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垃圾与日俱增,传统焚烧掩埋方式对于垃圾的分类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对于垃圾处理的问题。垃圾分类,作为结合我国目前垃圾处理现状的推行政策,结合大学生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基体,研究其在政策推行后的消费行为,收集数据,不仅可以剖析垃圾分类下的影响,更是可以总结政策推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及方法。
关键词:垃圾分类;大学生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消费结构转型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越来越多。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处置量对比,处置率达99.4%。在这些大、中城市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居前10位的城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上海市,其次是北京、广州、重庆和成都。前10位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高达6256.0万吨,占全部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29.6%。在2020年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攀升的当下,生活垃圾处理压力较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需求大增。[1]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卫生填埋、焚烧和其他,目前仍以卫生填埋为主,而垃圾分类是基于这一切的基础,所以垃圾分类迫在眉睫。但近几年,垃圾分类政策的推广却面临诸多的问题,政策推行并不理想,垃圾分类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查阅相关文件与参考文献,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垃圾分类推广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大学生群体,其在垃圾分类政策推广后,对其消费行为及消费结构整体的影响,结合政策的完善,总结出对垃圾分类政策推广有益的因素,提出有利于我国垃圾分类推行帮助的相关建议。
二、垃圾分类政策的现状分析和影响
(一)垃圾分类的内含及类别
垃圾分类其英文名称为Garbage classification,是指将垃圾按照成分、属性、利用价值等特点,在住所、办公室等垃圾产生的源头把垃圾分门别类,再将其进行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达到减少垃圾处理总量,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以及有害垃圾四大类。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即指在食品加工、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易腐烂的垃圾;其他垃圾主要包括纺织品一次性餐具等,一般采取卫生填埋;有害垃圾则主要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等,一般采用特殊手段处理。
都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却只有少数的人在认真分类,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垃圾分类知识的匮乏。
(二)垃圾分类政策推行的原因
推行宣传,尤为重要:生活垃圾已成困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这需要国家实行强制性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生活品质,是国民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而且有助于提高垃圾处理效率,降低回收成本。结合这些必要因素,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国内外的垃圾分类政策,结合现状分析政策的不足。
(三)垃圾分类政策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在国内,上半年我国要求对垃圾强制分类,通过立法助力推行垃圾分类,实行奖惩机制。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于今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已出台地方法规及多省地方法规进入立法程序。多个重点城市出台分类法规或规章对垃圾分类提出强制要求,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立法计划或已形成草案。奖惩并重是此次垃圾强制分类的一个突出特点。[2]
在国外,日本在处理垃圾分类的问题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探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日本“环境立国”作为他们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快速将发展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提上了日程,且逐渐完善有关垃圾、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日本政府对日本居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十分重视。[3]
(四)垃圾分类政策的影响分析
北京市在发布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之后,社区配置了分类清晰的垃圾桶和加强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在推进垃圾分类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居民自主分类,分类设备得以改善,清运频次增加。为加快补齐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短板弱项,近日国家出台了针对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其规划至2023年时,推动各地级城市、县城及镇的垃圾处理系统相对应地有飞跃提升及完善。由于奖惩机制及强制性政策并行,垃圾分类覆盖率与达标率大幅提升。垃圾强制分类更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随着源头端分类垃圾规模的提高,后端处理市场迅速扩大,陆续投入建设及运营,政策推动了垃圾处理效率化。[4]
三、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以大学生为例
(一)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类和特点
