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小麦高产适宜的产量结构,并根据小麦栽培理论和生产实际及自然资源条件,探讨了实现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技术对策。
关键词:小麦;高产;群体调控;萧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34-02
小麦是萧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萧县是全国强中筋优质专用型小麦优势产区,近年来随着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提高,产品品质逐年优化。特别是2005年以来由于全省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战胜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小麦生产实现了“九连丰”,2012年在遭受严重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全县7.87万hm2小麦平均单产422kg/667m2,总产达4.98亿kg,产品优质率达92.8%。目前小麦产量已由中产水平向高产水平迈进,但年际间差异较大,为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根据小麦栽培理论和生产实际及自然资源条件,笔者提出了萧县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配套技术,以促进小麦单产向高产水平提升。
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667m2产量是由总穗数、平均每穗粒数和平均千粒重3个因素构成。每667m2的穗数主要反映群体的大小,每穗的粒数和粒重主要反映出群体中各个体的发育状况,通过栽培措施实现每667m2穗数、每穗粒数、粒重3个产量的构成因素协调增长,丰产丰收。
1.1 667m2穗数 小麦667m2穗数是由主茎穗和分蘖穗两部分组成。主茎穗由基本苗长成,分蘖穗由分蘖长成。小麦根、叶、蘖具有同伸关系,带有分蘖的小麦植株才能形成强大的次生根和健壮的地上部分,分蘖的多少通常是植株健壮程度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对营养供应水平的反映。因此,要通过品种选用与栽培技术加以调控,实现合理密植。
1.2 穗粒数 每穗粒数取决于每穗分化的小穗数、小花数和小花结实数,三者的形成贯穿于麦穗分化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要通过品种选用与栽培技术来加以调控,增加总小花数,减少其退化数,增加每穗粒数。
1.3 粒重 小麦籽粒的重量是在开花受精后的籽粒形成与灌浆过程中形式的,也是营养物质在籽粒累积增重的过程。因此,通过选用良种和栽培技术加以调控,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光合产物,是增加粒重的关键。
2 小麦高产适宜的产量结构
萧县在适期播种出苗至拔节前的苗期生长时间,有利于分蘖的增加和成穗率的提高。小麦开花后,籽粒形成与灌浆过程较短,且灌浆期间的昼夜温差不大,致使籽粒灌浆强度和粒重的优势较弱,小麦幼细穗分化历时时间较长,有利于小穗、小花的分化,为形成大穗提供了保障,加之抽穗开化期间温度与湿度适宜有利提高小花结实、减少小花退化。总之,萧县麦区穗足、穗大、粒多的优势比较明显。小麦高产适宜的产量结构:每667m2穗数43万~45万穗,每穗粒数35~37粒,千粒重40~43g。
3 萧县气候特点
萧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雨量854.6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408.3h,无霜期210d。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雨量適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适宜小麦栽培。
4 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技术
4.1 选用良种,适期播种 高产栽培条件下对品种的要求高,要求品种抗逆性强,耐肥抗倒,增产潜力大,且品质好。适宜萧县种植冬性、半冬性的强、中筋优质小麦品种有:烟农19、济麦22、淮麦22、连麦2号等。通过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和种子管理工作及扩大良种补贴面积等多管齐下,实现小麦良种化,使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近年来,随着大气变暖,导致年前生长量较大,春性品种常遭受冻害、冷害及倒春寒的侵袭,春性品种已退出良种市场。目前在高产稳产的基础上,强化优质意识,在量的扩张的同时,注重质的提高。
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积温,实现壮苗越冬、争取分蘖成穗。小麦播期要适应大气变暖的环境,冬性、半冬性品种以秋季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16~17℃时播种为宜,春性品种以14~16℃播种为宜。具体时间为冬性品种10月5~15日,半冬性品种10月10~20日。播前种子要精选、晾晒并进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4.2 合理密植,扩大机播 合理密植是小麦高产栽培群体调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要大力推广半精量播种技术。根据目前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及实践经验,必须适当减少播量,争取分蘖成穗,培育健壮个体,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使穗粒数、千粒重两者同举并进连锁扩张。单产500~600kg/667m2的田块,在播期、墒情适宜的范围内,冬性、半冬性品种每667m2播量8~9kg、9~10kg,迟播或大粒型小麦适当增加播量。大力推广机播,实现农机农艺结合。行距扩大到22~23cm,在扩大行距的同时,扩大麦种播幅,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播种质量,实现苗匀、苗齐、苗壮、一播全苗。
