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从文化类型、位置分布、呈现方式、活动形式、能力要求和情感价值六个维度入手,构建分析框架;以76节课堂实录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编码方法,对化学课堂中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文化要素融入频率较低且缺乏创新性,类型多为物质遗产及传统技艺,融入位置多为课堂教学的前半段;呈现方式上主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多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教师未充分深挖其内在价值.本研究希望为化学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提供一些积极的启示.
【机 构】
: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文化类型、位置分布、呈现方式、活动形式、能力要求和情感价值六个维度入手,构建分析框架;以76节课堂实录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编码方法,对化学课堂中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文化要素融入频率较低且缺乏创新性,类型多为物质遗产及传统技艺,融入位置多为课堂教学的前半段;呈现方式上主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多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教师未充分深挖其内在价值.本研究希望为化学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提供一些积极的启示.
其他文献
《老子》中关键语词的意义较普遍地存在着跨层潜含现象.其中,名词类语词义跨层潜含的多为对意象所呈现的本体进行修饰、限定和说明的性质、状态、范围等类修饰性语义.动词类语词义跨层潜含的多为对意象所呈现的行为进行修饰、限定和说明的情状、方式、程度、范围等类修饰性语义.
民间文学是民族认知和民众心理的重要载体,亦是民族共同价值观念的传承.清末民初,来华西人为学习汉语或传教布道,收集并翻译了大量中国民间文学,涵盖内容多样,题材各异,涉及谚语、歌谣、故事等不同类型.从民间收集到译介西传,在民族文化记忆文本化的过程中,再现出中华民族知行观念、民间生活景象和群体文化想象,既助推了民间文学的海外传播,亦呈现出其中跨越民族的力量.来华西人掀起的这股“中学西传”浪潮,与作家文学和“西学东渐”互为补充,对相关著述的系统梳理,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和独特的翻译学意义.
“好”“坏”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事物进行主观评价的一对反义形容词,蕴涵着人们的价值观,是世界语言形容词范畴中的一对基本概念.文章通过对“好”“坏”与不同语义类型名词组配的对称性分布考察,认为人们的主观认知和名词[+两面性] [+主观性][+功用性]的语义特征制约着“好+N”“坏+N”的对称性.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民间文学,本质上与现代文化产业资源存在着必然的冲突,口头创作与传承的资源形态,与现代印刷、出版、网络等密切相关的资源形态,不仅是传播媒介的差异,而且是文类差异的互动与博弈.尽管两者之间的异质性很明显,但并非是取代与消解的矛盾,而是融合共进的关系.梳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民间童话的异军突起以及文学童话日趋繁荣直至顶峰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促进“传统与现代”二者互融的策略,打通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的文化壁垒,促进民族民间文化更好的传承创新.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创作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是当下的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应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依托,以阅读为桥梁,结合深度阅读教学方法,有效渗透“四史”教育,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思维品质是普通高中英语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英语教学中探索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以阅读语篇为依托,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的指导下,从多元解读文本、建构结构化知识、设计问题链这三条路径出发,探索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于“快乐读书吧”中有关“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内容存在“似读非读”的情况.对此,教师可尝试基于“陌生化”理念加强导读指导,通过找准阅读指导的陌生处、生发阅读指导的兴奋处、搭建阅读指导的生长处、寻觅阅读指导的探究处等策略,让学生对原著经历从接受到理解、从“无意”阅读到理性阅读,在感悟经典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阅读素养.
本研究通过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教材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力求全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作用.建议教材还可进一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注并优化其内容的分布,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协调好与其他学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赫尔德和德国早期浪漫派如弗·施莱格尔等人热衷于神话在文学语境中是否仍然可行以及如何可行的思考,并提出新神话的主张.相对于赫尔德和弗·施莱格尔对新神话感性美的强调和断片式的构想,谢林对新神话做出更加系统的论述,他从精神与自然、个体与集体、历史与未来以及艺术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理解神话的新视野.谢林认为,新神话与感性、直觉无关,它是理念的集合,这种看法突破了弗·施莱格尔等人主张的神话-感性观的局限,并将神话理性化与公共化.谢林的神话学研究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但事实上,他的主张对我们反思神话的范畴归属、存在论
当代教育在将传统文化视作重点关注对象的同时,其作为教育内容而存在的不兼容问题也开始凸显.不兼容问题与传统文化的当代处境间存在深刻关联,主要体现为“错时造成的不兼容”和“情境偏差引发的不兼容”.教育实践中应尝试建立基于适用性原则的传统文化选择机制和倡导生活质感的教育方法关联机制,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未来价值,将不兼容因素控制在合理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