消费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产物,[5]主要表现为购买行为。根据消费者购买态度与要求可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分为习惯、理智、经济、冲动、疑虑、情感、不定性这几种类型。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大学生消费者消费行為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消费者这一群体的行为。因此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其中经济型占31.88%,理智型占29.71%,习惯型占24.64%,少数人选择了其他类型,可见经济型和理智型消费是消费行为中的主流。
消费者消费行为是复杂的、可诱导的、综合的、发展的。人也不是天生的消费者,因为人仅仅依靠自身是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各种需要的,从物物交换到货币产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消费行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需求也随之增加,有了需求就会有消费者和市场,市场为了满足需求,不断地产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理念代表了当时的流行风向、趋势,反过来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概述 大学生是我国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想相对比较开放、活跃,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是新思想和新政策的重要推广者和执行者。因此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入手,來研究垃圾分类政策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参考意义的。但由于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各个方面的冲击和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和总结。
1. 大学生消费心理特点
第一,求实消费意识明显。不同于人们对大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消费的传统认知,调查显示76.09%的人认为自己受求实消费心理影响;31.88%的人认为自己是经济型消费者。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经济条件因素影响下,价格和质量成为了首要考虑因素,理性、求实依然是大学生主流的消费心理。
第二,冲动消费。随着商品销售多样化,折扣成为了一种趋势,商品的价格通常要低于市场价,且不局限于产品的类别,食品、日用品应有尽有,再结合商家的饥饿营销,大学生消费者难以抵制诱惑而进行消费。
第三,环保消费意识淡薄。大多数大学生很少考虑自己的日常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商品的环保性,目前市场上也没有统一的环保产品和环保包装,所以从源头上,市场依然向消费者提供不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和产品,仍需垃圾分类,环保消费任重道远。
2. 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第一,多样化消费。各大社交平台大都具备可供购物的页面和链接,比如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大学生消费时多受经济状况和消费平台的影响。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消费行为能否产生,而消费平台多样化则会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第二,不稳定性。进入大学生活后,大学生可以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喜欢追赶潮流和时尚,女大学生比较倾向于化妆品等产品的消费;男大学生则更倾向于游戏充值等方面的消费,说明大学生消费观尚未完善。
第三,对品牌忠诚度较高。在消费过程中会有自己的真实体验,坚持使用会形成固定偏好或者使用习惯,感性消费。
第四,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在消费行为选择上,优先考虑价格和质量,物美价廉的基础上,易受促销方式影响,短期内为绿色消费买单需逐步接受与引导。
四、垃圾分类政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1. 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我国垃圾生产产量与日俱增,垃圾处理更是成为社会负担。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即将成为常态的一项政策。据调查93.4%的大学生认为应在大学校园中实行垃圾分类。说明垃圾分类得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可,也是科学且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大学生愿意主动承担垃圾分类政策所附加的社会责任,并且愿意去改变自身的消费观念。垃圾分类对国家和社会利大于弊,大学生肩负祖国希望更是党和国家政策实施的坚实拥护者,必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观念。在研究中,垃圾分类实施后有92.03%的人会偏向于购买绿色环保产品。这也证实垃圾分类的实施会给大学生消费带来一定影响,政策的实施使得原本对绿色消费摇摆不定不定的大学生消费群有了明确的方向。基于社会责任的引导会加强自身对垃圾分类的了解,从而选择更切合垃圾分类政策的消费观念。
2. 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做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其惯有的消费心理及消费习惯会引导其消费行为。调查显示76%的大学生在日常消费中受到求实消费心理的影响较大。这类消费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后往往会将是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利于分类等产品和服务性能纳入实用性考量中。当垃圾分类政策成为趋势后,受求新心理、从众心理、绿色消费心理影响的消费者更会紧跟垃圾分类的潮流。垃圾分类成为新的的时尚受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欢迎,又符合社会发展及绿色需求。同时辅以国家政策支持及监管,可以很好的满足各种消费心理的消费者,垃圾分类更是能与绿色消费有很好的融合。
3. 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升,有40%的大学生会在日常消费时经常考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并且有94%的大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政策对其消费行为有影响。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会指导其消费行为向便于分类有利于环境的产生和服务引导。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会对当前生产进行优胜劣汰,生产决定消费。生产贴合垃圾分类转变,可供大学生顺应垃圾分类政策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变得多种多样,大学生消费行为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4. 促使大学生消费结构转型
