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画中的黑白观念与道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画;黑白观念;道家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则是出于无名无形的“道”。“有”、“无”同出于“道”,与“阴阳”、“虚实”共同构成道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几组概念。
老子从自然现象中总结出“无为而无不为”,他主张无为、自然、朴素,要顺其自然,于无形之中成就一切,所以道家十分注重“虚”的境界,重视有无、虚实、阴阳之间的关系。他将“无为而无不为”视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阅道。”“道”是道家思想最高的追求,他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皆由“道”而生发出来。
“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在万物中都包含着阴阳,它们共同存在,相互作用,使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古代的“太极图”从视觉上提供了这一思想的视觉图式,一直以来都被作为道家思想的典型代表。整個图形是一个圆形,它被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分别象征阴阳,中间由一条S形曲线分割开来,因其形状极像两条鱼,故而又有“阴阳鱼”之称。鱼有眼,象征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团,两者互相冲撞、推动,使人感觉到整个图形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代表了阴阳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中国画的黑白观念在这一图式之中得带了很好的阐发。清人胡渭在《易图明辨》中描述说:“其还中为太极,两边黑白互回白为阳,黑为阴。”我们通常见到的“太极图”就是由黑白两色组成的,黑白对比强烈,是色彩的两个极端,它的两极性是其他色彩所无法相比的,这正与作为世界万物两级的阴阳相契合。同时,道家崇尚朴素,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见素抱朴”。这也使得黑白成为能够充分恰当的表现道家思想的要素。故而在“太极图”中常以黑白来代表阴阳,表示事物的两个极端,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白鱼首尾相接,处于不断盘旋的动势之中。当我们长时间的注视这一图形时,知觉会在两个图形之间来回摆动,一会将黑白当作白的背景,一会将白当作黑的背景,两者在同一形象中来回转化。图形中的黑白互为对比,共同存在,没有黑则白不显,没有白则黑无从谈起。黑白相生相克,与道家的“阴阳”、“虚实”、“有无”概念相对应,成为道家玄虚思想的视觉表征。
老子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虽然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针对绘画而言,但是后来被应用于绘画之中,却成为中国画中的经典法则之一,它指出了再绘画中的黑和白相互依存的关系:“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老子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影”的朴素之美,故而黑白成为中国画必然的色彩选择。
此外,黑白还具有特别的人文内涵,文人在自己的绘画中以虚淡的黑白之色开辟自由干净的心灵世界,达到心灵的隐逸,石涛云:“黑团团里墨团团,墨黑从中花叶宽。”文人隐逸的内心精神也黑白带有的“无为”、“虚空”的意味相一致,故而他们通过这种冲淡的色彩表现其内心的空寂。
在水墨画中,墨色是墨的颜色,黑色的墨经水调和后,通过毛笔在宣纸上留下变化丰富的墨迹。潘天寿在文章中说:“有画处,黑也。”黑的是画家落笔落墨之处,是画面中凸显出来的主体,画家称之为“笔墨”,画家主要通过它来塑造物象。在传统水墨画中,笔墨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它并不仅仅是指笔落在纸上留下的墨痕,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独立的审美特点:点要如“高山坠石”;线要如“锥画沙”,要“绵里藏针”;面中要有丰富的墨色变化。笔墨传统使黑色在水墨画中的主导地位十分稳固,画家通过墨色表现物象的微妙变化,表达宁静淡泊、平淡天真的情趣。
“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以白陪之则明。”白色在水墨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无画处,白也。”水墨画中的白是指“无画处”。因为水墨画以白色的宣纸为底,在没有笔墨的地方就露出了纸底的颜色。从正常的感知来说,白色是画的底,并不是绘画的主体,它在画面上也是处于隐的状态,是虚处。但这并不表示白在水墨画中不重要,相反,它在一幅画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黑色。一方面,黑色须由白色衬托才得以彰显。如果在一幅画中只有黑色而没有白,只能是一张黑纸。白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画在有笔墨出,画之妙在无笔墨处。”只有合理布白才能显得精微。另一方面,白处不是无物,华琳在《南宗诀秘》中说:“白即纸素之白……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白在水墨画中可以表现天、水、云等,如齐白石在纸上画机只通体灵透的虾,其余留白,我们就感觉到白处是水。所以在水墨画中白处也有物,同样需要画家的精心布置。黑白在水墨画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这与它们在西方传统绘画中的境界有很大不同。这也得益于水墨画材料的特殊性,宣纸墨汁作为水墨画的材料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黑白在水墨画中的重要地位。潘天寿说:“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色。”黑和白自然也是水墨画中的核心表现元素,它们所有色彩的浓缩和概括,“运墨而五色具”,“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黑白是五色的源头,在水墨画中可以只用黑白两色来表现物象的万千色彩变化。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在白色的宣纸上呈现出氤氲的气象,表现出水墨画特有的韵味。
中国画因要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它的审美特征则更为注重感性、意境和意象。重视自己知觉感受,按照感觉和理解作画,因此画面中的黑白构成更具有感性的审美特征,并由此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胡东放.中国画黑白体系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 卢辅圣.现代水墨画研究[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 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国画;黑白观念;道家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则是出于无名无形的“道”。“有”、“无”同出于“道”,与“阴阳”、“虚实”共同构成道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几组概念。
