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1-0050-02
自2007年全国暴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岚皋县也是年年发生,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在局部地区还造成严重损失,应该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俗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高毒力变异株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烈性传染病。以高发病率、高烧、高死亡率为显著特点。
1 流行病学特征
高致病性蓝耳病仅传染猪和野猪。该病没有明显季节性。病猪及其污染物、病猪肉是重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生殖器官传播。不管猪的性别、品种、日龄大小,感染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90日龄内的仔猪发病率可达百分之百;死亡率很高,可达50%以上,最高会出现死光光的现象;肥猪和母猪发病率稍低,大约在30%~80%;死亡率二到三成。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抑制了猪体免疫机能,常常导致其他病毒混合感染,或引起细菌继发感染。使病情的诊断和扑灭更加困难,造成的损失更大。
2 临床症状
突然发烧,不食或减食,粪便干硬如球,色黑,如算盘珠状,尿色深如浓茶,白毛猪皮肤呈鲜红、深红色,黑毛猪皮肤红中带紫,眼睛发炎有眼屎,后期有20%左右的猪耳部、四肢、鼻盘、裆内等处皮肤变蓝紫色,有的有咳嗽、喘气症状,少数病猪后躯无力、截瘫,很少出现腹泻。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大半或者全部流产,产出死胎、病弱胎儿(出生后很快死亡),病程短则2 d~3 d死亡,长则时好时坏,两个多月才死亡。有的病猪,时吃时不吃,摇头摆尾,精神颇佳,吃食大半饱以后,又在两小时内死亡。个别猪,未经治疗,也有自己痊愈的。
3 剖检变化
此病叫“呼吸和繁殖综合征”,所以主要的症状表现、病理变化在呼吸和繁殖系统。全部病死猪均出现肺脏病变,肺叶隆膨或萎缩,变白或者变红,出现各期肝变或肉样变,肺门淋巴结显著肿胀、充血、出血,气管、喉头内充满细小泡沫,大部分死猪心脏松软无力,多数病死猪胃肠黏膜有出血点甚至溃疡灶,少数猪胃肠内有凝血块。大半病猪膀胱黏膜上有小出血点,少数病猪膀胱内有细如沙粒的沉淀物。全身淋巴结肿胀,肠系膜淋巴结发黑变紫,明显肿大。流产母猪子宫内膜有出血点,水肿。其他,无明显异常。
4 诊断
依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即可以初步怀疑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注意,不是发现病猪耳朵发蓝(紫)就是蓝耳病;也不是患蓝耳病的猪耳朵都发蓝。确诊需要省级和省级以上实验室诊断。
5 控制和扑灭
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1)发现情况,迅速报告。(2)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及时派员到现场了解核实;判定为疑似疫情的,及时上报,采集病料,交省级以上相关部门化验确诊。(3)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按相关要求处理。
6 治疗
没有特效药,也不准治疗。
7 预防
7.1 疫苗预防
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而且也是简便、价廉的预防办法。2007年,岚皋县很多地方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凡是及时接种疫苗的养猪户,都得到了有效保護。相反,这几年出事的猪场和养猪户,无一例外,都没有按要求接种疫苗。实践证明,广大养猪户,必须按照《猪病免疫程序》,及时足量接种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
7.2 综合防治措施
a.自己繁殖自养,不从外地外场调入猪,或这尽量就近调猪。
b.搞好日常消毒,每星期带猪消毒1~2次,养殖场内每月消毒两次。
c.减少人员往来,对车辆和用具消毒。
d.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配合饲料,提高猪体免疫力。
e.粪尿进行及时无害化处理,不得乱倒乱排。
f.提倡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减少散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
g.发现疑似病猪,及时上报,由上级酌情处理。
h.确诊为本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封锁疫区。
i.疫点内所有病猪及其同群猪全部扑杀,一个不留;对病死猪和扑杀后的死尸、病猪排泄物、污染物,进行彻底地无害化处理(多用深埋、烧毁、高温发酵等方法);对被污染的车辆、工具、猪圈、场地等进行彻底清扫、严密消毒。
8 补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解除封锁令以后,疫点就可以再饲养猪。补圈的猪要从一年内未曾发病的猪场和地区引入,引进的猪要严密隔离观察,时间为21 d,期间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进行免疫。确信健康无病再正常饲养。
只要思想重视,措施得当,进行正确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扑灭的。□□