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前,大学生的消费受更多制于经济状况的影响,而较少考虑考虑消费的后端处理。就目前而言,有86%的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理了解较少,甚至是不了解。而有62.32%的大学生对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甚至有9.42%的大学生对消费后的垃圾随意打包丢弃。一次性使用的餐具及洗漱用品也会被可循环利用的产品代替;过度包装不利于垃圾分类的产品和服务也会慢慢失去市场,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也会被逐渐淘汰。大学生逐步转向选择绿色产品,为绿色消费买单,也会带动消费结构转型。
5. 对消费后产生的垃圾处理方式的影响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国家及社会各项辅助政策也会逐步实行。相关的法规监督及宣传教育也会逐渐跟上步伐。促使生产和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垃圾处理会变得更加的规范与简化,垃圾处理效率提高,消费后产生的垃圾,处理方式变得越发便捷与高效。
未来人们会为垃圾分类支付更多的时间精力与金钱,会为减少垃圾分类的烦恼而选择相关服务和产品。大学生也会主动对垃圾末端增加了解使垃圾处理变得清晰。也会因此衍生出新的产品和行业。[6] 五、建议及措施
垃圾分类政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行垃圾分类不仅需要完善的规定与标准,更是需要做到人人自觉遵守实施。所以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政府对于政策推广以及相关体系的规范化
应加大对垃圾分类政策的宣传。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匮乏是政策受阻的主要原因,例如:对产生的垃圾是何种类、分类的标准、垃圾的末端处理没有具体的认知。所以政府应以学生群体作为宣传的起点,合理利用课堂教育、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从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开始教育,逐步扩大影响与普及。
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相关体系和惩罚机制。除了宣传方面以外,政策受阻的另一原因是垃圾分类政策条例实施不明确、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统一适用的垃圾分类标准,达到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简化居民自主分类,同时抓好垃圾分类的标准。落实推广垃圾分类的奖惩制度,对生活垃圾分类取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落实生活垃圾相关投放规定的,由政府相关部门配合监管部门处以罚款。同时奖惩标准和形式应合理、具体并且不断完善。对个人不遵守相關规定的,处以罚金和教育;单位违反相关规定的,处以罚款和整改。
2. 高校对于政策推行以及绿色消费行为教育
通过调查高校中推行垃圾分类的情况,我们发现,垃圾桶数量、位置设置不合理,不便投放等是造成分类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学校应结合实际,合理设置垃圾桶数量、位置,防止因垃圾桶数量不够导致垃圾随意堆放,影响卫生环境。还应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形成系统高效的管理机制。同时,高校可以联合学生社团组织,对垃圾分类进行监督,营造“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加强垃圾分类政策的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重视大学生对于绿色消费理念的教育,培养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联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绿色消费意识培养。课堂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处关系,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绿色产品,培养绿色消费观,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3. 大学生个人对垃圾分类认知状况的提升
大学生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消费群体,应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从自我做起,以较高的环保意识督促自己,并投身于推广垃圾分类实施的环保活动中。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垃圾的类别,认知状况不尽人意,知识储备亦存在不足。除政府、高校的宣传工作不足外,大学生个人的垃圾分类知识素养也应得到提高。学生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自觉主动参加垃圾分类的相关活动。利用网络新媒体、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等方式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提高认知状况,推动垃圾分类政策更好地实施。要在家庭中、社会上身体力行,做垃圾分类的倡导者。
要增强社会责任消费意识。以大学生消费群体为例,他们在购买环保产品时普遍关注价格、性价比、产品品牌等信息。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环保产品的消费方式,需要为绿色消费买单。但是绿色消费难以推广的原因还是因为消费者在选购绿色产品时不会识别绿色产品。在消费机构转型,绿色消费火热的当下,消费者应该提高绿色产品的知识储备,做到辨识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消费观。[7]
六、结语
综上所述,垃圾分类任重道远,政府完善政策与法律法规;高校做到科普教育工作;大学生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消费群体,更应当肩负着传播推广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理念的责任;在政策推行后,消费机构转型的基础上,引导国民转变消费习惯,促进绿色消费行为,达到观念上的转变与传递。促进从个人到家庭,小家到大家的消费理念转变,自觉遵守实施垃圾分类规定标准,引领绿色消费新理念,共同为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卉《.你不知道的城市生活垃圾大数据》[EB/OL].北京商报,数据杂志.2019-10-08.
[2] 李禹梦蓝素端王思媛【.政策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 部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EB/OL].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08-09.
[3]陈颖.日本垃圾分类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0(1):8-11.
[4] 张妍《.全国237个城市启动,垃圾强制分类政策落地效果如何?》[EB/OL].新华社,2020-01-02.
[5] 刘宝明《.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6] 企鹅环保《.国人的消费理念将被垃圾分类影响》[EB/OL].http://mr.mbd.baidu.com/r/7L8HIL6LRe?f=cp&u=52706cfad1fb482c,2019-08-30.
