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创新探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下,随着各种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但也同样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者应积极利用新兴技术,加强文物保护,有效提升文物保护质量和保护效率。文章分析了新时代下利用新兴技术进行文物保护与传承的优势,阐述了新时代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原则,提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创新策略,期望能有效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为文物的传承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博物馆;文物保护;传承
  0 引言
  新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人们接触文物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博物馆不仅要积极利用新兴技术加强文物保护,也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加强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了解。加强文物保护,可以有效助力文化传承,必须加强对民族记忆的全方位保护,才能真正促进博物馆科学发展。同时,博物馆也要积极培养现代化人才,真正促进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创新与优化。
  1 新时代下利用新兴技术进行文物保护与传承的优势
  1.1 可对现有文物进行全方位展示
  博物馆文物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也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但很多文物经历百年或者千年岁月洗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其保存和运输工作难度也较大。这也是不同地区很少进行文物交流和展览活动的主要原因。很多地区的博物馆会在固定场所展览文物,但这不仅不利于不同地区人们加强对文物的了解,也不利于更多人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而新兴技术可以打破这一弊病,博物馆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除去了异地展览需要运输这一流程,观众在任何地方都能对文物进行全方位观察,也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过程中,积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文物的全方位展示,也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文物宣传。
  1.2 可实现文物的科学修复
  博物馆不仅要对馆藏文物进行展览,还要对馆藏文物进行全方位保护,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对文物进行修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文物修复技术也得到提升,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制定相关修复计划,并对修复计划进行数字化模拟。通过模拟可以提前了解修复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在未修复前对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这更有利于实现文物的科学化修复。
  例如,目前很多博物馆的古书籍存在缺字少页、字迹褪色严重等问题,借助数字化技术处理,可以尽量还原书籍原貌。同时,还有很多瓷器在博物馆收藏时便已经破损,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还原处理,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还原方案进行反复校对。并且,文物修复专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文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文物保护,也能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3 可实现文物资源的全方位共享
  博物馆会对文物进行展览,但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对展览环境和场地以及时间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这不仅导致展览展示效果一般,也导致很多文物不能进行展览。同时,文物的年代较为久远,也较为脆弱,不仅在展览过程中多有不便,研究人员在分析和研究过程中也会存在诸多限制。
  虽然很多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十分丰富,但为了保证文物安全,一些精品文物无法及时展现给大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功能的发挥。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可以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博物馆不仅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藏品展示和资源共享,也能加强对文物的有效保护。这不仅能使全世界都领略中国文化的风采,也能构建完善的文物信息资源库,为文物研究工作者提供更多信息资源。
  2 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原则
  新时代下博物馆文物保护手段需要不断创新,确保加强对博物馆文物的全方位保护,并积极促进其传承发展。
  2.1 安全第一,流程规范
  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是希望延长文物寿命,确保文物可以长久流传下去。因此,在保护过程中要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坏,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减少对馆藏文物的影响,不能采用冒险或者难度较高的保护和修复方式,修复材料也要尽量保证环保性,这样才能促进文物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文物代代传承的期望。博物馆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时,也要尽量节约资源,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加强对文物的科学保护。文物保护过程中还要提前制定好相关保护流程,必须严格按照流程规范工作,有效减少对文物的损坏,加强对文物保护和传承发展的系统性管理。
  不同文物的修复要求不同,坚持安全性原则虽然可能无法保证最终修复效果,但能降低对文物的损坏,也能尽量控制文物的修复周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流程规范化,实现对博物馆文物的科学保护与传承发展。
  2.2 与时俱进,全面考虑
  新时代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推动了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新时代,文物保护技术和修复材料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也要不断革新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不仅要学习更先进的保护手段,也要对传统保护方法进行不断革新和优化。十年前的文物保护方法,有一少部分已经不能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甚至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同时,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传统文物保护手段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必须根据其弊端对其进行针对性革新和优化,才能真正实现文物保护理念和保护手段的与时俱进。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保护工作展开过程中不能以偏概全,必须全面系统地审视文物保护方案,这样才能确保所有流程科学化和合理化。例如,文物保存的温度、湿度等客观条件,都会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考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博物馆文物的长期传承与发展。
