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农大驻吕家沟第一书记岳培荣(右)和村委主任乔庆国一道探讨产业兴村的策略
下松沟、吕家沟,两个在地图上找不着、地处太行山深处的贫困小山村,一个“贫”字,像一块磐石,世世代代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来。
但是今天,因为与一所大学攀上 “亲戚”,两个穷村贫瘠的土地上,萌发出了百花吐艳的盎然春意。
这所大学就是山西农业大学,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用心、用情、用力,扶弱、扶技、扶志,让“精准扶贫”的口号在这里真正落实,用看得见的行动,让村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穷在深山有亲帮”,有好“亲戚”拉扯,脱贫“摘帽”就有办法、就有力量、就有希望。
找准“穷根子”开出“药方子”
6月上旬,记者来到下松沟采访。一进村口,“精准”风来满眼春:山野中免间苗谷子、高产大豆田、紫苏药材……构成一幅幅碧绿的调产画卷;山凹中一排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双列舍牛棚,蓝顶灰墙,通风向阳,现代设计的意味十足。
陪同记者的村委主任梁世兵激动地说:“山西农大不仅给俺村带了新思路、新观点,还带来了资金和项目,俺村的发展要大变样啦!”
下松沟位于和顺县东北部,属牛川乡管辖。全村101户302口人,截至2016年底,仍有177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涉及62户。全村787亩耕地,几乎全部躺卧在丘陵和半坡上,村民们种植的玉米、杂粮和薯类作物,收多收少全靠老天爷“脸色”。由于没有任何非农产业,村集体经济长期为零。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该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即因缺土地和水资源致贫;因失去劳动能力致贫;因缺资金和技术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病致贫。
2015年初,山西农大与下松沟结成帮扶对子后,校长赵春明亲自挂帅包带,党员干部到户帮扶,第一书记到岗,帮扶工作队到村,下松沟的脱贫之路、发展之路,立竿见影,开始往上坡路上走。
山西农大驻下松沟第一书记安文俊,从象牙塔到贫困基层,从握笔杆到拿锄把子,长相有点斯文的小伙子,干起事来可一点不斯文。跑前跑后,不到一年半,为驻村专门买的一辆山地车,就“跑”出一堆毛病。“我不是来打酱油的,学校和组织上派我来,就要干出点实事儿。”安文俊说。
精准扶贫最本质的核心即产业扶贫,最精髓的即“靶向施策”。2015年8月入驻下松沟以来,真蹲实驻的安文俊立足自然禀赋、村情民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在归纳和总结中,他发现种植结构单一、土地产出率低、调产意识薄弱、营销观念落后是村里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但村里有养殖肉牛的传统,有种植苦荞、甜荞等杂粮得天独厚的优势,脱贫攻坚亟须扶志扶智,为产业发展注入力量。
摸清“窮底子”后,围绕“搞什么”和“怎么搞”,安文俊制订出了做强肉牛产业、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沟域经济的帮扶计划,并很快得到了赵春明校长的肯定和支持。从去年到现在,山西农大先后将老区贫困村帮扶项目、省农业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项目、饲草棚建设补贴项目,总计76万元的项目经费落地下松沟。
而这其中,养殖户每购买一头母牛,直补2000元,更是让大伙儿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先后有十多户村民购买60头母牛享受到项目直补的甜头。
6月10日,在下松沟诚宇养牛合作社新建的现代化牛棚里,记者见到刚从忻州买回20头母牛的养殖户梁国景。没寒暄几句,梁国景就说,“这20头母牛,总价17多万元,光项目帮扶就可资助咱4万元,听说下一步还有饲料方面的补贴和技术方面的指导,有山西农大"撑腰",我们脱贫致富还有啥可担心的!”
