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标定前一天和标定当天的地形变前兆数据变化趋势入手 ,在分析当天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 ,提出了一种计算数采改正值的新方法。经典型实例计算表明 ,该方法精度较高 ,效果明显。并对误差的来源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标定前一天和标定当天的地形变前兆数据变化趋势入手 ,在分析当天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 ,提出了一种计算数采改正值的新方法。经典型实例计算表明 ,该方法精度较高 ,效果明显。并对误差的来源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其他文献
为研究钢筋砼磨擦耗能支撑框架结构的动力反应性能,对其中的磨擦耗能器单元和框加杆单元的单元刚度和力学模型做了分析。钢筋砼磨擦耗能支撑单元由支撑杆单元和钢板-橡胶磨擦耗
利用地震波资料对澄江 5 2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震源应力场和震源断层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整个序列发展过程中 ,震源区及附近 ,构造应力场以南东东方向、水平作用为主的压应力场为主。其次还有南南东向、水平作用为主的压应力场的作用。由序列震源机制解分析 ,主震发震断层是走向北北东 ,倾角较陡的断层面 ,在南南东—南东向 ,接近水平的压应力场作用下 ,该断层面具有以左旋走滑为主的错动性质。该断层
1998年 10月至 1999年 1月 ,在宁蒗与盐源之间发生了 5次 5级以上地震。通过对西昌台压容应变仪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 ,突出了该系列地震的应变短临异常信息。
统计分析了滇西地区 196 6~ 2 0 0 1年 36个Ms≥ 5 0地震序列。结果表明 ,滇西地震类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域性 ,和震级的大小也有明显的关系 ,并得出最大地震 (Mmax)与次大地震 (M2 )的经验统计公式 ,以及最大余震的时间分布特征 ,最后得出滇西地震序列类型判定方法
介绍了快速测定活动断层带CO2 气体的方法、川西地区断层气CO2 观测点的选建以及观测的情况。初步的观测结果显示 ,在 1999年四川绵竹两次 5 0级地震、 2 0 0 1年四川雅江 5 0级和 6 0级地震和 2 0 0 1年云南永胜 6 0级地震前 ,部分观测点的断层气CO2 均有很好的短期前兆异常显示。实践表明 :直接埋设在断层破碎带上的观测点比埋在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中的观测点更能观
对调制比预报地震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使用改进的地震调制比rm10对华北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 1年左右的中短期阶段,未来震中周围的rm10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收缩
深入分析了 1999年 9月 2 1日 0 1时 47分台湾南投 (2 3°42′N ,12 1°0 6′E) 7 6级地震时浙江省地下流体观测井出现的显著中、短期前兆异常。异常出现时间早 ,持续时间长 ,阶段性变化明显 ,特征明显 ,易于识别 ,与本区 (震中距≤ 40 0km)地震前兆异常有明显的区别 ,是具有预测意义的地震前兆异常。震中距约 70 0km左右 ,微动态异常基本没有显示 ,属场
研究了江苏及邻区 1970年以来 5 5级以上地震的多重分形特征 ,着重用推广GP法研究了地震前后多重分形的广义维数谱Dq 和奇异性谱f (a)。研究结果表明 :所有震例的广义维数谱和奇异性谱均经历了远离地震时、异常出现时和异常消失时的三个特征变化阶段 ;异常出现的时间在震前半年至一年半内 ;多数震例异常在震前几个月内回返恢复 ,少数在震后数个月内恢复。上述结果说明利用地震时序的多重分形特征对于
利用SPSS9 0 ,以华北地区自 1970年以来的地震记录为研究对象 ,对常用的 10个测震学参量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地震震前参量形态变化视区域不同而不同 ,并且某些测震学参量相关性很大。
在地震活动性参数估计中 ,对同一地区具有相同地震资料和相同的统计方法情况下 ,关于活动性参数会出现因人而异的估计结果。如何对这些参数的不同估计做出评价 ?对此 ,从统计角度将似然比检验引入到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不同估计的选优排序决策中 ,分析了似然比检验的基本特征 ,并以华北地区为例示范性地分析似然比检验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决策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