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当我们翻开各类教育报刊,满眼都是爱的光芒;去听优秀班主任的报告,满耳都是爱的颂歌。可是,我觉得,对于一个全身心投入教育的人来说,在厚爱学生之外,还要学会严的技巧。毕竟,“爱”在左,“严”在右,缺一不可。让“严”伴“爱”齐飞,教育才是完整的。
刚当班主任时,我感觉自己上了师爱的当。大学毕业,我发誓一定要好好爱我的学生。依照着许多文章中的观点,吸取了优秀班主任的公开经验,我和学生交上了朋友,宽容他们的错误,注重用爱去感化他们,有一个犯错的学生曾被我感动得泪流满面。起初,班里学习劲头很足。但过了一段时间后,纪律大乱,学生浮躁起来。无奈之下,我开始板起面孔。学生根本不服我,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敢和我顶撞。就这样,“朋友”们成了我的对立者,泪流满面的人成了“老油条”。对于如何进一步严格管理,我束手无策。打电话给我的同学,发现他们竟然也陷入了类似的困境。我绝望地发现,师爱不是万能的。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我在以后的几年里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不断反思并查找大量资料后,我觉得原因也许有以下两点。
第一,学生有惰性,自制力不强。我们过去往往忽视学生的这个缺点,甚至还经常美化学生——毋庸讳言,学生不是完美的。其实,很多成人也有这个缺点,但青少年表现得尤其突出,所以他们才会一次次地犯错误。克服学生这个缺点,仅靠爱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靠一系列严格的措施来督促学生。魏书生老师把学生的惰性、自制力不强等缺点看成是“旧我”,他经常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用“新我”战胜“旧我”,并且持之以恒,他认为:“一次新我战胜旧我是容易获得的,难的是几次、十几次、几十次”“自信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魏老师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第二,过分宽容学生的错误也许会使他们犯更大的错误。也许有老师会举出很多经典的例子来反驳我这个观点,认为“师爱”能感化一切;但我还是认为,作为普通教师,我们不能对学生太宽容。全国著名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在一篇《师德新思考》的文章中说:“我们一些专家往往大谈‘爱能够产生教育的奇迹’,说什么面对一个后进生,爱就能使他变成优秀学生等等。我做了20多年的班主任,以我的经历,还有我所见到的周围教师的实践,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教育绝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是的,教育中的爱不是万能的,它需要“严”来扶助。心理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同样的道理,当老师宽容学生的错误后,该学生和其他学生也会受到“暗示性的纵容”,从而不去严格要求自己,再次犯错。
严和爱冲突吗?这似乎不需要回答,但很少有人大胆说“严”。到百度上搜“严格管理学生”,王玉友老师的《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一文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文章中引用了《教育学》的一段论述:“热爱学生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方面: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最大的尊重爱护,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这就包含着向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否则,尊重将成为放任自流,爱护将成为娇宠护短。教师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是尊重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看来,热爱学生和严格要求是一致的,它们并不冲突。而且,“一项民意测验表明:100%的学生家长希望选择对学生要求严格的学校和班主任,98.3%的学生愿望与家长一致,1.7%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这表明‘严’对学生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中国教育报》的这段话更是说明了“严”的必要:既然家长和学生都赞成“严”,我们为什么不多说些“严”呢?
