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87-02
有一天,不经意在网上看到上海作家叶开,和其女儿乔乔“对抗语文”的故事,心中五味杂陈。
其中有一段让我感慨良多,久久萦怀,文中这样描述:“一次假期快结束时,乔乔的班主任来家访,问孩子这个假期都在做什么。作为家长的叶开无奈地笑着回答:“忙着倒垃圾。”这个回答是年轻的女英语老师始料不及的,她一下子愣在那儿,好半天没有反应过来。叶开见此尴尬局面,急忙向老师解释道:“孩子在学校,学了半个学期的语文,肚子里装的全都是垃圾,我们利用假期给她倒出来。”
看到这里,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我们给学生灌输的也如叶开说的那样,肚子里装的全都是“垃圾”呢?再细细回想一下,发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还确实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要避免我们的教学成为垃圾,那么,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们学语文是为了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很少想到“学语文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顺着教材,教师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的学,按部就班进行训练,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拿教材中现行的 “名著阅读”板块学习来说,我们平时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也提倡学生去读原著,但也基本上是限于“提倡”而已,學生很少真正花时间去读,去理解,很少去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很少去挖掘作品的内涵,于是我们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就会给每一部名著提炼出那么十几个典型的考试设题题型:诸如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究、典型情节介绍等等,把教师的理解和考试涉及的内容,印成讲义发给学生,死记硬背,以不变应万变,考试能答到试卷上,得到高分就算万事大吉。现在想想,这样的学法能引导学生爱上经典吗?显然是不行的。
真的该改变了!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语文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于漪老师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中工具性、人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会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语文课应该是学习语言、积累言语经验、享受文学、陶冶情感的乐园,通过语文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交流顺畅、谈吐高雅、品味高尚的人,成为一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有情趣的青年。
二、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既然语文课不应该是仅仅为了考试而开设的,而是为了培养有素质的人而存在的,那么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切实改变过去一味灌输所谓“知识”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与学生一路同行,帮助他们寻觅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走上一条热爱文学的路。
语文学习可以说是贯穿一个人生命始终的事情,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满足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帮助学生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当好这个青春时段语文学习的陪伴者。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传承民族的灿烂文化。
例如前面说到的名著阅读板块的教学,就要做到计划明确,有的放矢,不能临阵抱佛脚,仓促从事。要安排足够的时段让学生阅读原著,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及时和他们探讨相关问题,解决疑惑。辩论观点,引导启发学生从中形成自己的认识,从经典著作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样师生共同阅读的过程,对教师是提高,对学生是鼓励,无需教师再辛苦去总结,学生跟你再劳神去背诵,所有的一切都融入了每一个人的血液,应对考试自然不在话下,提高修养也会自然而然。
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路上,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点滴的善意,让他对生活充满热情;善于发现学生偶现的灵感,让他对表达充满欲望……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是一个有心人,并且不吝啬自己的鼓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会越来越高,前进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坚定。
为了让自己的教学不再有“垃圾”的忧虑,让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能获得一点有益的东西,而不是上完课后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多年以后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几乎是一事无成,我们还是应该目标明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也许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少一些遗憾。
有一天,不经意在网上看到上海作家叶开,和其女儿乔乔“对抗语文”的故事,心中五味杂陈。
其中有一段让我感慨良多,久久萦怀,文中这样描述:“一次假期快结束时,乔乔的班主任来家访,问孩子这个假期都在做什么。作为家长的叶开无奈地笑着回答:“忙着倒垃圾。”这个回答是年轻的女英语老师始料不及的,她一下子愣在那儿,好半天没有反应过来。叶开见此尴尬局面,急忙向老师解释道:“孩子在学校,学了半个学期的语文,肚子里装的全都是垃圾,我们利用假期给她倒出来。”
看到这里,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我们给学生灌输的也如叶开说的那样,肚子里装的全都是“垃圾”呢?再细细回想一下,发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还确实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要避免我们的教学成为垃圾,那么,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们学语文是为了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很少想到“学语文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顺着教材,教师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的学,按部就班进行训练,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拿教材中现行的 “名著阅读”板块学习来说,我们平时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也提倡学生去读原著,但也基本上是限于“提倡”而已,學生很少真正花时间去读,去理解,很少去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很少去挖掘作品的内涵,于是我们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就会给每一部名著提炼出那么十几个典型的考试设题题型:诸如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究、典型情节介绍等等,把教师的理解和考试涉及的内容,印成讲义发给学生,死记硬背,以不变应万变,考试能答到试卷上,得到高分就算万事大吉。现在想想,这样的学法能引导学生爱上经典吗?显然是不行的。
真的该改变了!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语文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于漪老师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语文教育中工具性、人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会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语文课应该是学习语言、积累言语经验、享受文学、陶冶情感的乐园,通过语文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交流顺畅、谈吐高雅、品味高尚的人,成为一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有情趣的青年。
二、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既然语文课不应该是仅仅为了考试而开设的,而是为了培养有素质的人而存在的,那么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切实改变过去一味灌输所谓“知识”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与学生一路同行,帮助他们寻觅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走上一条热爱文学的路。
语文学习可以说是贯穿一个人生命始终的事情,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满足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帮助学生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当好这个青春时段语文学习的陪伴者。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传承民族的灿烂文化。
例如前面说到的名著阅读板块的教学,就要做到计划明确,有的放矢,不能临阵抱佛脚,仓促从事。要安排足够的时段让学生阅读原著,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及时和他们探讨相关问题,解决疑惑。辩论观点,引导启发学生从中形成自己的认识,从经典著作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样师生共同阅读的过程,对教师是提高,对学生是鼓励,无需教师再辛苦去总结,学生跟你再劳神去背诵,所有的一切都融入了每一个人的血液,应对考试自然不在话下,提高修养也会自然而然。
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路上,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善于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点滴的善意,让他对生活充满热情;善于发现学生偶现的灵感,让他对表达充满欲望……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是一个有心人,并且不吝啬自己的鼓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会越来越高,前进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坚定。
为了让自己的教学不再有“垃圾”的忧虑,让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能获得一点有益的东西,而不是上完课后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多年以后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几乎是一事无成,我们还是应该目标明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也许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少一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