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主线,结合我国各阶段的历史情况,对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进行了回顾与梳理。研究认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经历了3个历史演进阶段,即从摆脱“东亚病夫”阴影到“准备打仗”的增强体质阶段;“从体质中心到三基”的知识、社会本位阶段;“从三维健康到核心素养”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阶段。“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树立了风向标,“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实现了由单方面的“社会本位”或“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向多元的“社会、知识、个人”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转换。今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应紧紧围绕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来贯彻落实,实现共筑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美好蓝图。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价值取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01-06
On the shifting of China’s contempor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From fitness enhancement to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YANG Wen-xu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 main research logic clue on soci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urses, coupled with China’s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t various stages, the author correspondingly reviewed and collated contempor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shifting of contempor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went through 3 stage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totally, namely, a stage of fitness enhancement developing from “Sick Man of East Asia” to “ready to fight”, a stage of knowledge / society based education developing “from fitness center to three-basis”, and a stage of focusing 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developing “from three-dimensional health to core makings”; the putting forward of the concept of “core makings” set up a wind vane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while the putting forward of “sports core makings” realized the shifting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nilateral “society based education” or “knowledge based education”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rinity of society, knowledge and individu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implemented closely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core makings” system, so as to realize the beautiful blueprint of building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enterprise in China together.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value orientation;core makings;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China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60余载的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校体育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转换的历程,是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次全方位的审视和展望。以往的研究最为关注的是“以时间节点为发展顺序、从体育学科自身特点出发、以国家政策法规为研究文本分析”等研究视角对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问题,而“以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主线”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以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主线”的基础上,对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梳理,勾勒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转换的历史轨迹,探寻思想诱因,为今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从摆脱“东亚病夫”阴影到“准备打仗”
1.1 为摆脱“东亚病夫”阴影增强体质
清朝末年,在吸食鸦片的进一步催化下导致了“人无斗志、国将不国”的社会景象。畸形的外表、孱弱的体质、萎靡的精神、麻木的心理,是这一时代国人的鲜明特征,深刻地反映了灾难重重的旧中国的现实窘境。“东亚病夫”虽然是西方对中国人的贬称,但也是当时国人体质和精神的真实写照。梁启超[1]在《新大陆游记》中说:“而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东亚病夫,实在也不算诬蔑。”严复、陈独秀、鲁迅等也多次称中国为“病国”“病夫”。正是这种状况深深刺痛当时的仁人志士之心,强国强种成为他们的救国良方。在体育领域里,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中国队遭遇惨败。代表团途经新加坡回国时,当地报纸刊登了一幅题为“东亚病夫”的讽刺漫画:在奥运旗帜下,一群身穿长袍马褂、身体枯瘦的长辫子中国人,用担架抬着一个“大鸭蛋”。讽刺漫画中的“东亚病夫”的确与身体的不强壮有很大关系[2]。这一体育领域里的“东亚病夫”的重大历史事件,不断地激励着中国人民对体育精神的追求。
教育兴则国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初期,教育事业必须摆在先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社会人才。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要求身体强壮、体质健康。因此,党和国家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针对学校体育的现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了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毛主席先后两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致信,强调“学校要以学生健康为第一,学习为第二”的重要指示[3],并指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正确且毋庸置疑的,告诫他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要求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到实处。这是毛主席在建国初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做出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4]。同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又专门通过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学校纠正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改进体育教学,尽可能地充实体育娱乐的设备,加强学生体格的锻炼”,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即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至1小时30分为基本原则”[5]。
为了加强对体育、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1952年中央政府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后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专门负责学校体育教学和改革的相关事宜,借此各省市各级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体育机构,负责管理、颁布、监督各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提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而后1954和1956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同教育部、高教部、卫生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联合指示》和《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等文件,要求积极进行学校体育改革。1956年教育部制定了全国通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以及《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为了尽快走出“东亚病夫”屈辱历史的阴影,学校体育首当其冲承担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使命。这一时期内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基本都是围绕“改善和提升国民体质、培养具有一定的体育精神”而开展实施的。这也为后来我国“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当时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为“准备打仗”强身健体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逐渐分成以美苏为首的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世界整体处于冷战状态。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前线作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从鸦片战争起近百年的中国屡遭侵略、饱受屈辱,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看,复兴图强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所以,这一历史时期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必须为“社会经济生产以及国防建设服务”。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使命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
而“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体”,作为国防建设、生产建设未来希望的年青一代,必须先练就强健的体魄,才能为国防和生产建设服务。为此,培养“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教育的重要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将体育提高到与德育和智育同等的地位;而同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换言之,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体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要求,更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富国强民的重要问题。
而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诚然担负起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生产建设、国防建设服务”的历史使命。为此,我国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练就强健的体魄、为祖国的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这一目标引领下,“深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事学习,彻底认清美帝,消除盲目崇拜美国体育的错误思想,肃清反动堕落的美国体育道德作风对于中国的残余影响”[6]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而当美国学校体育思想理念从神坛上退却之后,苏联学校体育思想理念便登上我国学校体育舞台。参照前苏联的《劳卫制》,1954年我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其任务是“保证人民体育运动广泛地、经常地开展,运动技术不断提高,使每一个参加者通过劳卫制的训练成为健壮、勇敢、坚毅、乐观的祖国保卫者和社会建设者”。同时,引入了凯洛夫《教育学》等一大批教育理论书籍和学校体育教材。从此,前苏联学校体育“三中心”模式(即学校体育应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我国基本形成,并一直影响我国学校体育近半个世纪[7],也为后期“体质中心论”和“三基论”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奠定了基础,对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价值取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01-06