怎么“严”呢?最重要的当然是有一套奖罚的制度,尤其是惩罚的制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的教育。”我觉得下面几个方法还可以用,希望能抛砖引玉,引来同行探讨。
有一篇文章讲到了5条寓罚于教育之中的“惩罚”方式,我觉得很好:1.作业不按时完成者,第二天晨会课上罚讲一个3分钟的古人勤学的小故事。2.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课后进办公室读5遍《我的战友邱少云》,回家写一点读后感,第二天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3.相互打骂者,罚整理对方的书包。4.自身卫生缺乏,随地乱扔者罚在校园内捡纸屑。5.作业字迹潦草者罚回家临一页帖。另外,魏书生老师的方法也不错,他惩罚学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或做好事,或唱支歌,或写一份说明书,或写一份“心理病历”,或写一份“个人法院审判程序”。当然,也有老师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开一次班会,可让犯错学生把一周的作业让班主任面批面改,这些都不错。
在“爱”的天空下,我们的“严”如何做到适度、得法,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探讨。但无论如何,让“严”伴“爱”齐飞,我们的教育才能完整,学生才能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新郑第三中学)
刚当班主任时,我感觉自己上了师爱的当。大学毕业,我发誓一定要好好爱我的学生。依照着许多文章中的观点,吸取了优秀班主任的公开经验,我和学生交上了朋友,宽容他们的错误,注重用爱去感化他们,有一个犯错的学生曾被我感动得泪流满面。起初,班里学习劲头很足。但过了一段时间后,纪律大乱,学生浮躁起来。无奈之下,我开始板起面孔。学生根本不服我,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敢和我顶撞。就这样,“朋友”们成了我的对立者,泪流满面的人成了“老油条”。对于如何进一步严格管理,我束手无策。打电话给我的同学,发现他们竟然也陷入了类似的困境。我绝望地发现,师爱不是万能的。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我在以后的几年里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不断反思并查找大量资料后,我觉得原因也许有以下两点。
第一,学生有惰性,自制力不强。我们过去往往忽视学生的这个缺点,甚至还经常美化学生——毋庸讳言,学生不是完美的。其实,很多成人也有这个缺点,但青少年表现得尤其突出,所以他们才会一次次地犯错误。克服学生这个缺点,仅靠爱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靠一系列严格的措施来督促学生。魏书生老师把学生的惰性、自制力不强等缺点看成是“旧我”,他经常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用“新我”战胜“旧我”,并且持之以恒,他认为:“一次新我战胜旧我是容易获得的,难的是几次、十几次、几十次”“自信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魏老师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第二,过分宽容学生的错误也许会使他们犯更大的错误。也许有老师会举出很多经典的例子来反驳我这个观点,认为“师爱”能感化一切;但我还是认为,作为普通教师,我们不能对学生太宽容。全国著名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在一篇《师德新思考》的文章中说:“我们一些专家往往大谈‘爱能够产生教育的奇迹’,说什么面对一个后进生,爱就能使他变成优秀学生等等。我做了20多年的班主任,以我的经历,还有我所见到的周围教师的实践,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教育绝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是的,教育中的爱不是万能的,它需要“严”来扶助。心理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同样的道理,当老师宽容学生的错误后,该学生和其他学生也会受到“暗示性的纵容”,从而不去严格要求自己,再次犯错。
严和爱冲突吗?这似乎不需要回答,但很少有人大胆说“严”。到百度上搜“严格管理学生”,王玉友老师的《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一文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文章中引用了《教育学》的一段论述:“热爱学生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方面: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最大的尊重爱护,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这就包含着向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否则,尊重将成为放任自流,爱护将成为娇宠护短。教师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是尊重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看来,热爱学生和严格要求是一致的,它们并不冲突。而且,“一项民意测验表明:100%的学生家长希望选择对学生要求严格的学校和班主任,98.3%的学生愿望与家长一致,1.7%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这表明‘严’对学生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中国教育报》的这段话更是说明了“严”的必要:既然家长和学生都赞成“严”,我们为什么不多说些“严”呢?
怎么“严”呢?最重要的当然是有一套奖罚的制度,尤其是惩罚的制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的教育。”我觉得下面几个方法还可以用,希望能抛砖引玉,引来同行探讨。
有一篇文章讲到了5条寓罚于教育之中的“惩罚”方式,我觉得很好:1.作业不按时完成者,第二天晨会课上罚讲一个3分钟的古人勤学的小故事。2.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课后进办公室读5遍《我的战友邱少云》,回家写一点读后感,第二天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3.相互打骂者,罚整理对方的书包。4.自身卫生缺乏,随地乱扔者罚在校园内捡纸屑。5.作业字迹潦草者罚回家临一页帖。另外,魏书生老师的方法也不错,他惩罚学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或做好事,或唱支歌,或写一份说明书,或写一份“心理病历”,或写一份“个人法院审判程序”。当然,也有老师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开一次班会,可让犯错学生把一周的作业让班主任面批面改,这些都不错。
在“爱”的天空下,我们的“严”如何做到适度、得法,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探讨。但无论如何,让“严”伴“爱”齐飞,我们的教育才能完整,学生才能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新郑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