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同一天,在浙江安吉,小学老师王印与30个学生携手自制的“水火箭”也顺利完成“发射任务”,实现了孩子们的“航天梦”。随着天问一号的新闻全网传播,师生们“发射水火箭”的短视频也在半天之内赢得了千万流量。
一堂课引发千万围观
“3、2、1,发射……”话音刚落下,水柱喷涌、“火箭”升空、全场沸腾。这一幕,发生在一所学校的操场上。以蓝色为主色调的操场,恰似浩瀚宇宙的宏伟蓝图,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喊着“我长大要当科学家”“我将來要造飞机”,让不少人“仿佛看到了未来航天专家的影子”。
命名为“天使一号”的“水火箭”主要由四个雪碧瓶衔接组成,加上约1/3的水,打入8个气压,在反冲力的作用下,4秒内射程超过100米,不仅能实现二级分离,还有安全降落装置。简陋的材料,设计的巧思,强劲的爆发力,惊艳了“吃瓜群众”。“‘水火箭’的原理、构造和真正的火箭基本一致。”面对网友热评追问,王印的回复更加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这位老师,不会是从中科院翘班出来代课的吧?”
王印告诉记者,他是蓝润天使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一到四年级的科学老师,也是四年级的班主任,“水火箭”项目是自己的校本课程之一,“《太空探索和人类文明》,这也是我们学校本学期的项目式学习主题。”前不久,在安吉县教育局组织举办的义务段学校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评比中,王印带领的学生团队以《火星未来城市构建》为主题进行案例演示,成功获得一等奖。“原计划将‘水火箭’的制作活动安排在学期末的校园科技节,正好这次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就抓住契机,抓住孩子们探索宇宙的热情,提前推进了相关活动。”
王印认为,“发射水火箭”的短视频成功“出圈”,最大的原因在于蹭了天问一号的热度,搭上了“全民航天梦”的流量快车。他谦虚表示:“此前全国各地都有不少科研爱好者发布过相关视频,成功的例子有很多。‘水火箭’不是我们独家发明的,一直有人不断改进,我们只是汲取前人的经验。”
“水火箭”走红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王印和孩子们在电视机里、互联网上的每一场直播和访谈,每次都能吸引数以千万的网友前来围观。数以千万的成年人陪着一群小学生远程听取科学公开课,积极参与争相提问,让网友纷纷留言点赞,“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在此之前,王印也曾多次因为发明创造走红互联网,他总是毫无保留地通过视频教程免费分享新技能,被网友称为“手工大神”。作为一名“90后”,出生工匠家庭的王印从小就很会“玩”,不仅轻松掌握泥塑、木雕、剪纸、魔术等民间才艺,还动手制作望远镜相机、迷你飞行器等高端玩具,常见的铁丝、吸管、橡皮筋、雪糕棒都能被这个“宝藏男孩”变废为宝。“钱可以买到很多玩具,但却买不到发明创造的乐趣。自己动手,更加自信。”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看,国旗在动,说明空气是流动的,对不对?你们说现在是什么风向?适不适合起飞……”在户外讲课期间,王印总是善于抓住一切机会。说到反冲力,他以孩子们常见的吹气球为例,生动阐述枯燥的物理原理。发射之前,他又一丝不苟反复检查,多次“卖关子”,巩固细节知识点。即便在直播期间,“水火箭”发射失败,他也会及时引导大家学会接受失败,并重新点燃全场的期待。
孩子们戴着护目镜、白手套,熟练地运用扳手、老虎钳等工具,拧螺丝、锯钢管、磨铁片,精心测量、专注裁剪……分别来自三到七年级的30位“小小科学家”们,在灯火通明的木工坊埋头苦干,在寂静无人的夜幕下默默试验,凝心聚力携手奋战两个多月。“水火箭”成功“发射”的瞬间在互联网上刷屏,公开的幕后画面则更能打动人心。这位热爱摄影的科学老师,每天都会拍摄照片、视频,记录每一个孩子的进步和成长。“手巧才能心灵,现在孩子动手的机会太少了,作为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挖掘孩子的创作潜能,唤醒他们的科学意识,促进大脑发育、身心发展。”王印说。
木工坊成为校园里最受欢迎的场地之一,曾有家长担心王印误导孩子,也有网友指责他不务正业。但作为班主任,王印所带的班级成绩又总是名列前茅。“一说到做‘火箭’,很多孩子都想参与,甚至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多。我就严格要求学生,规定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提前完成课堂作业的孩子才能参与进来,因为本身也要限制人数、确保安全。”针对网友们热情表示想要带着孩子尝试学做“水火箭”,王印也反复强调安全问题,“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建议前往空旷地段试飞,家长或老师务必确保孩子安全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制作“水火箭”所需的材料,全部都是孩子们自己提供的废弃物品。“降落伞就是坏掉的雨伞,发条机芯是从他们小时候废弃的玩具上拆下来的。有学生在升旗仪式上发表演讲,呼吁大家把不要的东西都送到王老师的木工坊里去进行科技制作。还有学生拿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去跟别人换塑料瓶,我是看孩子妈妈发朋友圈才知道的,真的特别感动!”
好的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提升。“与人沟通、团结协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融入化学、物理、环保、哲学教育,探索素质素质全面发展。”在王印看来,激发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发展的潜力,引导他们动手创作、动脑思考,而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也会给老师打开灵感的“天窗”,发明创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