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应对金融危机山西省采取的主要对策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十项措施,在此形势下,山西省政府根据山西经济发展的特点下也相继出台了许多拉动内需的措施,比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组织实施“家电下乡”工程等;山西省政府计划在2009和2010年投入6500亿元拉动内需,涉及的领域有以铁路、公路、机场为重点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以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领域等。可以看出,我省扩大内需实施政策主要集中在投资及公共财政支出方面,而在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方面力度很弱。
2.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我省已实施措施对居民消费影响
文章采用2008年数据,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来分析不同水平下山西省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平均价格与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对于山西省人均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否显著,并结合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表1)。
2.1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
若有和两个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有个水平,有个水平,每个交叉水平下均有个样本。那么,在控制变量的水平和控制变量的水平下的第个样本值可以定义为:
式中,为抽样误差,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独立随机变量。式(1)是多因素方差分析的饱和模型,其中,的无偏估计=,的无偏估计=﹣,的无偏估计=﹣,的无偏估计。如果控制变量和对观测变量有交互影响,则各水平的效应应全部为0,否则不全为0。多因素方差分析正是要分别对控制变量、及交互作用的所有效应是否同时为0进行判断。如果研究发现控制变量的某阶交互作用没有给观测变量带来显著影响,则建立非饱和模型。文章主要研究三个控制变量是否对观测变量即山西省人均居民消费带来显著影响,建立不含交互作用的三因素非饱和模型,其形式为:
首先将11市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由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并分为1和2两种水平,其中前6个数据定义为第1组,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较高组,后5个数据定义为第2组,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较低组。按照此方法,将商品房平均价格和人均地方财政支出额数各分成两组。将三组两水平数据定义为、 、三个控制变量,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
控制变量不同水平下观测变量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是方差分析的前提要求。如果没有满足这个前提要求,就不能认为各总体分布相同。因此,有必要对方差是否齐性进行检验。文章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homogeneity of variance)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方差齐性检验值为1.655,概率值 值为0.23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不拒绝原假设。因此可认为控制变量不同水平下各观测变量总体方差无显著性差异,满足方差分析的前提要求。
2.2分析结果:政策没有促进消费
由表4可知,三个控制变量、、的值分别为0.187、0.306、0.422,在顯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不拒绝原假设。由此可认为在2008年,山西省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平均价格与人均地方财政支出的不同水平的变化没有对山西省人均居民消费收入产生显著影响。
3.国内外主要消费函数理论
针对山西省发展的特点及数量分析可知,在投资率、政府支出率保持高位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仍处于低位,因此现阶段我省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要解决我省消费不足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探究影响消费的因素,而消费模型就是研究消费行为的理论基础。
3.1西方经济学界消费理论
3.1.1凯恩斯的短期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短期消费理论假定:在决定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研究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消费函数通过线性化表示为:
Ct = a + b Yt
其中Yt 表示t 期的可支配收入,b Yt 为派生消费,即由收入增加而导致的消费增加量。
3.1.2理性预期消费函数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霍尔(Robert Hall)的理性预期消费函数理论,该理论以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为基础,分析了消费者在面临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使一生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消费所必须满足的一阶条件为:
Etμ'(Ct+1)= (1+δ)/(1+r) μ'(Ct)
3.1.3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
Leland、Carroll和Deaton先后提出了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Leland是首次提出预防性理论的,Carroll和Deaton在Leland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缓冲存储的预防性储蓄模型,此模型不仅考虑了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不确定的谨慎预防,还考虑了资产的流动性约束。
3.2国内消费模型研究
国内对消费函数模型的研究主要是在传统的收入水平上的研究。最常用的是绝对收入对消费水平的研究,其模型为:
Ct=β0+βtYt+ut
其中Ct为居民消费,Yt为居民可支配收入,β0为自发性消费,βt为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
不论是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消费函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包括即期收入、永久收入和收入预期,因此扩大消费必须增加居民收入。
4.山西省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对策研究
从理论上而言消费欲望应是无止境的,那么,这种潜在的消费欲望能否转化为最终的有效消费需求,取决于很多因素。从居民的收入来源来划分,家庭可支配收入由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类构成。其中,工薪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及补贴与其他劳动收入;经营净收入指通过家庭成员经营农、林、牧、渔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获得的家庭收入;财产性收入由出租房屋收入与证券及其他投资收入构成;转移性收入由养老及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赡养等收入构成。