4.3 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合理增施肥料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增施有机肥、推行秸秆还田,可以改良和培肥土壤,用地养地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增施有机肥、磷肥、稳施氮肥,补施钾肥,配施微肥和叶面肥的平衡配套施肥技术方案。单产500~600kg小麦,每667m2施有机肥2 500kg以上或腐熟秸秆还田500kg以上。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配合实施深耕深松技术,逐年加深耕层,活化土壤。667m2施纯N 15~17kg,P2O5 6~8kg,K2O 7~9kg,锌肥1kg,硼肥0.5kg。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作基肥,氮肥分次施,基肥占总用量的50%~60%,40%~50%的氮肥用于追施拔节肥,同时要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4.4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 种是基础,管是关键。一是小麦齐苗后及时查苗匀苗补缺,消除疙瘩苗和缺苗断垄现象。二是化学除草。冬前开展化除,效果好,防效高,且不易对下茬作物造成药害,化除时间为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在日平均气温低于8℃时化除效果降低。三是追施拔节肥。3月上中旬每667m2追施尿素10~12.5kg,采取耩施或穴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若遇干旱应结合追肥进行浇水。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近年来,小麦纹枯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若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5%的田块,于3月中、下旬开展防治。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病虫发生种类多、危害重,要加强预测预报,指导农民开展综合防治,可将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混合喷雾,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一喷三防”的目的。同时要防御冻害和倒春寒侵袭,大力推广机械收获和秸秆还田技术。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小麦;高产;群体调控;萧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34-02
小麦是萧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萧县是全国强中筋优质专用型小麦优势产区,近年来随着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提高,产品品质逐年优化。特别是2005年以来由于全省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战胜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小麦生产实现了“九连丰”,2012年在遭受严重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全县7.87万hm2小麦平均单产422kg/667m2,总产达4.98亿kg,产品优质率达92.8%。目前小麦产量已由中产水平向高产水平迈进,但年际间差异较大,为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根据小麦栽培理论和生产实际及自然资源条件,笔者提出了萧县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配套技术,以促进小麦单产向高产水平提升。
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667m2产量是由总穗数、平均每穗粒数和平均千粒重3个因素构成。每667m2的穗数主要反映群体的大小,每穗的粒数和粒重主要反映出群体中各个体的发育状况,通过栽培措施实现每667m2穗数、每穗粒数、粒重3个产量的构成因素协调增长,丰产丰收。
1.1 667m2穗数 小麦667m2穗数是由主茎穗和分蘖穗两部分组成。主茎穗由基本苗长成,分蘖穗由分蘖长成。小麦根、叶、蘖具有同伸关系,带有分蘖的小麦植株才能形成强大的次生根和健壮的地上部分,分蘖的多少通常是植株健壮程度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对营养供应水平的反映。因此,要通过品种选用与栽培技术加以调控,实现合理密植。
1.2 穗粒数 每穗粒数取决于每穗分化的小穗数、小花数和小花结实数,三者的形成贯穿于麦穗分化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要通过品种选用与栽培技术来加以调控,增加总小花数,减少其退化数,增加每穗粒数。
1.3 粒重 小麦籽粒的重量是在开花受精后的籽粒形成与灌浆过程中形式的,也是营养物质在籽粒累积增重的过程。因此,通过选用良种和栽培技术加以调控,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光合产物,是增加粒重的关键。
2 小麦高产适宜的产量结构