自2007年全国暴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岚皋县也是年年发生,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在局部地区还造成严重损失,应该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俗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高毒力变异株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烈性传染病。以高发病率、高烧、高死亡率为显著特点。
1 流行病学特征
高致病性蓝耳病仅传染猪和野猪。该病没有明显季节性。病猪及其污染物、病猪肉是重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生殖器官传播。不管猪的性别、品种、日龄大小,感染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90日龄内的仔猪发病率可达百分之百;死亡率很高,可达50%以上,最高会出现死光光的现象;肥猪和母猪发病率稍低,大约在30%~80%;死亡率二到三成。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抑制了猪体免疫机能,常常导致其他病毒混合感染,或引起细菌继发感染。使病情的诊断和扑灭更加困难,造成的损失更大。
2 临床症状
突然发烧,不食或减食,粪便干硬如球,色黑,如算盘珠状,尿色深如浓茶,白毛猪皮肤呈鲜红、深红色,黑毛猪皮肤红中带紫,眼睛发炎有眼屎,后期有20%左右的猪耳部、四肢、鼻盘、裆内等处皮肤变蓝紫色,有的有咳嗽、喘气症状,少数病猪后躯无力、截瘫,很少出现腹泻。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大半或者全部流产,产出死胎、病弱胎儿(出生后很快死亡),病程短则2 d~3 d死亡,长则时好时坏,两个多月才死亡。有的病猪,时吃时不吃,摇头摆尾,精神颇佳,吃食大半饱以后,又在两小时内死亡。个别猪,未经治疗,也有自己痊愈的。
3 剖检变化
此病叫“呼吸和繁殖综合征”,所以主要的症状表现、病理变化在呼吸和繁殖系统。全部病死猪均出现肺脏病变,肺叶隆膨或萎缩,变白或者变红,出现各期肝变或肉样变,肺门淋巴结显著肿胀、充血、出血,气管、喉头内充满细小泡沫,大部分死猪心脏松软无力,多数病死猪胃肠黏膜有出血点甚至溃疡灶,少数猪胃肠内有凝血块。大半病猪膀胱黏膜上有小出血点,少数病猪膀胱内有细如沙粒的沉淀物。全身淋巴结肿胀,肠系膜淋巴结发黑变紫,明显肿大。流产母猪子宫内膜有出血点,水肿。其他,无明显异常。
4 诊断
依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即可以初步怀疑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注意,不是发现病猪耳朵发蓝(紫)就是蓝耳病;也不是患蓝耳病的猪耳朵都发蓝。确诊需要省级和省级以上实验室诊断。
5 控制和扑灭
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1)发现情况,迅速报告。(2)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及时派员到现场了解核实;判定为疑似疫情的,及时上报,采集病料,交省级以上相关部门化验确诊。(3)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按相关要求处理。
6 治疗
没有特效药,也不准治疗。
7 预防
7.1 疫苗预防
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而且也是简便、价廉的预防办法。2007年,岚皋县很多地方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凡是及时接种疫苗的养猪户,都得到了有效保護。相反,这几年出事的猪场和养猪户,无一例外,都没有按要求接种疫苗。实践证明,广大养猪户,必须按照《猪病免疫程序》,及时足量接种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
7.2 综合防治措施
a.自己繁殖自养,不从外地外场调入猪,或这尽量就近调猪。
b.搞好日常消毒,每星期带猪消毒1~2次,养殖场内每月消毒两次。
c.减少人员往来,对车辆和用具消毒。
d.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配合饲料,提高猪体免疫力。
e.粪尿进行及时无害化处理,不得乱倒乱排。
f.提倡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减少散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
g.发现疑似病猪,及时上报,由上级酌情处理。
h.确诊为本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封锁疫区。
i.疫点内所有病猪及其同群猪全部扑杀,一个不留;对病死猪和扑杀后的死尸、病猪排泄物、污染物,进行彻底地无害化处理(多用深埋、烧毁、高温发酵等方法);对被污染的车辆、工具、猪圈、场地等进行彻底清扫、严密消毒。
8 补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解除封锁令以后,疫点就可以再饲养猪。补圈的猪要从一年内未曾发病的猪场和地区引入,引进的猪要严密隔离观察,时间为21 d,期间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进行免疫。确信健康无病再正常饲养。
只要思想重视,措施得当,进行正确预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扑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