4.1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表5列出的是在主要年份山西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从表5可以看出,山西省在2000年、2005年及2007年、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中,工薪收入分别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9.82%、74.47%、72.65%、65.08%。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收入为13858.98元,工薪收入达到9019.35元,经营性收入为983.21元,财产性收入为202.31元,转移性收入为3654.11元,分别占到家庭人均总收入的65.08%、7.09%、1.46%、26.37%。总体来看,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可看出不论是从2000年、2005年、2008年,还是仅从2008年单年份看,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工薪收入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渠道;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呈现递增趋势,但占家庭总收入的比列仍很低。
通过分析可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首先确保居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工薪收入不断合理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比例。那么,就要降低企业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列,使更多的企业利润分到居民手中。同时改革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使居民真正的提高购买力。其次,增加居民在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等方面的收入。我省应从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城镇下岗工人、大学毕业生及待业人员从事自主创业,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我省的资本市场及不动产交易市场,提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4.2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如果从收入来源来划分, 农村住户的收入来源与城镇居民一样分为四大部分,但各构成所占比列却大相径庭。表6列出的是主要年份山西省农村住户人均收入情况。从表6可看出,对农村住户而言,转移性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比例从2000年的2.4%到2005年、2007年、2008年的3%、4.1%、6%,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绝对量仍偏低;从表中可知,家庭经营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比无论在哪个主要年份都超过50%,通过表7可以看出我省农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其他经营性收入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与其他省份比较仍偏低。
啟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是农业收入和林业收入),但还要兼顾其他收入方式。具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出台惠农政策,提高粮食的收购价及对农户的补贴促进农民增收。第二,促进我省农业的区域化、产业化发展。省政府及县、镇政府根据地区特色挖掘区域生产特色,以发展各地区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为目标,形成晋南粮食、无公害果蔬产业区、中部优质杂粮、干果产业区、雁北地区生态畜牧经济区的产业带,增强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第三,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引入高科技到农业,从农业部门及农业类高校聘请专家为农户从种植、嫁接、修剪到收割提供一系列专业培训指导,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变我省农户“靠天吃饭”的格局,通过高科技使农户的收入由“靠天”变为靠科技、靠自己,提升农户对未来收入的信心。第四,扩大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技能培训,提高我省准备到外或已经在外务工的人员科技素质,为增加收入奠定基础。
4.3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山西省200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山西省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虽然增长了3.6%,但与13996.55元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仍少了9752.45元。甚至与城镇占调查总户数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154.86元比较还有少2000元左右。
贫富差距出现逐渐扩大趋势不仅是我省也是我国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下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从宏观方面来看,主要从税收调节机制、转移支付调节机制、社会保障调节机制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收体系,继续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根据地区、工作性质及环境制定不同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相关部分应依据收入增长的变化适时的调整起征点;加大税收的征收范围,如高档消费品税、遗产税及赠与税等。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调节,不仅从政策上也要更多的从资金转移上支持山西省及其它欠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从微观方面来说,山西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税收优惠及财政支持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建设,鼓励高级人才融入到农村,开发农村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完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全省居民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工作,鼓励居民有所补充的参与商业保险;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众的基本养老医疗问题;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保障标准和补助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保障社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等。通过这些措施降低我省居民的储蓄率,使居民降低未来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预期支出,解决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及能力。