[7]万明慧.新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全方位培育研究[J].经济师,2020(07):29-30.
关键词:垃圾分类;大学生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消费结构转型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越来越多。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处置量对比,处置率达99.4%。在这些大、中城市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居前10位的城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上海市,其次是北京、广州、重庆和成都。前10位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高达6256.0万吨,占全部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29.6%。在2020年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攀升的当下,生活垃圾处理压力较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需求大增。[1]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卫生填埋、焚烧和其他,目前仍以卫生填埋为主,而垃圾分类是基于这一切的基础,所以垃圾分类迫在眉睫。但近几年,垃圾分类政策的推广却面临诸多的问题,政策推行并不理想,垃圾分类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查阅相关文件与参考文献,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垃圾分类推广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大学生群体,其在垃圾分类政策推广后,对其消费行为及消费结构整体的影响,结合政策的完善,总结出对垃圾分类政策推广有益的因素,提出有利于我国垃圾分类推行帮助的相关建议。
二、垃圾分类政策的现状分析和影响
(一)垃圾分类的内含及类别
垃圾分类其英文名称为Garbage classification,是指将垃圾按照成分、属性、利用价值等特点,在住所、办公室等垃圾产生的源头把垃圾分门别类,再将其进行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达到减少垃圾处理总量,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以及有害垃圾四大类。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即指在食品加工、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易腐烂的垃圾;其他垃圾主要包括纺织品一次性餐具等,一般采取卫生填埋;有害垃圾则主要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等,一般采用特殊手段处理。
都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却只有少数的人在认真分类,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垃圾分类知识的匮乏。
(二)垃圾分类政策推行的原因
推行宣传,尤为重要:生活垃圾已成困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这需要国家实行强制性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生活品质,是国民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而且有助于提高垃圾处理效率,降低回收成本。结合这些必要因素,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国内外的垃圾分类政策,结合现状分析政策的不足。
(三)垃圾分类政策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在国内,上半年我国要求对垃圾强制分类,通过立法助力推行垃圾分类,实行奖惩机制。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于今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已出台地方法规及多省地方法规进入立法程序。多个重点城市出台分类法规或规章对垃圾分类提出强制要求,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立法计划或已形成草案。奖惩并重是此次垃圾强制分类的一个突出特点。[2]
在国外,日本在处理垃圾分类的问题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探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日本“环境立国”作为他们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快速将发展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提上了日程,且逐渐完善有关垃圾、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日本政府对日本居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十分重视。[3]
(四)垃圾分类政策的影响分析
北京市在发布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之后,社区配置了分类清晰的垃圾桶和加强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在推进垃圾分类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居民自主分类,分类设备得以改善,清运频次增加。为加快补齐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短板弱项,近日国家出台了针对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其规划至2023年时,推动各地级城市、县城及镇的垃圾处理系统相对应地有飞跃提升及完善。由于奖惩机制及强制性政策并行,垃圾分类覆盖率与达标率大幅提升。垃圾强制分类更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随着源头端分类垃圾规模的提高,后端处理市场迅速扩大,陆续投入建设及运营,政策推动了垃圾处理效率化。[4]
三、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以大学生为例
(一)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类和特点
消费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产物,[5]主要表现为购买行为。根据消费者购买态度与要求可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分为习惯、理智、经济、冲动、疑虑、情感、不定性这几种类型。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大学生消费者消费行為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消费者这一群体的行为。因此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其中经济型占31.88%,理智型占29.71%,习惯型占24.64%,少数人选择了其他类型,可见经济型和理智型消费是消费行为中的主流。
