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程一人包揽
2月7日,我自己开车从贵州凯里市回老家旁海镇翁省村。“你叫什么名字,身份证多少,电话号码多少,从哪里过来的……”在村口,一线工作人员向我细致地询问信息,并登记在纸质表格中。在简单的交流中,我得知他们在收集完信息后,还要输入到电脑提交上去,疫情防控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再将数据入库整理。由于时间紧任务量大,漏登错登的情况也在所难免。
这样的工作流程虽然看起来没什么毛病,但在我眼里,完全可以通过制作一个疫情防控信息排查系统,来提高疫情防控工作效率。说起开发程序,我多少有些经验。我本科期间学的是测绘工程专业,曾参与开发智慧城管平台、地下三维管网系统等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统。
不过,与之前开发的城市管理类软件不同,我没有应急防控方面的经验,对公共安全防护工作的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回家后,我立刻着手整理疫情相关的资料,希望从网上寻找一些开发系统软件的灵感与想法。然而,面对这次突发的疫情,不论是武汉还是其他省市,都缺乏相关经验。后来,有同学提醒我,我们学院一位老师做的是公共安全应急方向的相关工作,我立刻搜索了相关论文进行学习。
系统开发就像绘画创作一样,要先搭建整体思维,再逐步跟进落实细节。通常开发一款软件需要10人左右的团队,包括需求分析、前期设计、系统开发、测试、上线等一系列具体分工。但时间紧张,条件有限,这些流程我一个人包揽了下来。
经过简单构思,我建立了一个针对交通卡口、社区、自然村寨人员出入的信息登记排查系统。当地群众可以通过系统上报自己的体温、出入情况等信息,工作人员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就可以管理数据和查询所需要的信息。
编程开发不难,难的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功能更实用,我多次与一线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他们告诉我,每天摸排户口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在不同的地方,排查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比如同样在社区门口、村口、高速路口,不同地理位置人员流动性与密集度都不同。有的社区人口多,需要摸排的任务量大,有的高速路口人员流动性大,需要增加工作人员。同时,我注意到工作人员对摸排工作已经驾轻就熟。如果我开发的系统只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排查信息,作用已经不大,所以,我必须调整和扩展这个系统的功能。
之前因做智慧城管系统,我认识了县里的几位领导。为让系统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2月9日,我联系相关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他们的协助。县领导很高兴,希望我尽快将这个系统做出来,并联系了公安局负责信息管控的一位科长与我对接,方便信息沟通。通过这次交流,我结合疫情防控工作的现状,确定了提高地方政府排查检测工作效率、减少排查出错、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更加严密的防控措施、提高公众环境透明度和安全度、降低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等一系列开发目标。
20多个小时敲击,手指抽筋
根据工作人员和群众的需求,我将系统设计成了6个板块:重点群体管理、社区防控管理、车辆防控管理、物资防控管理、公众互动、数据分析。其中,重点人群是指从武汉回来或者接触过从武汉回来的人群,是需要重点隔离观察的。对工作人员而言,要紧密跟踪重点群体,调查他们过往的行踪,还要穿上防护服为他们送饭并测量体温,每天的压力都很大。
为更好地将功能落地,我把自己代入到重点人群里,想象如果是我被隔离的人,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对待。首先是安全,不管是上门送饭还是记录体温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我自己也不会安心。然后是便利,我最想知道的是本地的最新情况,但目前来说还有些困难,大数据只显示国内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小地方的情况很难了解,所以我需要一个渠道了解、反应情况。针对以上两点,我在重点群体管理板块中设计了“网格作战”子栏目,可以按区域划分网格,让用户细致了解重点人群在社区的分布情况。相比之前手写的电子表格,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将所在市县的小区进行划分,识别不同区域重点人群的分布比例,精细化分配人员加强防控。
我研究生读的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方向,因此,我特地在重点群体管理板块中加上了“地图展示”子功能,利用地理编码和逆编码,把所有重点观察群体的中文地址转换成经纬度坐标,叠加到地图上做成可视化,这样一来,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就能对各区域的实时疫情风险程度一目了然,从而调整一线排查工作人员的力量分布,有针对性地作战。
从2月11日早上7点起,我就开始了工作,希望尽快把系统做出来。写代码的过程中,我的脑子里还冒出了许多新的想法。考虑到重点监测人员14天没有发病就可以解除观察期,我又在重点群体管理板块中增加了“潜伏跟踪”子栏目,系统可以根据观察对象14天上报的体温数据,自动推荐待解除观察期的对象,这样就可以减少网格员的工作量。
2月12日,系统几个大框架的代码基本完成。在连续敲击键盘20多个小时后,我的无名指和小拇指突然抽筋了。当时,我心里又急又怕,一方面希望快点把它做出来,早点投入使用就能早点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怕自己花费这么多精力,万一没成功或者不好用,就白费了力气。过了一会儿,我的手指恢复了灵活,我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于是,我继续将程序编写了下去。
希望发展成城市应急平台
2月14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与病毒监测系统”设计完成,并得到县领导认可。紧接着,我安排一线工作人员通过后台数据进行测试。工作人员告诉我,有了这个系统,可以直接免去表格信息登记的繁琐流程,有效减少了排错、排漏现象,而且能实时分析疫情数据动态,更加精准地增强防控措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对方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手动输入信息还是有些麻烦,要是直接可以扫描身份证就更好了。对此,我对相关代码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扫描身份证上传信息的功能。
在测试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系统中有一个“爱心护航@疫情”小程序,我本来是想让居民每天通过小程序上报体温等健康情况,以减轻工作人员上门排查信息的工作量,但由于当地的前期排查工作已基本完成,所以这个小程序并没有投入使用。此外,在设计“社区防控管理”板块时,我针对小区出入车辆防控设计了几个功能,可以对外来人员及车辆进行数据排查和收集。但实际测试时发现,“流动暂住人口”“旅游史记录”这两个功能几乎没使用到。这主要是因为贵州省的流动人口与居民旅游史都不是太多。这些都表明我在前期设计时前瞻性不强,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的考虑也不够充分。
按照正常流程,一款系统上线后,需要先推广到运用商店,用户再从中下载。考虑到时间紧张,我把开发的软件包直接上传到政府部门的各个工作群,一线工作人员可立即下载使用。一段时间后,我想将这个系统推广出去,方便更多的城市使用,为抗击疫情做出一份力。在学院和学校的大力帮助下,系统陆续在贵州省凯里市、黔东南州等地得到了推广运用。
凯里市智慧城管监督指挥中心负责人不久后联系到我,希望我可以持续完善系统,将它发展成他们的城市应急管理平台。“在西部地区,会突然出现泥石流爆发或滑坡现象,对于这种突发公共事件,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经验。前期盲目投入开展工作,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如果能开发出城市应急管理的系统软件,通过数据分析采取合适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听到这样的建议,我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也是今后我在专业上可以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