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自己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些大型建筑广场特别是广州市区高层大型建筑的正门景观广场设计中,古典装饰纹样适用性存在问题。设计师在设计广场的形式,景观搭配和古典装饰纹样的使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导致了广场中古典装饰纹样少之又少,使用的装饰纹样并没有发挥功效的结果。本论文通过对广州市IFC西塔国际贸易中心,花城汇下沉广场和广州天河城广场以及广州市太古汇广场的调查和相互比较,得出其适用性存在问题的几点原因,希望可以对以后的建筑前广场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建筑前景观广场;适用性;古典装饰纹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一、现有城市大型建筑前广场传统装饰纹样使用率低现状说明
在中国大陆大型建筑广场建设中,可以观察总结一下,其实绝大部分方案都在极端地重视轴线效果,认为高层建筑就应该使用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主观认为高层建筑只有拥有了大广场,长轴线,相互对称的景观才会显得非常的宏伟。在走访的时候发现,广州的很多写字楼和商业区都十分的现代化,和市民记忆中那种亲切的小建筑,小院落带来的亲切,舒适的感觉相差甚远。在广州的一些高层建筑的正门广场设计,无论从景观的设计,广场和主体建筑的相互融合,都造成了一种相互排斥和冷漠的感觉,而在广州的所调研的这些大型广场中,并没有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参与,或者不能醒目地看到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身影。
广州天河区天河城北门广场是其中的典型例子,造成纹样使用率低因素主要是:极端重视建筑和广场的视觉效果;景观广场作为人群汇集功能较为单一;周围建筑和商业形态特点均以现代、购物、时尚为主题,并不能很好地结合中国古典装饰纹样。
除了广州天河区天河城北门广场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外,另广州天河太古汇正门广场、广州IFC西塔广场,都出现了类似使用率低的问题,有几个比较相似的特点:1.广场设计时设计的尺度很大,空间很广,极端地重视视觉效果。2.建筑与附带大型广场的主题与传统纹样不符合。如此得来的设计不合理的结论,可以先作为一个假设,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了大型建筑广场中古典装饰纹样使用率低的现状。
二、大型建筑前广场古典装饰纹样使用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古典装饰纹样使用的两个方面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在设计的意义中,还包含了情感的产生和价值的判断。设计中总是蕴含着意义的。”[1]这里说到的情感的产生即是对于古典装饰纹样在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含义和对于建筑风格及场所中建筑主题的契合;价值的判断,即是说明古典装饰纹样在大型建筑前广场中使用情况的分析,主要是空间尺度和纹样使用载体发挥功能方面的内容。
(二)广场面积过大比例不合理导致传统装饰纹样使用率低
尺度作为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的设计必须考虑因素之一,面积是最直观的表现,在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广场的空间的围合形式,广场面积和其他组成元素之间的比值,这些数据和一些设计都对广场上参与使用的人的心理、生理、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对于古典装饰纹样在大型建筑前广场中的使用有一定的影响。
广场和建筑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必须要仔细考究的数据,根据芦原义信观点,当广场两边的建筑高度与建筑之间广场的长度比例为1~2时,是最适合人停留的,当比值小于1时,会有压迫感,大于2时会出现远离感。卡米洛·希特在总结欧洲广场设计的手法中提出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最近的建筑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建筑高度的两倍,也在这一比例之内。心理学家德克·德·琼在对人愿意停留空间研究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丛林、海滩、森林、林中空地的边缘都是人们习惯停留的区域,而完全没有庇护的旷野和滩涂则没人愿意停留。人们更加愿意处于半开放空间,而不是完全开放的空间,完全开放的空间会造成心理的不安全和一些隐私得不到保护的感觉,所以,在广场设计的时候,应当注意的是广场作为全部开放的大空间如何进行有效的功能划分,以满足不同人对于空间的需求[2]。而在广州IFC西塔国际贸易中心的广场的边缘中心到主体建筑的距离为110米。广场到其南面扎哈设计的广州歌剧院栋的距离比主体高度为0.34。这个数目远远小于芦原义信在总结广场设计的手法中提出的理论,这种比例对人会造成必然的负面影响,当比例大于2时,当人处于广场之间时会产生远离感,会觉得不安和恐惧。不安的空间尺度的不适宜,导致了人群的停留时间过短,节点功能不明确,而作为古典装饰纹样,在这样尺度的空间中的出现,并不能很好地和人形成一定的交流。尺度过大,人们对于古典装饰纹样也不会过度加以关注,致使,在以上述所提到的景观广场为代表的城市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古典装饰纹样使用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空间尺度的适宜性缺失。
(三)古典装饰纹样载体在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使用混乱现象
古典装饰纹样在景观广场中的使用,需要借以一定的载体实施,景观小品,铺地等,这些载体的良好使用,是建立在广场空间围合的合理性之上。