既“输血”,也“造血”。记者了解到,今年山西农大“量体裁衣”,还协助下松沟43户贫困户推广种植60亩高产优质谷子;组织36户贫困户“抱团”连片种植100亩紫苏;为10户贫困户提供了10亩地的晋大78号高产大豆种子;将村里的优质杂粮注册品牌借助互联网进行销售。此外,近两年来,学校先后组织肉牛专家、谷子专家、中药材专家、杂粮专家来村培训农民十多次。
山西农大扶贫工作队队长陈明华对记者说:“帮扶贫困村,也许我们没有多少钱和物,但我们有项目、有专家、有技术、有可行的"方子",这样就可以确保我们的产业扶贫工作实现 "准中更准"。只要产业扎下根子,农民增收就可持续。”
当好“定心盘”甘做“服务员”
从牛川乡政府出发,向南往东再朝北,一路沟壑,一路颠簸,一路绿色相伴,车行8公里,即到了山西农大在和顺县帮扶的第二个村——吕家沟。
与下松沟的村名同样有个“沟”字,但地理更偏僻、信息更闭塞、观念更落后的吕家沟贫困程度显然要更深一些。全村395亩耕地、6000多亩林地,185口人、58户,有31户属于贫困户。由于地处大山深处,村里至今没有手机信号,村民相互间有个急事,联络只能靠“吼”。随着部分村民搬迁外住,村里实际只剩18户、43口人,且12户是贫困户。
2015年初,山西农大党委书记陈利根带队包村后,山西农大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队到村指导农民生产,第一书记驻村抓党建、促调产、办实事,吕家沟的扶贫工作呈现出了帮扶联系 “紧”、问题解决“实”、保障支撑“硬”的好势头,群众一下子感觉到脱贫致富有了“主心骨”。
话不多、人不闲、埋头干……这是山西农大驻吕家沟第一书记岳培荣的真实写照。今年1月驻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全村党员学习交流平台微信群,每月坚持召开一次党员专题学习会……加固堡垒,很快村党组织就成为扶贫政策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为做好扶贫工作开了个好头。
“扶贫的关键是要带着情感来做事,要甘做村级发展的服务员。”岳培荣说。把他乡当故乡,访真贫、问真苦,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岳培荣为吕家沟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今年5月初,看到村民们住在半山腰上,搬运东西费力,他花费3060元买回18辆小推车,为常住户家家发放一辆;看到村里的水泵坏了,他花费1600元及时请人修复。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些钱全部从他本来就不多的第一书记补贴经费中拿出。
不求贪大,但求精准。在陈利根书记亲历亲为指导下,岳培荣为吕家沟产业脱贫精心设计了“3个50”规划:第一个是发展50亩果树,即发展特色产业;第二个是发展50亩优质谷子,即发展增收产业;第三个是发展50头肉牛,即发展支柱产业。在规划中,他充分考虑到了如何让扶贫资金发挥酵母作用的问题;考虑到了如何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问题;更考虑到了如何扶本又扶志的问题。
在山西农大的帮扶下,今年吕家沟新成立了一个养殖合作社,建起了一个400平方米的双列式牛舍,发动12户贫困户开始养殖肉牛 (每购一头母牛,山西农大从项目中给予2000元的补贴),按出资分红和出工取酬的办法管理运行;申报成功“一村一品”特色种植50亩苹果树项目,获得经费5万元,预计4年后挂果,带动18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借助谷子高产高效示范与推广项目,发动19户村民种植50亩高产优质谷子,预计亩均增收500元。
在发展强势产业的同时,陈利根书记率领山西农大一班帮扶党员和干部,还用真爱温暖了村民的心。包村以来,他们年年春节前夕都挨家挨户慰问贫困户,年年七一前夕雷打不动慰问老党员;专门组织了校医疗队来村开展义诊服务;专门派出了园艺专家来村培训核桃树修剪技术。
68岁的贫困户李卫英,前些年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丧失劳动能力,儿子在外打工,家中只有老伴刘传林种着5亩薄地,日子过得紧巴巴。6月11日,记者来到李卫英家,老人激动地说:“去年年底,山西农大的包村干部为我送来了500元钱慰问金;今年引导我家种了3亩果树;平素驻村第一书记时常前来问寒问暖……我家的日子能过下来,多亏了党的扶贫政策好和山西农大的帮扶。”
谁把贫困户当亲人,谁就是贫困户的亲人。在吕家沟住村采访,记者了解到,该村“两委”和群众一致决定:把新成立的养殖合作社取名为“农吕养殖专业合作社”。村委主任乔庆国向记者讲述,这个“农”字的寓意当然是山西农大了。因为山西农大已经在吕家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大家伙儿心里都记着哩!
引项目、办实事、洒汗水、献智慧,将一所大学对两个定点帮扶村的承诺,写在致富产业上,写在基础建设上,写在青山绿水间,写在贫困户一张张绽放出希望的笑脸上,山西农大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播撒真情,正一路收获着攻坚贫困实效和甘甜的果实!
