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实践中的经验,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增强参与意识
备课是教师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传统的备课,主要是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而在新的形势下,备课不仅应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热点来备课。要求教师不仅应做到熟悉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而且应注意观察生活实际,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传统的教学过程仅仅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每次上课前,我将快要讲到的篇章以及需要思考的问题提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与我同步“备课”。同时,还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和分析一些社会生活中现象。因为教师与学生都“备课”了,所以上课时,教师就不是独角演员了,学生也不仅仅是观众,课堂就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交流的大舞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到了应有的知识和能力。
二、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习乐趣
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课堂气氛民主、轻松,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才能使学生敢于大胆地说,积极地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政治教学来说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将讲授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到和谐的教学氛围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憧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生动、形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都应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见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的,也可在师生讨论中去解决,要允许个性差异和自主创新。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自觉思维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导”,关系到学生怎样学。一是教师要着力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拨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自觉地思维。如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1. 什么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2. 我们周围的人口问题怎么样?举例来说明?3. 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4. 作为青少年你能为此做些什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进行认识上的交锋、碰撞,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了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既要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积极思考,又要组织材料和语言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二是教师要着手于指导。关键是学法指导,即教师主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并得出结论。这不仅利于学生身心参与,钻深钻透,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另外, 教学活动的衔接要自然、流畅;要有层次感、立体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提高思维能力
疑问是思维之源,它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主动探求,获得新知。例如,在学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一框时,首先出示一道辩论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然后,我把全班同学划分成两组,而我则担当活动主持。学生为了在辩论中胜出,引经据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辩论,大家达成共识:“近朱者也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总结: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看待个人的成长时必须既要看到内因的决定作用,明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选择和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认识。
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增强参与意识
备课是教师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传统的备课,主要是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而在新的形势下,备课不仅应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热点来备课。要求教师不仅应做到熟悉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而且应注意观察生活实际,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传统的教学过程仅仅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每次上课前,我将快要讲到的篇章以及需要思考的问题提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与我同步“备课”。同时,还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和分析一些社会生活中现象。因为教师与学生都“备课”了,所以上课时,教师就不是独角演员了,学生也不仅仅是观众,课堂就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交流的大舞台,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到了应有的知识和能力。
二、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习乐趣
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课堂气氛民主、轻松,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才能使学生敢于大胆地说,积极地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政治教学来说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将讲授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到和谐的教学氛围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憧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生动、形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都应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见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的,也可在师生讨论中去解决,要允许个性差异和自主创新。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自觉思维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导”,关系到学生怎样学。一是教师要着力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拨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自觉地思维。如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1. 什么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2. 我们周围的人口问题怎么样?举例来说明?3. 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4. 作为青少年你能为此做些什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进行认识上的交锋、碰撞,互相启发,互相交流,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了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既要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积极思考,又要组织材料和语言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二是教师要着手于指导。关键是学法指导,即教师主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并得出结论。这不仅利于学生身心参与,钻深钻透,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另外, 教学活动的衔接要自然、流畅;要有层次感、立体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提高思维能力
疑问是思维之源,它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主动探求,获得新知。例如,在学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一框时,首先出示一道辩论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然后,我把全班同学划分成两组,而我则担当活动主持。学生为了在辩论中胜出,引经据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辩论,大家达成共识:“近朱者也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总结: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看待个人的成长时必须既要看到内因的决定作用,明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选择和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认识。
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