On the shifting of China’s contempor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From fitness enhancement to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YANG Wen-xu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 main research logic clue on soci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urses, coupled with China’s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t various stages, the author correspondingly reviewed and collated contempor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shifting of contempor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went through 3 stage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totally, namely, a stage of fitness enhancement developing from “Sick Man of East Asia” to “ready to fight”, a stage of knowledge / society based education developing “from fitness center to three-basis”, and a stage of focusing 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developing “from three-dimensional health to core makings”; the putting forward of the concept of “core makings” set up a wind vane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while the putting forward of “sports core makings” realized the shifting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nilateral “society based education” or “knowledge based education”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rinity of society, knowledge and individu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value orient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implemented closely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core makings” system, so as to realize the beautiful blueprint of building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enterprise in China together.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value orientation;core makings;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China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60余载的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校体育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转换的历程,是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次全方位的审视和展望。以往的研究最为关注的是“以时间节点为发展顺序、从体育学科自身特点出发、以国家政策法规为研究文本分析”等研究视角对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问题,而“以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主线”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以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主线”的基础上,对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梳理,勾勒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转换的历史轨迹,探寻思想诱因,为今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从摆脱“东亚病夫”阴影到“准备打仗”
1.1 为摆脱“东亚病夫”阴影增强体质
清朝末年,在吸食鸦片的进一步催化下导致了“人无斗志、国将不国”的社会景象。畸形的外表、孱弱的体质、萎靡的精神、麻木的心理,是这一时代国人的鲜明特征,深刻地反映了灾难重重的旧中国的现实窘境。“东亚病夫”虽然是西方对中国人的贬称,但也是当时国人体质和精神的真实写照。梁启超[1]在《新大陆游记》中说:“而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东亚病夫,实在也不算诬蔑。”严复、陈独秀、鲁迅等也多次称中国为“病国”“病夫”。正是这种状况深深刺痛当时的仁人志士之心,强国强种成为他们的救国良方。在体育领域里,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中国队遭遇惨败。代表团途经新加坡回国时,当地报纸刊登了一幅题为“东亚病夫”的讽刺漫画:在奥运旗帜下,一群身穿长袍马褂、身体枯瘦的长辫子中国人,用担架抬着一个“大鸭蛋”。讽刺漫画中的“东亚病夫”的确与身体的不强壮有很大关系[2]。这一体育领域里的“东亚病夫”的重大历史事件,不断地激励着中国人民对体育精神的追求。
教育兴则国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初期,教育事业必须摆在先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社会人才。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要求身体强壮、体质健康。因此,党和国家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针对学校体育的现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了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毛主席先后两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致信,强调“学校要以学生健康为第一,学习为第二”的重要指示[3],并指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正确且毋庸置疑的,告诫他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要求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到实处。这是毛主席在建国初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做出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4]。同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又专门通过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学校纠正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改进体育教学,尽可能地充实体育娱乐的设备,加强学生体格的锻炼”,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即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至1小时30分为基本原则”[5]。
为了加强对体育、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1952年中央政府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后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专门负责学校体育教学和改革的相关事宜,借此各省市各级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体育机构,负责管理、颁布、监督各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提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而后1954和1956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同教育部、高教部、卫生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出了《关于改进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联合指示》和《关于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等文件,要求积极进行学校体育改革。1956年教育部制定了全国通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以及《中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为了尽快走出“东亚病夫”屈辱历史的阴影,学校体育首当其冲承担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使命。这一时期内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基本都是围绕“改善和提升国民体质、培养具有一定的体育精神”而开展实施的。这也为后来我国“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当时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为“准备打仗”强身健体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逐渐分成以美苏为首的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世界整体处于冷战状态。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鲜前线作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从鸦片战争起近百年的中国屡遭侵略、饱受屈辱,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看,复兴图强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所以,这一历史时期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必须为“社会经济生产以及国防建设服务”。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使命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
而“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体”,作为国防建设、生产建设未来希望的年青一代,必须先练就强健的体魄,才能为国防和生产建设服务。为此,培养“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教育的重要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将体育提高到与德育和智育同等的地位;而同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换言之,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体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要求,更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富国强民的重要问题。
而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诚然担负起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生产建设、国防建设服务”的历史使命。为此,我国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练就强健的体魄、为祖国的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这一目标引领下,“深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事学习,彻底认清美帝,消除盲目崇拜美国体育的错误思想,肃清反动堕落的美国体育道德作风对于中国的残余影响”[6]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而当美国学校体育思想理念从神坛上退却之后,苏联学校体育思想理念便登上我国学校体育舞台。参照前苏联的《劳卫制》,1954年我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其任务是“保证人民体育运动广泛地、经常地开展,运动技术不断提高,使每一个参加者通过劳卫制的训练成为健壮、勇敢、坚毅、乐观的祖国保卫者和社会建设者”。同时,引入了凯洛夫《教育学》等一大批教育理论书籍和学校体育教材。从此,前苏联学校体育“三中心”模式(即学校体育应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我国基本形成,并一直影响我国学校体育近半个世纪[7],也为后期“体质中心论”和“三基论”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奠定了基础,对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