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孩子考上大学成人生最重要转折点
1982年,17岁的陈宗年从江苏南菁高中毕业,考进了当时的武汉华中工学院 (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在计算机外部设备专业读本科。“人生中有很多转折点,最重要的转折点恐怕就是考上大学。”从一个农村孩子成为一名大学生,进而成为一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经营管理人员,陈宗年对高中和大学的老师有着深深的感激。
1986年大学毕业后,陈宗年一直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2研究所工作,至今已有30年。52所是一家专业从事计算机外存储设备研究、军民结合的国家一类研究所,地处杭州,陈宗年则是从普通技术员做起。
52所最初经历了非常困难的时期,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起来。当时商用和家用空调的生产与技术主要在国外,上世纪90年代初,“春兰”(春兰集团公司)开始研发生产空调。52所则抓住了机会,和春兰合作——一个做主机,一个做控制器。“将52所单片机技术用到空调里,让52所经历了一次‘从无到有’的跨越。”陈宗年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初,52所做了一个多亿的销售。”自此,52所基本摆脱了“捉襟见肘”的局面,为日后海康威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过去,监控行业“模拟”技术当道,模拟摄像机、模拟录像机的王者非日本莫属,中国企业几乎没有发展的机会。“上世纪末,音视频监控技术从模拟范式向数字范式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机会窗口。”陈宗年介绍,52所抓住了这个机会窗口,在1999年底开始研制数字音视频监控系统核心产品。
当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等事件带来数字监控市场的快速发展时,陈宗年及52所已做好了技术、产品和人才的准备,于2001年底成立了海康威视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创始员工28人。
“华科男”黄金组合奠定安防龙头基础
海康威视的创始团队,是一个典型的“华科男”组合。其中,现任副董事长龚虹嘉与陈宗年一样,都是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毕业后,龚虹嘉做过一段时间辅导员,后来南下,进入一家电子技术出口公司工作。当时国产收音机都是十几元钱一部,而龚虹嘉买的索尼收音机,竟然花了600元。他不服气:洋品牌也没有独有技术,无非外观和品牌,他也能做出卖好几十元的收音机。1994年,龚虹嘉和创业伙伴投资不到100万,在东莞创立了德生公司,没想到一下子做成了国内行业老大,龚虹嘉也开始了自己的投资之路。
为了帮助杭州52所的陈宗年等老同学实现梦想,2001年,龚虹嘉为刚成立的海康威视公司投资了245万,占股49%。现任总经理胡扬忠,则是1989年从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硕士毕业,进入52所工作。陈宗年和胡扬忠两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一直没在民营企业工作过,刚开始,龚虹嘉每个月都要到杭州10天,给他们“洗脑”。
时至今日,海康威视作为国有背景的安防龙头企业,仍然维持着罕见的高速增长。有投资人士感叹:“海康威视是我见过最市场化的、高效率的国有企业,公司的激励体系也走在了很多国有企业的前面。”
低调掌门人“耐得住寂寞”既学马云也学宗庆后
尽管海康威视业绩显赫,作为公司的掌门人,陈宗年却是保持了一贯的不事张扬的工作作风,在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仅在电视镜头上很少看到他的身影,就是在相关报刊上也几乎看不到多少介绍他本人的文章。
从陈宗年个人仅有百余字的简短履历来看,他从1986年迈出大学校门便一直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2研究所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从过去的普通员工做到现在的52所所长和海康威视公司的董事长,可谓“从士兵到将军”,一路创业,其中的甘苦自不待言。
谈及对人生与事业的规划与定位,“首先自己一定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定位,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陈宗年如是说。他始终记得高中班主任王伟成老师的教导:学习上“不能差不多,要有把握”,要有远大理想和宽广胸怀。
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既学习电商教父马云,也学习务实肯干的娃哈哈創始人“老黄牛”宗庆后。对他人身上一切优秀的品质与经营理念,他都善于用“拿来主义”。在他的影响下,海康威视的学习培训蔚然成风。也正因于此,海康威视才能不断创新。
在后台输入目标人物和车辆信息,数据库飞快地运转,很快出现犯罪嫌疑分子车辆和可疑人物出现的视频场景片段;车站码头的警察对可疑目标通过一台特殊相机进行拍照,后台数据库就会迅速扫描脸型并进行比对,如果是网上通缉犯就会立即显示相关匹配信息……这类以前只有大片中才有的场景,已经运用在今天的社会治安管理当中。这背后,就是海康威视自主创新研发的一系列业内领先技术。
如今,作为一家正在谋求更大海外市场的高科技公司,国际间的经贸往来是海康威视关注点之一。经过多年积累,海康威视目前的三大主流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都是第一,海外市场营收约80%源自自主品牌;重点项目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自主研发的系统、产品获得了美国国土安全金奖。
在打开国际市场的同时,海康威视开始关注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问题。陈宗年表示,世界贸易投资的新问题是技术贸易受限制,如何打破全球技术贸易壁垒,这需要世界各国达成一个共识,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必须共建一个开放、公平的国际贸易市场,打破种种壁垒。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当有所作为。首先,通过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持续保持成本优势。其次,持续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而产品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上。最后,树立品牌意识,走品牌化道路。
(来源:楚天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