、质量高的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基础上。
从资源库建设主体来看,以一个区(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来组织建设是最恰当的。第一,以学校为建设主体建设资源库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库,而由各学校自建资源库,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明显的,即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区域内教师需要进入各学校的资源库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源,效率低下;学校分散建设资源库的问题还在于,由于学校人力财力都很有限,没有能力保证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无法确保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以市级教育部门牵头建设资源库存在的问题。拿笔者所在的成都市来说,早在3年前,成都市教育局就建设了成都教育资源中心,购置了中央电教馆资源库、Apabi数字图书馆、自建的视频课例等资源,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优质资源,但是其使用率却相当的低。究其原因,至少有两个。首先,没有和区级教师实名制管理系统整合,采用为各学校分配账号方式管理用户,教师们用起来很不方便;其次,缺乏资源评价、应用推广机制,广大教师没有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中来,造成资源库缺乏持续发展的活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以区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库更有利于区域内资源共享,有利于教育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区域教育资源库管理新模式
1.区域教育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
区域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资源管理模式问题。教育资源库的管理模式很多,资源管理的简单模式有文件目录管理、专题资源管理、静态学科资源网站模式等。这些方式是对少量资源的简单管理,资源的安全性差,检索困难,适合于规模较小的学校的资源收集整理。目前,比较典型的资源管理模式有教育资源管理数据库、教育资源中心、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等几种形式。[2]教育资源管理数据库模式是将所有资源文件以二进制形式存入数据库服务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为用户提供资源检索、资源发布、资源审核、权限管理、计费、信息交流等服务。其优点是资源管理效率高、安全性好、检索方便,存在的问题是对数据库性能要求很高,对于大数据量的资源存取是对数据库的极大考验。教育资源中心一般是就一个城市而言构建分层的各级资源中心:市资源中心、区县资源中心和学校资源中心,通过网络把各区县的资源库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综合化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和交易平台。分布式教育资源网中的教育资源,在物理存储上分布在多个节点,重点在资源中心建立大型编目系统,供区域内用户检索,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目录系统提供重定向的功能,这种方式的优点可以解决资源中心节点的带宽瓶颈。
作为一个县(或区)级教育资源库,从资源的存储模式的选择来说,采用集中存储的方式更合适,将资源描述信息和资源本身都存储到区域教育资源中心,使用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如果采用分布式管理,则要求学校要承担资源管理的任务,对学校的设备及人员要求将比较高。如果学校重视不够,管理不善,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损失。再者,随着网络带宽的不断升级,集中存储所带来的中心点带宽瓶颈逐步得到解决(笔者所在成都市已经开始建设纯光纤连接的教育专用网),由区级资源中心进行集中存储、集中管理,资源的安全性更高,资源管理和检索更方便,同时由于区(县)级资源库的资源数量还不是很大,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上面说到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存储方式采用集中存储,但是,如果资源的呈现界面还是采用传统的数据库呈现方式,让各学科在同一个呆板的界面中一个一个地输入查询条件,去检索资源,则显得不够人性化。目前,教育资源库发展的一个趋势便是要从产品层次上升到服务层次,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提倡以门户网站作为教育资源呈现方式,提供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其基本思想是,所有资源集中存入资源数据库,在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生成各学科资源网站,将每个学科资源进一步细化到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与其他学科资源分离,各学科教师可以访问相应的学科资源网站,更方便地获取该学科的教育资源。
2.建立学校资源建设专题网站,为学校资源建设留下空间
在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起来以后,学校资源建设何去何从?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显然,学校是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主体,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校的资源建设积极性。为此,应该在区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为学校资源建设留下一定空间。具体做法是:在区级资源库管理系统中为每一个学校生成一个专题网站,界面可以定制,用来呈现该学校所有教师上传的各学科教育资源,提供学校资源的统计数据。同时,允许学校上传一些不愿意公开的资料,这些资料不对该校以外的使用者开放。这样做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节约了学校自建资源库管理系统的费用。如果没有学校资源建设的空间,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有自建自己学校的资源库,而学校自建资源库从目前来看,比较通用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文件共享或FTP服务器存放。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资源数量的增多,资源的检索和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自建资源管理平台。这样做则需要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仅仅购置资源库管理系统就要花去一大笔资金,资源建设、日常维护对学校来讲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即使建立起来,很多学校也很难维持其后续运转。
其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建设积极性。建立学校资源建设专题网站,教师上传的资源既为学校资源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区级资源建设做出了贡献。可以让每一个学校的资源建设、积累、应用情况一目了然,清楚地看到本校资源建设的成绩,使得学校、教师更有成就感,从而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资源建设积极性。
第三,有利于学校校本资源的开发。即使在同一个区域内,由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必然会有一部分学校有一些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资源,对于这一部分资源,有些学校不愿意作为全区共享资源,或是全区共享的价值不大,这样我们可以把这部分资源的共享权限制在本校范围内,仅供本校教师访问。
3.为教师建立个性化资源空间
资源库管理平台的设计在注重功能设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关注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由于每一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同一个资源,不同的教师使用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为每一名教师分配个人资源管理空间,允许教师把自己认为优秀的资源收集起来,提供管理功能,对自己上传的资源和收集的资源进行管理,方便今后的查找和使用,以逐步形成教师自己的个性化资源库。
三、区域教育资源建设
1.统筹规划
由于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涉及资金投入、人员调配、学校参与、质量控制、应用评价等多方面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显然仅仅依靠电教或教研部门都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多个单位、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具体来讲至少要有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参与学校这四个单位参与。其中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定资源建设规划,提供经费及政策保障,教研部门负责各学科资源建设项目的拟定和资源质量的控制,电教部门负责软硬件环境的构建,学校则负责资源的具体制作。
2.建立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一线教师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广大一线教师是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主体,在区域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如果缺少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投入,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更谈不上发挥应用效益。所以,必须坚持“每一个人都是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的理念,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的资源建设积极性,建立资源建设评价激励机制,承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取得的各项成绩,每年表彰在资源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教育资源库
区域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课题,由于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学科教材的改动相当频繁,这就要求区域教育资源库也要不断改进,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必须要遵循国家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为资源库的扩充和不同系统间资源的互操作提供可能。具体来讲,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必须遵循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教学元数据应用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规范的要求。其次,为确保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管理平台具有营运功能。从长远来看,教师对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个性化,资源库的发展必将走向以服务为中心,满足教师的资源定制需求。同时,为了吸引广大教师上传优质教育资源,优质资源的制作者应当获得一定的回报(物质上的或下载其他优质资源的权限),这都要求资源库管理实现营运功能,以确保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要着眼于应用需求来构建一个优质高效的区域教育资源库,在重视资源库管理功能开发的同时,更要重视资源建设及应用评价机制的建立,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应用效益,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从而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等.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http://www.etc.edu.cn.
[2]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3]马宁,余胜泉.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6,(2).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5]曹晓明.面向应用的区域资源建设支撑环境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8).
(编辑: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