下松沟、吕家沟,两个在地图上找不着、地处太行山深处的贫困小山村,一个“贫”字,像一块磐石,世世代代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来。
但是今天,因为与一所大学攀上 “亲戚”,两个穷村贫瘠的土地上,萌发出了百花吐艳的盎然春意。
这所大学就是山西农业大学,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用心、用情、用力,扶弱、扶技、扶志,让“精准扶贫”的口号在这里真正落实,用看得见的行动,让村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穷在深山有亲帮”,有好“亲戚”拉扯,脱贫“摘帽”就有办法、就有力量、就有希望。
找准“穷根子”开出“药方子”
6月上旬,记者来到下松沟采访。一进村口,“精准”风来满眼春:山野中免间苗谷子、高产大豆田、紫苏药材……构成一幅幅碧绿的调产画卷;山凹中一排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双列舍牛棚,蓝顶灰墙,通风向阳,现代设计的意味十足。
陪同记者的村委主任梁世兵激动地说:“山西农大不仅给俺村带了新思路、新观点,还带来了资金和项目,俺村的发展要大变样啦!”
下松沟位于和顺县东北部,属牛川乡管辖。全村101户302口人,截至2016年底,仍有177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涉及62户。全村787亩耕地,几乎全部躺卧在丘陵和半坡上,村民们种植的玉米、杂粮和薯类作物,收多收少全靠老天爷“脸色”。由于没有任何非农产业,村集体经济长期为零。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该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即因缺土地和水资源致贫;因失去劳动能力致贫;因缺资金和技术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病致贫。
2015年初,山西农大与下松沟结成帮扶对子后,校长赵春明亲自挂帅包带,党员干部到户帮扶,第一书记到岗,帮扶工作队到村,下松沟的脱贫之路、发展之路,立竿见影,开始往上坡路上走。
山西农大驻下松沟第一书记安文俊,从象牙塔到贫困基层,从握笔杆到拿锄把子,长相有点斯文的小伙子,干起事来可一点不斯文。跑前跑后,不到一年半,为驻村专门买的一辆山地车,就“跑”出一堆毛病。“我不是来打酱油的,学校和组织上派我来,就要干出点实事儿。”安文俊说。
精准扶贫最本质的核心即产业扶贫,最精髓的即“靶向施策”。2015年8月入驻下松沟以来,真蹲实驻的安文俊立足自然禀赋、村情民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在归纳和总结中,他发现种植结构单一、土地产出率低、调产意识薄弱、营销观念落后是村里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但村里有养殖肉牛的传统,有种植苦荞、甜荞等杂粮得天独厚的优势,脱贫攻坚亟须扶志扶智,为产业发展注入力量。
摸清“窮底子”后,围绕“搞什么”和“怎么搞”,安文俊制订出了做强肉牛产业、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沟域经济的帮扶计划,并很快得到了赵春明校长的肯定和支持。从去年到现在,山西农大先后将老区贫困村帮扶项目、省农业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项目、饲草棚建设补贴项目,总计76万元的项目经费落地下松沟。
而这其中,养殖户每购买一头母牛,直补2000元,更是让大伙儿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先后有十多户村民购买60头母牛享受到项目直补的甜头。
6月10日,在下松沟诚宇养牛合作社新建的现代化牛棚里,记者见到刚从忻州买回20头母牛的养殖户梁国景。没寒暄几句,梁国景就说,“这20头母牛,总价17多万元,光项目帮扶就可资助咱4万元,听说下一步还有饲料方面的补贴和技术方面的指导,有山西农大"撑腰",我们脱贫致富还有啥可担心的!”