消费者消费行为是复杂的、可诱导的、综合的、发展的。人也不是天生的消费者,因为人仅仅依靠自身是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各种需要的,从物物交换到货币产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消费行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需求也随之增加,有了需求就会有消费者和市场,市场为了满足需求,不断地产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理念代表了当时的流行风向、趋势,反过来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概述 大学生是我国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想相对比较开放、活跃,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是新思想和新政策的重要推广者和执行者。因此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入手,來研究垃圾分类政策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参考意义的。但由于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各个方面的冲击和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和总结。
1. 大学生消费心理特点
第一,求实消费意识明显。不同于人们对大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消费的传统认知,调查显示76.09%的人认为自己受求实消费心理影响;31.88%的人认为自己是经济型消费者。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经济条件因素影响下,价格和质量成为了首要考虑因素,理性、求实依然是大学生主流的消费心理。
第二,冲动消费。随着商品销售多样化,折扣成为了一种趋势,商品的价格通常要低于市场价,且不局限于产品的类别,食品、日用品应有尽有,再结合商家的饥饿营销,大学生消费者难以抵制诱惑而进行消费。
第三,环保消费意识淡薄。大多数大学生很少考虑自己的日常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商品的环保性,目前市场上也没有统一的环保产品和环保包装,所以从源头上,市场依然向消费者提供不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和产品,仍需垃圾分类,环保消费任重道远。
2. 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第一,多样化消费。各大社交平台大都具备可供购物的页面和链接,比如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大学生消费时多受经济状况和消费平台的影响。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消费行为能否产生,而消费平台多样化则会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第二,不稳定性。进入大学生活后,大学生可以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喜欢追赶潮流和时尚,女大学生比较倾向于化妆品等产品的消费;男大学生则更倾向于游戏充值等方面的消费,说明大学生消费观尚未完善。
第三,对品牌忠诚度较高。在消费过程中会有自己的真实体验,坚持使用会形成固定偏好或者使用习惯,感性消费。
第四,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在消费行为选择上,优先考虑价格和质量,物美价廉的基础上,易受促销方式影响,短期内为绿色消费买单需逐步接受与引导。
四、垃圾分类政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1. 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我国垃圾生产产量与日俱增,垃圾处理更是成为社会负担。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即将成为常态的一项政策。据调查93.4%的大学生认为应在大学校园中实行垃圾分类。说明垃圾分类得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可,也是科学且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大学生愿意主动承担垃圾分类政策所附加的社会责任,并且愿意去改变自身的消费观念。垃圾分类对国家和社会利大于弊,大学生肩负祖国希望更是党和国家政策实施的坚实拥护者,必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观念。在研究中,垃圾分类实施后有92.03%的人会偏向于购买绿色环保产品。这也证实垃圾分类的实施会给大学生消费带来一定影响,政策的实施使得原本对绿色消费摇摆不定不定的大学生消费群有了明确的方向。基于社会责任的引导会加强自身对垃圾分类的了解,从而选择更切合垃圾分类政策的消费观念。
2. 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做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其惯有的消费心理及消费习惯会引导其消费行为。调查显示76%的大学生在日常消费中受到求实消费心理的影响较大。这类消费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后往往会将是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利于分类等产品和服务性能纳入实用性考量中。当垃圾分类政策成为趋势后,受求新心理、从众心理、绿色消费心理影响的消费者更会紧跟垃圾分类的潮流。垃圾分类成为新的的时尚受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欢迎,又符合社会发展及绿色需求。同时辅以国家政策支持及监管,可以很好的满足各种消费心理的消费者,垃圾分类更是能与绿色消费有很好的融合。
3. 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提升,有40%的大学生会在日常消费时经常考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并且有94%的大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政策对其消费行为有影响。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会指导其消费行为向便于分类有利于环境的产生和服务引导。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会对当前生产进行优胜劣汰,生产决定消费。生产贴合垃圾分类转变,可供大学生顺应垃圾分类政策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变得多种多样,大学生消费行为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4. 促使大学生消费结构转型
在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前,大学生的消费受更多制于经济状况的影响,而较少考虑考虑消费的后端处理。就目前而言,有86%的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理了解较少,甚至是不了解。而有62.32%的大学生对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甚至有9.42%的大学生对消费后的垃圾随意打包丢弃。一次性使用的餐具及洗漱用品也会被可循环利用的产品代替;过度包装不利于垃圾分类的产品和服务也会慢慢失去市场,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也会被逐渐淘汰。大学生逐步转向选择绿色产品,为绿色消费买单,也会带动消费结构转型。