  2.3 科学系统,动态弹性
  科学系统性原则是指,既要判断文物保护工作是否符合文物发展需要,也要确保保护方案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文物保护方案涉及很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必须具备严谨的态度、丰富的经验,才能对相关保护流程进行反复验证,有效加强对文物的全方位保护,也能确保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加强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全方位考量。例如,可以对文物保护方案进行科学对比,通过对比了解不同性质文物的不同保护方案,及时发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增加或者删减,有效提升文物保护的灵活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物保护方案也要具备动态弹性,必须根据文物保护发展需要,針对不同文物设计不同的保护方案,这样才能促进文物传承发展,也能引导现代人们加强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3 新时代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策略
  3.1 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宣传教育
  新时代下,可以积极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运用互联网进行宣传,不仅能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也能积极推动文物保护部门健全文物保护工作。同时,新媒体也可以就文物话题展开相关讨论,这不仅能使文物保护工作被更多公众认知,也能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可以利用VR等技术加强文物还原,使公众对文物有进一步了解和认知。例如,博物馆可以引进VR技术为公众构建历史遗址,使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消失的文明。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定期通过官方平台举办与文物相关的有奖问答活动,并在留言区与观众互动,回答正确的观众有机会获得文创纪念品,这不仅能提升宣传效果,也能发挥文物的最大价值。另外,宣传过程中要选用合理角度,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优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承载诸多历史文化内涵,也积极录制一些生活场景,十分贴近生活,这更有利于公众产生共鸣,能更好地将神秘的文物修复工作呈现在公众眼前。由此可见,利用新媒体加强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可以积极促进文物宣传工作创新。
  3.2 积极培养高素质博物馆文物保护人才
  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才能加强对文物的全方位保护。同时,高素质人才也需要具有较强的新兴技术能力,才能真正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首先,博物馆应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加强对专业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促进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博物馆积极参与教育,也能构建凝聚力较强的文物保护团队,这更有利于博物馆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其次,博物馆可以定期选拔优秀工作人员接受再教育,或者在博物馆内部定期开展文物保护培训活动,并邀请专家和学者到文物馆进行学术交流,促进文物保护人才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博物馆可以与高校积极合作,博物馆为高校人才提供实践平台,而高校可以为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再教育服务,二者合作不仅能互惠互利,也能积极培养优秀文物保护与管理人才,促进文物保护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最后,博物馆人才也要积极了解新兴技术,并不断革新自身文物保护理念,这样才能加强对文物的全方位保护,促进博物馆积极健康发展。
  3.3 加强对文物的信息化管理
  博物馆加强对文物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对馆内文物进行更好的记录,也能通过新兴技术记录文物保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文物保护需要,随时对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整。首先,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博物馆文物进行统一管理,也能通过历史记录对历史情景进行生动再现。例如,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数字故宫,不仅对故宫内部的文物和建筑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也能全方位还原故宫的艺术感和宏伟气势。其次,可以在信息化管理时,设计文物展示网页。线上网页不仅能对文物进行展示,也能记录文物背后的历史,并引導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后的传统文化,这有利于更多民众通过文物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设计的相关网页不仅能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也能使公众足不出户感知古人的智慧,这更有利于博物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例如,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文物特色,构建标识性较强的网页特色,有利于研究人员加强对文物的学术研究。
  3.4 构建完善的博物馆文物资源数据库
  博物馆可以构建完善的文物资源数据库,数据库不仅能加强资源共享,也能为学术研究人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文物信息,并实现博物馆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例如,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文物分类,构建不同模块,如文物数据介绍模块、文物修复模块、文物监控模块,并在不同模块中上传不同文物资料。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学术需要,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也能使国内的各个博物馆之间加强沟通。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文物分类,构建相应的文物保护体系。但与此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对相关数据的加密和保护,数据资源库中也要有一些隐藏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文物保护。并且,资源数据库在构建后,也要根据发展需要进行适当革新,使资源数据库不断完善。
  4 结语
  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文物保护技术的优化和革新,但文物保护工作依然繁重且任务艰巨。博物馆加强文物保护,不仅能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也能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因此,政府和博物馆都应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各类院校也要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文物保护人才,博物馆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有效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民众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李雪霞.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与文物保护方法的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134-135.
