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国际乒坛,刘国栋和刘国梁兄弟备受关注。哥哥刘国栋儒雅持重,曾任新加坡乒乓球女队主教练。弟弟刘国梁稳重机智,是中国乒乓界第一位集世乒赛、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得主,27岁就登上中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的宝座,成为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队主教练。兄弟俩出生于乒乓球世家,父亲刘占胜就是一位出色的乒乓球教练。那么父亲是如何将兄弟俩培养成“乒乓栋梁”的呢?
拜访冠军,播下一粒种子
1974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刘占胜夫妇喜得贵子,给儿子取名“国栋”。刘占胜还风趣地对妻子说:“咱们最好再生一个,起名‘国梁’,‘国之栋梁’齐了!”天遂人愿,两年后,他们真的迎来了第二个儿子,就是后来威震国际乒坛的刘国梁。
面对两个可爱的儿子,刘占胜便思考着将自己的理想传递给他们———让儿子替他圆世界冠军之梦。为此,小哥俩刚咿呀学语,他就开始买各种颜色的乒乓球给儿子玩。小哥俩整天以球为伴,这样耳濡目染,便对乒乓球产生了兴趣。于是,刘占胜就对儿子进行一些常基本功训练。
刘国梁至今记忆犹新:“我和哥哥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有意识地对我们进行身体训练,他在屋里垂下一根线,线上拴着一个乒乓球,让我们练习摆动、击球,要求我们目光随球而行,以训练我们的灵敏度和眼神。”
1980年春,刘占胜特意带着刚刚6岁的国栋和4岁的国梁,专程去北京拜访自己的同乡———前世界女子乒乓球冠军张立。在张立家里,刘占胜和张立给两个孩子讲了许多世界冠军的故事,还让他们观看了张立荣誉柜里的那些金牌和奖杯。兄弟俩面对琳琅满目的金牌、奖杯,目光中充满了兴奋和向往。
刘占胜特意抓住儿子的小手,让他们摸了摸那些金牌和奖杯,然后问:“金牌好不好看?”小哥俩点点头。“将来想不想拿金牌?”小哥俩又点点头。“知道这金牌是什么做的吗?”“金牌当然是金子做的呀!”小国梁肯定地回答。刘占胜笑着对儿子说:“你只答对了一半,要知道,这金牌上除了金子,还有汗水,甚至是眼泪和热血!”小国梁看着爸爸,似懂非懂地再次点点头。
就是这趟意义非凡的北京之行,使小哥俩对冠军和金牌开始有了一种特殊的崇尚。也就是从那时起,小国梁的心里开始燃起了冠军的梦想。回到家后,栋梁兄弟真正成了父亲门下的弟子。刘占胜开始系统而科学地培养这对未来的“乒乓栋梁”。
严格训练,洒下一路汗水
为了在儿子通往世界冠军的路上铺好第一块基石,训练场上,刘占胜用最严格的纪律和近乎完美、甚至有些苛刻的标准来要求国栋和国梁。小国梁个子矮,在标准球台上练球得踮着脚尖,所以动作不够规范。父亲就专门请人按比例缩小,做了两张矮一点的球台,以便儿子训练时规范每一个基本动作。
在刘国梁的记忆中,自己的孩提时代,就是站在球台前接受父亲的训练,一天天挥拍度过的。“童年对我和哥哥来说,只有一件事———练球。家里除了球拍和乒乓球,什么玩具也没有,就连一本小人书都见不到。邻里的孩子形容我们是只会打乒乓球的‘小傻子’,亲戚家的小孩儿也与我们格格不入。那时练球真苦,一年365天,我们全勤训练,没有节假日。上学时,每天下午放学就直接去练球。一直练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我和哥哥常常吃着饭就较上了劲儿:‘我能赢你,比比看!’放下饭碗直奔训练馆,父亲也兴冲冲地跟到球台前,给我们当裁判。”
刘占胜对儿子的训练严格要求,赏罚分明:谁的训练认真、进步大、成绩好,训练后他就用自行车带谁回家;落后的则跟在车后跑。“那时,我和哥哥也很贪玩,有时练着练着就想偷懒。父亲的严厉是远近闻名的,一旦发现我们练球不认真,或是教过的技术动作反应迟钝,小手就要迎接板子,或是屁股接待巴掌。每每这时,擦擦眼泪还得接着练习。我和哥哥都十分惧怕父亲,只要听到他的一声假咳嗽,我们立马老实起来。记得有一天下午,突降暴雨,因为上学时没带雨具,我只好顶着书包冒雨赶到训练馆。当时浑身衣服都已淋湿,我没来得及换衣服就开始训练。那天夜晚我发起高烧,次日凌晨父母便把我送到医院打吊针。打完针,我又坚持去训练馆练球。父亲像往常一样安排我训练,仿佛不知道我生病发烧;母亲站在一旁心疼得直掉泪。不过,那天晚上父亲破例背我回家。”国梁回忆说。
“苦练发球,突出特长,强化主动得分手段。”这是刘占胜早期给刘国梁制定的练球原则和发展方向。沿着这方向,刘国梁练得很辛苦、很扎实,走得很用心、很坚定,只用了6年时间,就走出了河南。1986年,刘国梁入选八一男子乒乓球队,1991年进入国家乒乓球队。2002年退役,担任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男队主教练;而哥哥刘国栋1985年初也进入了河南省队,2005年开始担任新加坡女乒主帅,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率领新加坡女队夺得女子团体银牌。
正是父亲从小对兄弟俩的严格训练和精心栽培,使得他们在自己的乒乓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刘国梁曾深情地说:“在我心里,他永远是良师严父。”