在广州花城汇广场的实地勘察中看到,此广场勉强可以定义为全围合空间,总面积500平方米,根据研究,在室外空间,因为人需要安全感与参与感,人喜欢停留在半私密空间不愿意待在完全开放空间或者完全围合的空间,也就是说该广场的空间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失去参与感。而在这500平方米内并没有让人可以逗留的任何设施,也就是说人只能站在里面交流,这就意味这该广场真正适合人交流,活动的空间为零。广场要吸引人流的停留在此进行各类交往活动,必须要有适合的设施,这是符合人性化的最基本要求。广场没有合理的活动分区和必要设施,就会使人产生疏远,生硬的感觉,空间离散,导致人员不愿意停留。
对于人不愿意停留的空间,这里的景观小品和铺装也就成了形式上的设计,并没有发挥其功能作用,而依附于其向人们展示出的装饰纹样,同样也失去了意义,这就意味着,这样空间围合中的装饰纹样的使用的适用性大大降低。 (四)建筑主题和区域文化氛围对于纹样使用适用性影响
中国古典传统装饰纹样的不仅仅是在视觉上理解出的形式上的构图、线条、色彩搭配、材料使用,等等。除去这些表象的显性的方面,其隐形的对于文化的表达,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和观者有情感上的交流。这便是唐纳德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对于设计作品的情感的表达和判断。
传统装饰纹样,大多都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动物类纹样,植物类纹样,描画人物情景的纹样,还是具有很好视觉观赏型的几何纹样,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和典故等特殊的意义,大多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以广州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为调研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广场所属的建筑大多是商业写字楼,大型购物广场,建筑语言和周边的景观语言凸显的主题依旧是当代城市人所热衷的商业,现代,时尚等主题,似乎在这样一种区域中,想要去直接运用,发展的运用,抑或是拓展的去利用中国古典传统装饰纹样去营造文化氛围,传递精神,和引起心灵的共鸣,似乎和建筑和城市化,现代化的主题背道而驰。并且,也会让置身于广场中的人们,有着思维混乱,情感感受偏差的现象。
景观广场中利用传统装饰纹样需要有一定的景观主题作为依附和根据,缺失景观广场设计理念,牵强的使用一些无关的装饰纹样,仅仅在装饰层面去使用装饰纹样,不仅不能在情感上无法拉近使用者和景观广场的距离,更不能产生思考,引发共鸣。
三、对于古典装饰纹样在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适用性低下的思考
本次调研的场地时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古典装饰纹样在设计的过程中,使用率极低,设计完工后,使用的古典装饰纹样的适用性也是大打折扣。
广场面积过大比例不合理,古典装饰纹样载体在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使用混乱,以及建筑主题和区域文化氛围与纹样主题不契合,造成了上述现象的产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价值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究广场的尺度,载体和空间的关系特别是主题的契合度,这样,才能使得古典装饰纹样在现今的广场景观设计中发挥功用。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胡杨林(1990-),男,安徽黄山人,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何美莹(1991-),女,广东广州人,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建筑前景观广场;适用性;古典装饰纹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一、现有城市大型建筑前广场传统装饰纹样使用率低现状说明
在中国大陆大型建筑广场建设中,可以观察总结一下,其实绝大部分方案都在极端地重视轴线效果,认为高层建筑就应该使用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主观认为高层建筑只有拥有了大广场,长轴线,相互对称的景观才会显得非常的宏伟。在走访的时候发现,广州的很多写字楼和商业区都十分的现代化,和市民记忆中那种亲切的小建筑,小院落带来的亲切,舒适的感觉相差甚远。在广州的一些高层建筑的正门广场设计,无论从景观的设计,广场和主体建筑的相互融合,都造成了一种相互排斥和冷漠的感觉,而在广州的所调研的这些大型广场中,并没有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参与,或者不能醒目地看到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身影。
广州天河区天河城北门广场是其中的典型例子,造成纹样使用率低因素主要是:极端重视建筑和广场的视觉效果;景观广场作为人群汇集功能较为单一;周围建筑和商业形态特点均以现代、购物、时尚为主题,并不能很好地结合中国古典装饰纹样。
除了广州天河区天河城北门广场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外,另广州天河太古汇正门广场、广州IFC西塔广场,都出现了类似使用率低的问题,有几个比较相似的特点:1.广场设计时设计的尺度很大,空间很广,极端地重视视觉效果。2.建筑与附带大型广场的主题与传统纹样不符合。如此得来的设计不合理的结论,可以先作为一个假设,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了大型建筑广场中古典装饰纹样使用率低的现状。
二、大型建筑前广场古典装饰纹样使用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古典装饰纹样使用的两个方面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在设计的意义中,还包含了情感的产生和价值的判断。设计中总是蕴含着意义的。”[1]这里说到的情感的产生即是对于古典装饰纹样在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含义和对于建筑风格及场所中建筑主题的契合;价值的判断,即是说明古典装饰纹样在大型建筑前广场中使用情况的分析,主要是空间尺度和纹样使用载体发挥功能方面的内容。
(二)广场面积过大比例不合理导致传统装饰纹样使用率低