5. 对消费后产生的垃圾处理方式的影响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国家及社会各项辅助政策也会逐步实行。相关的法规监督及宣传教育也会逐渐跟上步伐。促使生产和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垃圾处理会变得更加的规范与简化,垃圾处理效率提高,消费后产生的垃圾,处理方式变得越发便捷与高效。
未来人们会为垃圾分类支付更多的时间精力与金钱,会为减少垃圾分类的烦恼而选择相关服务和产品。大学生也会主动对垃圾末端增加了解使垃圾处理变得清晰。也会因此衍生出新的产品和行业。[6] 五、建议及措施
垃圾分类政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行垃圾分类不仅需要完善的规定与标准,更是需要做到人人自觉遵守实施。所以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政府对于政策推广以及相关体系的规范化
应加大对垃圾分类政策的宣传。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匮乏是政策受阻的主要原因,例如:对产生的垃圾是何种类、分类的标准、垃圾的末端处理没有具体的认知。所以政府应以学生群体作为宣传的起点,合理利用课堂教育、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从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开始教育,逐步扩大影响与普及。
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相关体系和惩罚机制。除了宣传方面以外,政策受阻的另一原因是垃圾分类政策条例实施不明确、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统一适用的垃圾分类标准,达到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简化居民自主分类,同时抓好垃圾分类的标准。落实推广垃圾分类的奖惩制度,对生活垃圾分类取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不落实生活垃圾相关投放规定的,由政府相关部门配合监管部门处以罚款。同时奖惩标准和形式应合理、具体并且不断完善。对个人不遵守相關规定的,处以罚金和教育;单位违反相关规定的,处以罚款和整改。
2. 高校对于政策推行以及绿色消费行为教育
通过调查高校中推行垃圾分类的情况,我们发现,垃圾桶数量、位置设置不合理,不便投放等是造成分类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学校应结合实际,合理设置垃圾桶数量、位置,防止因垃圾桶数量不够导致垃圾随意堆放,影响卫生环境。还应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形成系统高效的管理机制。同时,高校可以联合学生社团组织,对垃圾分类进行监督,营造“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加强垃圾分类政策的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重视大学生对于绿色消费理念的教育,培养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联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绿色消费意识培养。课堂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处关系,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绿色产品,培养绿色消费观,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3. 大学生个人对垃圾分类认知状况的提升
大学生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消费群体,应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从自我做起,以较高的环保意识督促自己,并投身于推广垃圾分类实施的环保活动中。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区分垃圾的类别,认知状况不尽人意,知识储备亦存在不足。除政府、高校的宣传工作不足外,大学生个人的垃圾分类知识素养也应得到提高。学生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自觉主动参加垃圾分类的相关活动。利用网络新媒体、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等方式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提高认知状况,推动垃圾分类政策更好地实施。要在家庭中、社会上身体力行,做垃圾分类的倡导者。
要增强社会责任消费意识。以大学生消费群体为例,他们在购买环保产品时普遍关注价格、性价比、产品品牌等信息。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环保产品的消费方式,需要为绿色消费买单。但是绿色消费难以推广的原因还是因为消费者在选购绿色产品时不会识别绿色产品。在消费机构转型,绿色消费火热的当下,消费者应该提高绿色产品的知识储备,做到辨识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消费观。[7]
六、结语
综上所述,垃圾分类任重道远,政府完善政策与法律法规;高校做到科普教育工作;大学生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消费群体,更应当肩负着传播推广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理念的责任;在政策推行后,消费机构转型的基础上,引导国民转变消费习惯,促进绿色消费行为,达到观念上的转变与传递。促进从个人到家庭,小家到大家的消费理念转变,自觉遵守实施垃圾分类规定标准,引领绿色消费新理念,共同为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卉《.你不知道的城市生活垃圾大数据》[EB/OL].北京商报,数据杂志.2019-10-08.
[2] 李禹梦蓝素端王思媛【.政策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 部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EB/OL].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08-09.
[3]陈颖.日本垃圾分类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0(1):8-11.
[4] 张妍《.全国237个城市启动,垃圾强制分类政策落地效果如何?》[EB/OL].新华社,2020-01-02.
[5] 刘宝明《.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6] 企鹅环保《.国人的消费理念将被垃圾分类影响》[EB/OL].http://mr.mbd.baidu.com/r/7L8HIL6LRe?f=cp&u=52706cfad1fb482c,2019-08-30.
[7]万明慧.新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全方位培育研究[J].经济师,2020(0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