  [2]钟燕丽.浅议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及人才队伍建设[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124-125.
  [3]李姣.人工智能在博物馆文物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趋势探讨[J].文博,2019(2):86-90,62.
  [4]刘清华.基于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1):142-143.
  [5]张立波,张奎.“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物衍生产品创新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2-77.
  [6]李冬梅.关于国有博物馆文物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博物馆,2020(4):119-122.
  【作者简介】杜晓林,女,汉族,河北藁城人,硕士,助理馆员,从事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博物馆像其他所有生命形态一样,满载着人类的历史和记忆,并不断地发展演变。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提升,博物馆究竟该如何自我呈现,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探索的议题。文章通过对国博与肯德基的联合文化传播个案“国宝耀中华”项目的深入探讨,透析项目团队的价值生产及价值分享过程,看传播的实体空间如何融入互联网造就超时空的文化传播空间,以期对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模
期刊
摘 要:近几年,随着美术场馆的建设兴起,广大市民对城市内美术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美术馆文创产品作为美术馆教育功能的延伸,如何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博物馆呢?这正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美术馆;文创;特色;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以及各种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提升地方综合实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赫哲族在长期以来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但随着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开发以及传承断代问题的影响日益严重,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留存遭受严峻挑战。文章分析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局限性,通过将数字化档案技术应用于保存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赫哲
期刊
摘 要:明清时期的气候变化较大,总体处于气候相对寒冷期。这一时期整个中国气候都比较偏向寒冷,在物候、气温、降水、植被等方面都有巨大体现。云南安宁温泉地区在同一时期内有较多文人墨客所著石刻,而其中对于当时本地气候的反映也较为具体,从中探讨其可利用性从而可以反映明清大时期内的气候变化。  关键词:明清气候;温泉摩崖石刻;局部反映  气候的变迁在历史时期内是一个常见现象,通过对于某一历史时期内降水、气温
期刊
摘 要:石窟寺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承载体、文明的象征物。做好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章在分析石窟寺保护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石窟寺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石窟寺;保护现状;问题;对策  0 引言  石窟寺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类型,包括洞窟造像、摩崖造像、题刻、碑刻、石像生,集造像、壁画、建筑艺术于一体,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承载体、文明的象征物。在世界遗产
期刊
摘 要:通过解读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颁布的重要文件,以及研读关于高校会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等相关参考文献,得出会展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活动,与作为文化核心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校应该在会展专业教育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高校;会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文化  0 引言  21世纪初,我国从上海开始把会展单独纳入高等教育序列。  2004年,为了应对上海筹办2008
期刊
摘 要: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观众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的多样化活动,对博物馆的家庭观众展开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剖析博物馆对于家庭观众的重要意义,定位家庭观众在参观博物馆和参与博物馆活动时面临的困境,并针对相关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措施,进而达到优化家庭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参观体验的目的。  关键词:博物馆;家庭观众;亲子活动;参观体验;建议  博物馆观众研究在博物馆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伴随着博物馆内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和智能化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竞相追逐的发展方向,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加令人意识到“线上”模式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博物馆来说,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数字博物馆或者智慧博物馆建设正成为未来最清晰的发展路径,从政策上来说,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也越来越大。但不得不承认,目前为止,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还没有一个放之
期刊
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祖先留给中国人的伟大遗产,也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基层文物保护人员,我们身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目前文物管理和保护措施上还存在很多短板,需要我们直面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近幾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需求得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随着文物游的兴起,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努力传承历史与文化,给人们呈现出优质的精神体验,
期刊
摘 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虚拟现实技术等词条充斥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在文博行业,信息化建设同样重要,博物馆需要突破现存的限制把自身的资源传播出去。文章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介绍当下中国博物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概况,旨在和同行以及对博物馆发展关心的人士共同探讨、查漏补缺,一道为中国博物馆教育信息化建设做贡献。  关键词:公共文化;博物馆教育;信息化  1 博物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