老子从自然现象中总结出“无为而无不为”,他主张无为、自然、朴素,要顺其自然,于无形之中成就一切,所以道家十分注重“虚”的境界,重视有无、虚实、阴阳之间的关系。他将“无为而无不为”视为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阅道。”“道”是道家思想最高的追求,他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皆由“道”而生发出来。
“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在万物中都包含着阴阳,它们共同存在,相互作用,使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古代的“太极图”从视觉上提供了这一思想的视觉图式,一直以来都被作为道家思想的典型代表。整個图形是一个圆形,它被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分别象征阴阳,中间由一条S形曲线分割开来,因其形状极像两条鱼,故而又有“阴阳鱼”之称。鱼有眼,象征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团,两者互相冲撞、推动,使人感觉到整个图形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代表了阴阳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中国画的黑白观念在这一图式之中得带了很好的阐发。清人胡渭在《易图明辨》中描述说:“其还中为太极,两边黑白互回白为阳,黑为阴。”我们通常见到的“太极图”就是由黑白两色组成的,黑白对比强烈,是色彩的两个极端,它的两极性是其他色彩所无法相比的,这正与作为世界万物两级的阴阳相契合。同时,道家崇尚朴素,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见素抱朴”。这也使得黑白成为能够充分恰当的表现道家思想的要素。故而在“太极图”中常以黑白来代表阴阳,表示事物的两个极端,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白鱼首尾相接,处于不断盘旋的动势之中。当我们长时间的注视这一图形时,知觉会在两个图形之间来回摆动,一会将黑白当作白的背景,一会将白当作黑的背景,两者在同一形象中来回转化。图形中的黑白互为对比,共同存在,没有黑则白不显,没有白则黑无从谈起。黑白相生相克,与道家的“阴阳”、“虚实”、“有无”概念相对应,成为道家玄虚思想的视觉表征。
老子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虽然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针对绘画而言,但是后来被应用于绘画之中,却成为中国画中的经典法则之一,它指出了再绘画中的黑和白相互依存的关系:“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老子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影”的朴素之美,故而黑白成为中国画必然的色彩选择。
此外,黑白还具有特别的人文内涵,文人在自己的绘画中以虚淡的黑白之色开辟自由干净的心灵世界,达到心灵的隐逸,石涛云:“黑团团里墨团团,墨黑从中花叶宽。”文人隐逸的内心精神也黑白带有的“无为”、“虚空”的意味相一致,故而他们通过这种冲淡的色彩表现其内心的空寂。
在水墨画中,墨色是墨的颜色,黑色的墨经水调和后,通过毛笔在宣纸上留下变化丰富的墨迹。潘天寿在文章中说:“有画处,黑也。”黑的是画家落笔落墨之处,是画面中凸显出来的主体,画家称之为“笔墨”,画家主要通过它来塑造物象。在传统水墨画中,笔墨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它并不仅仅是指笔落在纸上留下的墨痕,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独立的审美特点:点要如“高山坠石”;线要如“锥画沙”,要“绵里藏针”;面中要有丰富的墨色变化。笔墨传统使黑色在水墨画中的主导地位十分稳固,画家通过墨色表现物象的微妙变化,表达宁静淡泊、平淡天真的情趣。
“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以白陪之则明。”白色在水墨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无画处,白也。”水墨画中的白是指“无画处”。因为水墨画以白色的宣纸为底,在没有笔墨的地方就露出了纸底的颜色。从正常的感知来说,白色是画的底,并不是绘画的主体,它在画面上也是处于隐的状态,是虚处。但这并不表示白在水墨画中不重要,相反,它在一幅画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黑色。一方面,黑色须由白色衬托才得以彰显。如果在一幅画中只有黑色而没有白,只能是一张黑纸。白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画在有笔墨出,画之妙在无笔墨处。”只有合理布白才能显得精微。另一方面,白处不是无物,华琳在《南宗诀秘》中说:“白即纸素之白……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白在水墨画中可以表现天、水、云等,如齐白石在纸上画机只通体灵透的虾,其余留白,我们就感觉到白处是水。所以在水墨画中白处也有物,同样需要画家的精心布置。黑白在水墨画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这与它们在西方传统绘画中的境界有很大不同。这也得益于水墨画材料的特殊性,宣纸墨汁作为水墨画的材料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黑白在水墨画中的重要地位。潘天寿说:“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色。”黑和白自然也是水墨画中的核心表现元素,它们所有色彩的浓缩和概括,“运墨而五色具”,“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黑白是五色的源头,在水墨画中可以只用黑白两色来表现物象的万千色彩变化。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在白色的宣纸上呈现出氤氲的气象,表现出水墨画特有的韵味。
中国画因要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它的审美特征则更为注重感性、意境和意象。重视自己知觉感受,按照感觉和理解作画,因此画面中的黑白构成更具有感性的审美特征,并由此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胡东放.中国画黑白体系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 卢辅圣.现代水墨画研究[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 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