萧县在适期播种出苗至拔节前的苗期生长时间,有利于分蘖的增加和成穗率的提高。小麦开花后,籽粒形成与灌浆过程较短,且灌浆期间的昼夜温差不大,致使籽粒灌浆强度和粒重的优势较弱,小麦幼细穗分化历时时间较长,有利于小穗、小花的分化,为形成大穗提供了保障,加之抽穗开化期间温度与湿度适宜有利提高小花结实、减少小花退化。总之,萧县麦区穗足、穗大、粒多的优势比较明显。小麦高产适宜的产量结构:每667m2穗数43万~45万穗,每穗粒数35~37粒,千粒重40~43g。
3 萧县气候特点
萧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雨量854.6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408.3h,无霜期210d。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雨量適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适宜小麦栽培。
4 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技术
4.1 选用良种,适期播种 高产栽培条件下对品种的要求高,要求品种抗逆性强,耐肥抗倒,增产潜力大,且品质好。适宜萧县种植冬性、半冬性的强、中筋优质小麦品种有:烟农19、济麦22、淮麦22、连麦2号等。通过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和种子管理工作及扩大良种补贴面积等多管齐下,实现小麦良种化,使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近年来,随着大气变暖,导致年前生长量较大,春性品种常遭受冻害、冷害及倒春寒的侵袭,春性品种已退出良种市场。目前在高产稳产的基础上,强化优质意识,在量的扩张的同时,注重质的提高。
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积温,实现壮苗越冬、争取分蘖成穗。小麦播期要适应大气变暖的环境,冬性、半冬性品种以秋季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16~17℃时播种为宜,春性品种以14~16℃播种为宜。具体时间为冬性品种10月5~15日,半冬性品种10月10~20日。播前种子要精选、晾晒并进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4.2 合理密植,扩大机播 合理密植是小麦高产栽培群体调控的关键性技术措施,要大力推广半精量播种技术。根据目前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及实践经验,必须适当减少播量,争取分蘖成穗,培育健壮个体,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使穗粒数、千粒重两者同举并进连锁扩张。单产500~600kg/667m2的田块,在播期、墒情适宜的范围内,冬性、半冬性品种每667m2播量8~9kg、9~10kg,迟播或大粒型小麦适当增加播量。大力推广机播,实现农机农艺结合。行距扩大到22~23cm,在扩大行距的同时,扩大麦种播幅,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播种质量,实现苗匀、苗齐、苗壮、一播全苗。
4.3 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合理增施肥料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增施有机肥、推行秸秆还田,可以改良和培肥土壤,用地养地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增施有机肥、磷肥、稳施氮肥,补施钾肥,配施微肥和叶面肥的平衡配套施肥技术方案。单产500~600kg小麦,每667m2施有机肥2 500kg以上或腐熟秸秆还田500kg以上。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配合实施深耕深松技术,逐年加深耕层,活化土壤。667m2施纯N 15~17kg,P2O5 6~8kg,K2O 7~9kg,锌肥1kg,硼肥0.5kg。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作基肥,氮肥分次施,基肥占总用量的50%~60%,40%~50%的氮肥用于追施拔节肥,同时要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4.4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 种是基础,管是关键。一是小麦齐苗后及时查苗匀苗补缺,消除疙瘩苗和缺苗断垄现象。二是化学除草。冬前开展化除,效果好,防效高,且不易对下茬作物造成药害,化除时间为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在日平均气温低于8℃时化除效果降低。三是追施拔节肥。3月上中旬每667m2追施尿素10~12.5kg,采取耩施或穴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若遇干旱应结合追肥进行浇水。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近年来,小麦纹枯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若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5%的田块,于3月中、下旬开展防治。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病虫发生种类多、危害重,要加强预测预报,指导农民开展综合防治,可将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混合喷雾,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一喷三防”的目的。同时要防御冻害和倒春寒侵袭,大力推广机械收获和秸秆还田技术。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