注:本文为2010年山西省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立项课题《山西进一步扩大内需研究》(项目号KY[201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系)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十项措施,在此形势下,山西省政府根据山西经济发展的特点下也相继出台了许多拉动内需的措施,比如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组织实施“家电下乡”工程等;山西省政府计划在2009和2010年投入6500亿元拉动内需,涉及的领域有以铁路、公路、机场为重点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以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领域等。可以看出,我省扩大内需实施政策主要集中在投资及公共财政支出方面,而在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方面力度很弱。
2.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我省已实施措施对居民消费影响
文章采用2008年数据,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来分析不同水平下山西省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平均价格与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对于山西省人均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否显著,并结合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表1)。
2.1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
若有和两个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有个水平,有个水平,每个交叉水平下均有个样本。那么,在控制变量的水平和控制变量的水平下的第个样本值可以定义为:
式中,为抽样误差,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独立随机变量。式(1)是多因素方差分析的饱和模型,其中,的无偏估计=,的无偏估计=﹣,的无偏估计=﹣,的无偏估计。如果控制变量和对观测变量有交互影响,则各水平的效应应全部为0,否则不全为0。多因素方差分析正是要分别对控制变量、及交互作用的所有效应是否同时为0进行判断。如果研究发现控制变量的某阶交互作用没有给观测变量带来显著影响,则建立非饱和模型。文章主要研究三个控制变量是否对观测变量即山西省人均居民消费带来显著影响,建立不含交互作用的三因素非饱和模型,其形式为:
首先将11市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由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并分为1和2两种水平,其中前6个数据定义为第1组,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较高组,后5个数据定义为第2组,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较低组。按照此方法,将商品房平均价格和人均地方财政支出额数各分成两组。将三组两水平数据定义为、 、三个控制变量,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
控制变量不同水平下观测变量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是方差分析的前提要求。如果没有满足这个前提要求,就不能认为各总体分布相同。因此,有必要对方差是否齐性进行检验。文章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homogeneity of variance)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方差齐性检验值为1.655,概率值 值为0.230,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不拒绝原假设。因此可认为控制变量不同水平下各观测变量总体方差无显著性差异,满足方差分析的前提要求。
2.2分析结果:政策没有促进消费
由表4可知,三个控制变量、、的值分别为0.187、0.306、0.422,在顯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不拒绝原假设。由此可认为在2008年,山西省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商品房平均价格与人均地方财政支出的不同水平的变化没有对山西省人均居民消费收入产生显著影响。
3.国内外主要消费函数理论
针对山西省发展的特点及数量分析可知,在投资率、政府支出率保持高位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仍处于低位,因此现阶段我省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要解决我省消费不足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探究影响消费的因素,而消费模型就是研究消费行为的理论基础。
3.1西方经济学界消费理论
3.1.1凯恩斯的短期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短期消费理论假定:在决定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研究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消费函数通过线性化表示为:
Ct = a + b Yt
其中Yt 表示t 期的可支配收入,b Yt 为派生消费,即由收入增加而导致的消费增加量。
3.1.2理性预期消费函数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霍尔(Robert Hall)的理性预期消费函数理论,该理论以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为基础,分析了消费者在面临未来收入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使一生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消费所必须满足的一阶条件为:
Etμ'(Ct+1)= (1+δ)/(1+r) μ'(Ct)
3.1.3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
Leland、Carroll和Deaton先后提出了预防性储蓄消费函数理论。Leland是首次提出预防性理论的,Carroll和Deaton在Leland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缓冲存储的预防性储蓄模型,此模型不仅考虑了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不确定的谨慎预防,还考虑了资产的流动性约束。
3.2国内消费模型研究
国内对消费函数模型的研究主要是在传统的收入水平上的研究。最常用的是绝对收入对消费水平的研究,其模型为:
Ct=β0+βtYt+ut
其中Ct为居民消费,Yt为居民可支配收入,β0为自发性消费,βt为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
不论是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消费函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包括即期收入、永久收入和收入预期,因此扩大消费必须增加居民收入。
4.山西省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对策研究
从理论上而言消费欲望应是无止境的,那么,这种潜在的消费欲望能否转化为最终的有效消费需求,取决于很多因素。从居民的收入来源来划分,家庭可支配收入由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类构成。其中,工薪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及补贴与其他劳动收入;经营净收入指通过家庭成员经营农、林、牧、渔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获得的家庭收入;财产性收入由出租房屋收入与证券及其他投资收入构成;转移性收入由养老及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赡养等收入构成。