既“输血”,也“造血”。记者了解到,今年山西农大“量体裁衣”,还协助下松沟43户贫困户推广种植60亩高产优质谷子;组织36户贫困户“抱团”连片种植100亩紫苏;为10户贫困户提供了10亩地的晋大78号高产大豆种子;将村里的优质杂粮注册品牌借助互联网进行销售。此外,近两年来,学校先后组织肉牛专家、谷子专家、中药材专家、杂粮专家来村培训农民十多次。
山西农大扶贫工作队队长陈明华对记者说:“帮扶贫困村,也许我们没有多少钱和物,但我们有项目、有专家、有技术、有可行的"方子",这样就可以确保我们的产业扶贫工作实现 "准中更准"。只要产业扎下根子,农民增收就可持续。”
当好“定心盘”甘做“服务员”
从牛川乡政府出发,向南往东再朝北,一路沟壑,一路颠簸,一路绿色相伴,车行8公里,即到了山西农大在和顺县帮扶的第二个村——吕家沟。
与下松沟的村名同样有个“沟”字,但地理更偏僻、信息更闭塞、观念更落后的吕家沟贫困程度显然要更深一些。全村395亩耕地、6000多亩林地,185口人、58户,有31户属于贫困户。由于地处大山深处,村里至今没有手机信号,村民相互间有个急事,联络只能靠“吼”。随着部分村民搬迁外住,村里实际只剩18户、43口人,且12户是贫困户。
2015年初,山西农大党委书记陈利根带队包村后,山西农大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队到村指导农民生产,第一书记驻村抓党建、促调产、办实事,吕家沟的扶贫工作呈现出了帮扶联系 “紧”、问题解决“实”、保障支撑“硬”的好势头,群众一下子感觉到脱贫致富有了“主心骨”。
话不多、人不闲、埋头干……这是山西农大驻吕家沟第一书记岳培荣的真实写照。今年1月驻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全村党员学习交流平台微信群,每月坚持召开一次党员专题学习会……加固堡垒,很快村党组织就成为扶贫政策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为做好扶贫工作开了个好头。
“扶贫的关键是要带着情感来做事,要甘做村级发展的服务员。”岳培荣说。把他乡当故乡,访真贫、问真苦,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岳培荣为吕家沟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今年5月初,看到村民们住在半山腰上,搬运东西费力,他花费3060元买回18辆小推车,为常住户家家发放一辆;看到村里的水泵坏了,他花费1600元及时请人修复。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些钱全部从他本来就不多的第一书记补贴经费中拿出。
不求贪大,但求精准。在陈利根书记亲历亲为指导下,岳培荣为吕家沟产业脱贫精心设计了“3个50”规划:第一个是发展50亩果树,即发展特色产业;第二个是发展50亩优质谷子,即发展增收产业;第三个是发展50头肉牛,即发展支柱产业。在规划中,他充分考虑到了如何让扶贫资金发挥酵母作用的问题;考虑到了如何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问题;更考虑到了如何扶本又扶志的问题。
在山西农大的帮扶下,今年吕家沟新成立了一个养殖合作社,建起了一个400平方米的双列式牛舍,发动12户贫困户开始养殖肉牛 (每购一头母牛,山西农大从项目中给予2000元的补贴),按出资分红和出工取酬的办法管理运行;申报成功“一村一品”特色种植50亩苹果树项目,获得经费5万元,预计4年后挂果,带动18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借助谷子高产高效示范与推广项目,发动19户村民种植50亩高产优质谷子,预计亩均增收500元。
在发展强势产业的同时,陈利根书记率领山西农大一班帮扶党员和干部,还用真爱温暖了村民的心。包村以来,他们年年春节前夕都挨家挨户慰问贫困户,年年七一前夕雷打不动慰问老党员;专门组织了校医疗队来村开展义诊服务;专门派出了园艺专家来村培训核桃树修剪技术。
68岁的贫困户李卫英,前些年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丧失劳动能力,儿子在外打工,家中只有老伴刘传林种着5亩薄地,日子过得紧巴巴。6月11日,记者来到李卫英家,老人激动地说:“去年年底,山西农大的包村干部为我送来了500元钱慰问金;今年引导我家种了3亩果树;平素驻村第一书记时常前来问寒问暖……我家的日子能过下来,多亏了党的扶贫政策好和山西农大的帮扶。”
谁把贫困户当亲人,谁就是贫困户的亲人。在吕家沟住村采访,记者了解到,该村“两委”和群众一致决定:把新成立的养殖合作社取名为“农吕养殖专业合作社”。村委主任乔庆国向记者讲述,这个“农”字的寓意当然是山西农大了。因为山西农大已经在吕家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大家伙儿心里都记着哩!
引项目、办实事、洒汗水、献智慧,将一所大学对两个定点帮扶村的承诺,写在致富产业上,写在基础建设上,写在青山绿水间,写在贫困户一张张绽放出希望的笑脸上,山西农大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播撒真情,正一路收获着攻坚贫困实效和甘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