尺度作为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的设计必须考虑因素之一,面积是最直观的表现,在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广场的空间的围合形式,广场面积和其他组成元素之间的比值,这些数据和一些设计都对广场上参与使用的人的心理、生理、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对于古典装饰纹样在大型建筑前广场中的使用有一定的影响。
广场和建筑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必须要仔细考究的数据,根据芦原义信观点,当广场两边的建筑高度与建筑之间广场的长度比例为1~2时,是最适合人停留的,当比值小于1时,会有压迫感,大于2时会出现远离感。卡米洛·希特在总结欧洲广场设计的手法中提出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最近的建筑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建筑高度的两倍,也在这一比例之内。心理学家德克·德·琼在对人愿意停留空间研究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丛林、海滩、森林、林中空地的边缘都是人们习惯停留的区域,而完全没有庇护的旷野和滩涂则没人愿意停留。人们更加愿意处于半开放空间,而不是完全开放的空间,完全开放的空间会造成心理的不安全和一些隐私得不到保护的感觉,所以,在广场设计的时候,应当注意的是广场作为全部开放的大空间如何进行有效的功能划分,以满足不同人对于空间的需求[2]。而在广州IFC西塔国际贸易中心的广场的边缘中心到主体建筑的距离为110米。广场到其南面扎哈设计的广州歌剧院栋的距离比主体高度为0.34。这个数目远远小于芦原义信在总结广场设计的手法中提出的理论,这种比例对人会造成必然的负面影响,当比例大于2时,当人处于广场之间时会产生远离感,会觉得不安和恐惧。不安的空间尺度的不适宜,导致了人群的停留时间过短,节点功能不明确,而作为古典装饰纹样,在这样尺度的空间中的出现,并不能很好地和人形成一定的交流。尺度过大,人们对于古典装饰纹样也不会过度加以关注,致使,在以上述所提到的景观广场为代表的城市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古典装饰纹样使用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空间尺度的适宜性缺失。
(三)古典装饰纹样载体在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使用混乱现象
古典装饰纹样在景观广场中的使用,需要借以一定的载体实施,景观小品,铺地等,这些载体的良好使用,是建立在广场空间围合的合理性之上。
在广州花城汇广场的实地勘察中看到,此广场勉强可以定义为全围合空间,总面积500平方米,根据研究,在室外空间,因为人需要安全感与参与感,人喜欢停留在半私密空间不愿意待在完全开放空间或者完全围合的空间,也就是说该广场的空间容易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失去参与感。而在这500平方米内并没有让人可以逗留的任何设施,也就是说人只能站在里面交流,这就意味这该广场真正适合人交流,活动的空间为零。广场要吸引人流的停留在此进行各类交往活动,必须要有适合的设施,这是符合人性化的最基本要求。广场没有合理的活动分区和必要设施,就会使人产生疏远,生硬的感觉,空间离散,导致人员不愿意停留。
对于人不愿意停留的空间,这里的景观小品和铺装也就成了形式上的设计,并没有发挥其功能作用,而依附于其向人们展示出的装饰纹样,同样也失去了意义,这就意味着,这样空间围合中的装饰纹样的使用的适用性大大降低。 (四)建筑主题和区域文化氛围对于纹样使用适用性影响
中国古典传统装饰纹样的不仅仅是在视觉上理解出的形式上的构图、线条、色彩搭配、材料使用,等等。除去这些表象的显性的方面,其隐形的对于文化的表达,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和观者有情感上的交流。这便是唐纳德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对于设计作品的情感的表达和判断。
传统装饰纹样,大多都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动物类纹样,植物类纹样,描画人物情景的纹样,还是具有很好视觉观赏型的几何纹样,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和典故等特殊的意义,大多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以广州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为调研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广场所属的建筑大多是商业写字楼,大型购物广场,建筑语言和周边的景观语言凸显的主题依旧是当代城市人所热衷的商业,现代,时尚等主题,似乎在这样一种区域中,想要去直接运用,发展的运用,抑或是拓展的去利用中国古典传统装饰纹样去营造文化氛围,传递精神,和引起心灵的共鸣,似乎和建筑和城市化,现代化的主题背道而驰。并且,也会让置身于广场中的人们,有着思维混乱,情感感受偏差的现象。
景观广场中利用传统装饰纹样需要有一定的景观主题作为依附和根据,缺失景观广场设计理念,牵强的使用一些无关的装饰纹样,仅仅在装饰层面去使用装饰纹样,不仅不能在情感上无法拉近使用者和景观广场的距离,更不能产生思考,引发共鸣。
三、对于古典装饰纹样在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适用性低下的思考
本次调研的场地时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古典装饰纹样在设计的过程中,使用率极低,设计完工后,使用的古典装饰纹样的适用性也是大打折扣。
广场面积过大比例不合理,古典装饰纹样载体在大型建筑前景观广场中使用混乱,以及建筑主题和区域文化氛围与纹样主题不契合,造成了上述现象的产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价值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究广场的尺度,载体和空间的关系特别是主题的契合度,这样,才能使得古典装饰纹样在现今的广场景观设计中发挥功用。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胡杨林(1990-),男,安徽黄山人,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何美莹(1991-),女,广东广州人,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