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去“障碍物”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A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we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有机会听课,总觉得一些课,有些东西横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rn那么,是什么呢?rn是对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作过多过度的讲解.甚至滔滔不绝,一泻千里,似乎不这样,就不够尽兴,就不够“文学”.不能否认,作为“业师”,阅读作品的数量会更多、范围会更广,文学理论的储备会更丰富,文学解读的能力也会更强.但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在课堂上不加节制地挥洒的理由.过多过度的分析,严重挤压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地阅读、感悟、探索,成了横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障碍物”.
其他文献
当下的传统手工艺参与主体具有多元化发展趋向,文化生态的变迁与多元主体相互作用影响.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发展会长期存续于原生态化向共生态化趋近的过程中.在传统手工艺再生路径方面,外部多元主体的介入与内部个体身份的迁移重塑了其再生路径;传播与传承模式向着分众化、定制化发展;审美评价体系呈现出差异化发展趋向.
1943年“国立礼乐馆”成立,1944年杨荫浏就任礼乐馆编纂及乐典组主任,1945年至1948年《礼乐》刊行.杨荫浏在这期间,不仅作为礼乐馆编纂及乐典组主任负责文章的审稿、编辑工作,而且发表了多篇文章,涉及律学、谱学、礼乐及乐谱出版等方面.这期间,杨荫浏在持续进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同时,开始了中国音乐史方向的研究,对国乐的发展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向社会呼吁对“旧乐”进行抢救性收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