(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视为侵权)
题图由CFP提供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
www.mochou.cn“在线投稿”《家教与成才》
拜访冠军,播下一粒种子
1974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刘占胜夫妇喜得贵子,给儿子取名“国栋”。刘占胜还风趣地对妻子说:“咱们最好再生一个,起名‘国梁’,‘国之栋梁’齐了!”天遂人愿,两年后,他们真的迎来了第二个儿子,就是后来威震国际乒坛的刘国梁。
面对两个可爱的儿子,刘占胜便思考着将自己的理想传递给他们———让儿子替他圆世界冠军之梦。为此,小哥俩刚咿呀学语,他就开始买各种颜色的乒乓球给儿子玩。小哥俩整天以球为伴,这样耳濡目染,便对乒乓球产生了兴趣。于是,刘占胜就对儿子进行一些常基本功训练。
刘国梁至今记忆犹新:“我和哥哥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有意识地对我们进行身体训练,他在屋里垂下一根线,线上拴着一个乒乓球,让我们练习摆动、击球,要求我们目光随球而行,以训练我们的灵敏度和眼神。”
1980年春,刘占胜特意带着刚刚6岁的国栋和4岁的国梁,专程去北京拜访自己的同乡———前世界女子乒乓球冠军张立。在张立家里,刘占胜和张立给两个孩子讲了许多世界冠军的故事,还让他们观看了张立荣誉柜里的那些金牌和奖杯。兄弟俩面对琳琅满目的金牌、奖杯,目光中充满了兴奋和向往。
刘占胜特意抓住儿子的小手,让他们摸了摸那些金牌和奖杯,然后问:“金牌好不好看?”小哥俩点点头。“将来想不想拿金牌?”小哥俩又点点头。“知道这金牌是什么做的吗?”“金牌当然是金子做的呀!”小国梁肯定地回答。刘占胜笑着对儿子说:“你只答对了一半,要知道,这金牌上除了金子,还有汗水,甚至是眼泪和热血!”小国梁看着爸爸,似懂非懂地再次点点头。
就是这趟意义非凡的北京之行,使小哥俩对冠军和金牌开始有了一种特殊的崇尚。也就是从那时起,小国梁的心里开始燃起了冠军的梦想。回到家后,栋梁兄弟真正成了父亲门下的弟子。刘占胜开始系统而科学地培养这对未来的“乒乓栋梁”。
严格训练,洒下一路汗水
为了在儿子通往世界冠军的路上铺好第一块基石,训练场上,刘占胜用最严格的纪律和近乎完美、甚至有些苛刻的标准来要求国栋和国梁。小国梁个子矮,在标准球台上练球得踮着脚尖,所以动作不够规范。父亲就专门请人按比例缩小,做了两张矮一点的球台,以便儿子训练时规范每一个基本动作。
在刘国梁的记忆中,自己的孩提时代,就是站在球台前接受父亲的训练,一天天挥拍度过的。“童年对我和哥哥来说,只有一件事———练球。家里除了球拍和乒乓球,什么玩具也没有,就连一本小人书都见不到。邻里的孩子形容我们是只会打乒乓球的‘小傻子’,亲戚家的小孩儿也与我们格格不入。那时练球真苦,一年365天,我们全勤训练,没有节假日。上学时,每天下午放学就直接去练球。一直练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我和哥哥常常吃着饭就较上了劲儿:‘我能赢你,比比看!’放下饭碗直奔训练馆,父亲也兴冲冲地跟到球台前,给我们当裁判。”
刘占胜对儿子的训练严格要求,赏罚分明:谁的训练认真、进步大、成绩好,训练后他就用自行车带谁回家;落后的则跟在车后跑。“那时,我和哥哥也很贪玩,有时练着练着就想偷懒。父亲的严厉是远近闻名的,一旦发现我们练球不认真,或是教过的技术动作反应迟钝,小手就要迎接板子,或是屁股接待巴掌。每每这时,擦擦眼泪还得接着练习。我和哥哥都十分惧怕父亲,只要听到他的一声假咳嗽,我们立马老实起来。记得有一天下午,突降暴雨,因为上学时没带雨具,我只好顶着书包冒雨赶到训练馆。当时浑身衣服都已淋湿,我没来得及换衣服就开始训练。那天夜晚我发起高烧,次日凌晨父母便把我送到医院打吊针。打完针,我又坚持去训练馆练球。父亲像往常一样安排我训练,仿佛不知道我生病发烧;母亲站在一旁心疼得直掉泪。不过,那天晚上父亲破例背我回家。”国梁回忆说。
“苦练发球,突出特长,强化主动得分手段。”这是刘占胜早期给刘国梁制定的练球原则和发展方向。沿着这方向,刘国梁练得很辛苦、很扎实,走得很用心、很坚定,只用了6年时间,就走出了河南。1986年,刘国梁入选八一男子乒乓球队,1991年进入国家乒乓球队。2002年退役,担任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男队主教练;而哥哥刘国栋1985年初也进入了河南省队,2005年开始担任新加坡女乒主帅,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率领新加坡女队夺得女子团体银牌。
正是父亲从小对兄弟俩的严格训练和精心栽培,使得他们在自己的乒乓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刘国梁曾深情地说:“在我心里,他永远是良师严父。”
(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视为侵权)
题图由CFP提供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
www.mochou.cn“在线投稿”《家教与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