4.1 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表5列出的是在主要年份山西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从表5可以看出,山西省在2000年、2005年及2007年、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中,工薪收入分别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9.82%、74.47%、72.65%、65.08%。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收入为13858.98元,工薪收入达到9019.35元,经营性收入为983.21元,财产性收入为202.31元,转移性收入为3654.11元,分别占到家庭人均总收入的65.08%、7.09%、1.46%、26.37%。总体来看,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可看出不论是从2000年、2005年、2008年,还是仅从2008年单年份看,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工薪收入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渠道;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呈现递增趋势,但占家庭总收入的比列仍很低。
通过分析可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首先确保居民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工薪收入不断合理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比例。那么,就要降低企业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列,使更多的企业利润分到居民手中。同时改革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使居民真正的提高购买力。其次,增加居民在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等方面的收入。我省应从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城镇下岗工人、大学毕业生及待业人员从事自主创业,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我省的资本市场及不动产交易市场,提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4.2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如果从收入来源来划分, 农村住户的收入来源与城镇居民一样分为四大部分,但各构成所占比列却大相径庭。表6列出的是主要年份山西省农村住户人均收入情况。从表6可看出,对农村住户而言,转移性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比例从2000年的2.4%到2005年、2007年、2008年的3%、4.1%、6%,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绝对量仍偏低;从表中可知,家庭经营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比无论在哪个主要年份都超过50%,通过表7可以看出我省农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其他经营性收入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与其他省份比较仍偏低。
啟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是农业收入和林业收入),但还要兼顾其他收入方式。具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出台惠农政策,提高粮食的收购价及对农户的补贴促进农民增收。第二,促进我省农业的区域化、产业化发展。省政府及县、镇政府根据地区特色挖掘区域生产特色,以发展各地区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为目标,形成晋南粮食、无公害果蔬产业区、中部优质杂粮、干果产业区、雁北地区生态畜牧经济区的产业带,增强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第三,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引入高科技到农业,从农业部门及农业类高校聘请专家为农户从种植、嫁接、修剪到收割提供一系列专业培训指导,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变我省农户“靠天吃饭”的格局,通过高科技使农户的收入由“靠天”变为靠科技、靠自己,提升农户对未来收入的信心。第四,扩大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技能培训,提高我省准备到外或已经在外务工的人员科技素质,为增加收入奠定基础。
4.3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山西省200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山西省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44.10元,虽然增长了3.6%,但与13996.55元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仍少了9752.45元。甚至与城镇占调查总户数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154.86元比较还有少2000元左右。
贫富差距出现逐渐扩大趋势不仅是我省也是我国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下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从宏观方面来看,主要从税收调节机制、转移支付调节机制、社会保障调节机制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收体系,继续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根据地区、工作性质及环境制定不同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相关部分应依据收入增长的变化适时的调整起征点;加大税收的征收范围,如高档消费品税、遗产税及赠与税等。完善财政转移支付调节,不仅从政策上也要更多的从资金转移上支持山西省及其它欠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从微观方面来说,山西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税收优惠及财政支持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建设,鼓励高级人才融入到农村,开发农村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完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全省居民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工作,鼓励居民有所补充的参与商业保险;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众的基本养老医疗问题;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保障标准和补助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保障社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等。通过这些措施降低我省居民的储蓄率,使居民降低未来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预期支出,解决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及能力。
注:本文为2010年山西省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立项课题《山西进一步扩大内需研究》(项目号KY[201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