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甲型H1N1流感事件为例,在剖析其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当前我国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与之对应的改善举措,以期提供借鉴。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突发性、公共性、紧迫性的,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有重大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突发指的是事件出现的意外性和突发性,需要紧急处理。公共指的是事件发生具有的公共性和广泛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果在第一时间采取对应措施,会有效防止事件扩大,才有可能避免危机的出现。如果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和危害性极强,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就会造成公共危机,即事件发生造成危害的严重性。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及特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从规模和覆盖范围以及危害等级进行划分,主要有Ⅰ级事件、Ⅱ级事件、Ⅲ级事件、Ⅳ级事件。根据事件的性质以及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疾病、职业中毒以及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新发传染性疾病事件、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时间、核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以及放射事故等,以上描述的各大事件都会危及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
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中的不足
(一)卫生应急指挥管理系统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现在我国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機制还不完善,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仅限于医疗卫生服务,但实际上,直接涉及医疗卫生和管理部门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复杂,职能设置上负责全国卫生工作的卫生行政部门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经费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现在,我国还没有构建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行体系,特别是预防和预警环节,主要原因是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资金短缺,从而限制了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甚至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所以,政府应该提升资金的投入量,还要鼓励社会人员加入,从而构建完善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以及经费的支持。
(三)公共卫生应急救援队伍的全方位素质和专业能力亟需加强
1.公共卫生管理没有将预防医学和医疗医学进行融合,不能弥补预防医学在临床医学中表现的不足,导致了预防医学应届毕业生在临床医学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2.整体队伍素质不高。卫生部门的人员数量不少,但是接受过正规、系统培训的人员较少,这种现象在基层尤其突出。
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的原则
1.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统一指挥指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以及应急处理工作,让各级人民政府管理人员进行统一领导和布置,在进行应急处置中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各级人民政府还要做好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层面的协调、调动工作,特别是涉及到卫生行业以及属地管理交叉中,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工作,保证责任的层层落实。
2.依法管理,快速反应
为了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蔓延,不能被冲昏头脑,一定要头脑敏捷、反应迅速,对事件实施监控并进行有效的应对处理。要在建立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合法化的有效管理措施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工作。
(二)更新防治观念
建立正确的法治理念,通过立法手段,改变现有的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观念。
1.从行政处置思维转向社会调控思维
对医疗技术、基层社团组织以及我国法律制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保护网络,才能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社会网络力量和各种非政府组织,淡化行政色彩,创新法律调控机制,创新立法理念。从而促进社团组织的发展,解决传统法律调控机制的不足。
2.重心向特殊行业与特殊群体倾斜
医护人员、防疫人员以及警察、消防队员等救援人员,承担着救护和紧急求助救援任务,常常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核心。由于他们特殊的职业以及特殊的义务,使他们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最危险的环境,他们密切接触着最危险的人群。这类特殊人群,他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生命的代价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们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受到损害,他们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特殊群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我国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防治体系,防治体系的构建主要建立在统一指挥、依法管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而发挥社会的调控作用,通过法律制度保证医护人员、防疫人员以及警察、消防队员等特殊群体的安全,才能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励颖,付宇. 我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N]. 牡丹江日报,2014-08-05001.
[2] 刘鹏程,徐鹏等.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关键问题确认[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7:42-47+38.
[3] 徐和平. 从突发公共事件看卫生应急工作[J]. 云南党的生活,2014,04:34-35.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突发性、公共性、紧迫性的,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有重大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突发指的是事件出现的意外性和突发性,需要紧急处理。公共指的是事件发生具有的公共性和广泛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果在第一时间采取对应措施,会有效防止事件扩大,才有可能避免危机的出现。如果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和危害性极强,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就会造成公共危机,即事件发生造成危害的严重性。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及特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从规模和覆盖范围以及危害等级进行划分,主要有Ⅰ级事件、Ⅱ级事件、Ⅲ级事件、Ⅳ级事件。根据事件的性质以及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疾病、职业中毒以及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新发传染性疾病事件、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时间、核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以及放射事故等,以上描述的各大事件都会危及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
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中的不足
(一)卫生应急指挥管理系统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现在我国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機制还不完善,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仅限于医疗卫生服务,但实际上,直接涉及医疗卫生和管理部门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复杂,职能设置上负责全国卫生工作的卫生行政部门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经费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现在,我国还没有构建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行体系,特别是预防和预警环节,主要原因是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资金短缺,从而限制了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甚至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所以,政府应该提升资金的投入量,还要鼓励社会人员加入,从而构建完善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以及经费的支持。
(三)公共卫生应急救援队伍的全方位素质和专业能力亟需加强
1.公共卫生管理没有将预防医学和医疗医学进行融合,不能弥补预防医学在临床医学中表现的不足,导致了预防医学应届毕业生在临床医学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2.整体队伍素质不高。卫生部门的人员数量不少,但是接受过正规、系统培训的人员较少,这种现象在基层尤其突出。
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的原则
1.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统一指挥指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以及应急处理工作,让各级人民政府管理人员进行统一领导和布置,在进行应急处置中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各级人民政府还要做好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层面的协调、调动工作,特别是涉及到卫生行业以及属地管理交叉中,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工作,保证责任的层层落实。
2.依法管理,快速反应
为了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蔓延,不能被冲昏头脑,一定要头脑敏捷、反应迅速,对事件实施监控并进行有效的应对处理。要在建立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合法化的有效管理措施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工作。
(二)更新防治观念
建立正确的法治理念,通过立法手段,改变现有的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观念。
1.从行政处置思维转向社会调控思维
对医疗技术、基层社团组织以及我国法律制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保护网络,才能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社会网络力量和各种非政府组织,淡化行政色彩,创新法律调控机制,创新立法理念。从而促进社团组织的发展,解决传统法律调控机制的不足。
2.重心向特殊行业与特殊群体倾斜
医护人员、防疫人员以及警察、消防队员等救援人员,承担着救护和紧急求助救援任务,常常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核心。由于他们特殊的职业以及特殊的义务,使他们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最危险的环境,他们密切接触着最危险的人群。这类特殊人群,他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生命的代价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们比其他人群更容易受到损害,他们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特殊群体。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我国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防治体系,防治体系的构建主要建立在统一指挥、依法管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而发挥社会的调控作用,通过法律制度保证医护人员、防疫人员以及警察、消防队员等特殊群体的安全,才能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励颖,付宇. 我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N]. 牡丹江日报,2014-08-05001.
[2] 刘鹏程,徐鹏等.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关键问题确认[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07:42-47+38.
[3] 徐和平. 从突发公共事件看卫生应急工作[J]. 云南党的生活,2014,0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