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大肠息肉临床表现、结肠内镜表现与病理类型的特点。
方法:对107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大肠息肉患者中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但是便血相对较常见;病理类型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最高,可达8.5%。
结论: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均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依据,临床医生应该仔细摸索分析掌握其特点,排除其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降低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大肠息肉临床表现结肠内镜病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73-01
大肠息肉是[1]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是指来源于大肠上皮表面向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蒂可有可无。其临床表现大多隐匿,部分患者表现为下腹部胀痛感、腹泻或者便秘,部分患者表现为大便带血,容易被忽视。但是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期病变,研究结肠息肉对于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大肠癌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院消化内科2009年4月~2011年12月间检出大肠息肉患者107例,现将大肠息肉内镜表现与病理变现及其相关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受检对象为在我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846例,检出有病理结果的大肠息肉患者107例,检出率为12.6%。
1.2方法。所有病例均行纤维或者电子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
1.3病理诊断标准。
1.3.1大肠息肉分类。大肠息肉按照根据2006年美国《关于大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指南》[2]对大肠腺瘤进行分类,具体标准如下:高危性腺瘤:数目≥3个,高度异型增生,腺瘤含有绒毛组织,或单发腺瘤直径≥1.0cm;低危性腺瘤:数目1~2个,直径<1.0cm的管状腺瘤,无高度异型增生;非肿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
1.3.2大肠腺瘤癌变的诊断标准[3]。大肠腺瘤癌变指癌组织内或表面找到残留的腺瘤结构。腺瘤癌变的重要特征是腺管排列不规则,细胞增生异型性明显,极性消失并向间质浸润生长。癌细胞浸润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
2结果
2.1大肠息肉的临床症状。107例大肠息肉患者中,便血47例(43.9%);腹胀21例(19.6%);腹泻14例(13.1%);腹痛26例(24.3%);便秘16例(15.0%);便秘腹泻交替7例(7.5%);无明显症状者5例(4.7%)。
2.2大肠息肉的肠镜与病理结果。107例大肠息肉患者中,性别:男61例(57%),女46例(43%);部位:直肠43例(40.2%),乙状结肠35例(32.7%),降结肠11例(10.3%),横结肠14例(13.1%),升结肠1例(9.3%),回盲部2例(18.7%);大小:<1.0cm 67例(62.6%),≥1.0cm 40例(37.4%);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51例(47.6%),增生型息肉15例(14.0%),炎性息肉21例(19.6%),错构性息肉11例(占10.3%),淋巴性息肉9例(占8.4%);单发71例(66.4%),多发36例(33.6%)。
2.3大肠息肉临床病理表现与癌变的关系。107例大肠息肉患者中,腺瘤性息肉中癌变例数8例(占8.5%),炎性息肉中癌变例数为2例(占1.9%)。
3结论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提高对于预防、降低大肠癌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本研究发现,可以表现为便血、腹痛、腹泻、腹胀、粘液便等多种症状。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大肠息肉分为非腺瘤性和腺瘤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和淋巴组织样息肉,后者包括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虽然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是很清楚,但是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的密切关系已被公认,多数大肠癌都是由腺瘤癌变而来的。本研究中也发现,在大肠息肉的几中病理类型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8.5%,在其中是最高的。增生型息肉一般不癌变,是由分化良好但是过多的成熟细胞堆积而成的;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近来有文献报道这种类型的息肉也会有癌变的可能,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发现癌变。这提示我们,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均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依据,临床医生应该仔细摸索分析掌握其特点,排除其危险因素,才是降低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马银龙,许亚丽,许红峰,等.152例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点[J].农垦医学,2011,3(5):426-427
[2]W inawerSJ, ZauberAG, FletcherRH, et a.l Guidelines for Colonos-copy Survellance afterPolypectomy: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and the AmericanCancerSociety[J].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 1872-85
[3]郭杰,王辉,王彦.大肠腺瘤恶变指标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0,14(4):295
方法:对107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大肠息肉患者中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但是便血相对较常见;病理类型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最高,可达8.5%。
结论: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均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依据,临床医生应该仔细摸索分析掌握其特点,排除其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降低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大肠息肉临床表现结肠内镜病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73-01
大肠息肉是[1]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是指来源于大肠上皮表面向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蒂可有可无。其临床表现大多隐匿,部分患者表现为下腹部胀痛感、腹泻或者便秘,部分患者表现为大便带血,容易被忽视。但是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期病变,研究结肠息肉对于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大肠癌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院消化内科2009年4月~2011年12月间检出大肠息肉患者107例,现将大肠息肉内镜表现与病理变现及其相关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受检对象为在我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共846例,检出有病理结果的大肠息肉患者107例,检出率为12.6%。
1.2方法。所有病例均行纤维或者电子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
1.3病理诊断标准。
1.3.1大肠息肉分类。大肠息肉按照根据2006年美国《关于大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指南》[2]对大肠腺瘤进行分类,具体标准如下:高危性腺瘤:数目≥3个,高度异型增生,腺瘤含有绒毛组织,或单发腺瘤直径≥1.0cm;低危性腺瘤:数目1~2个,直径<1.0cm的管状腺瘤,无高度异型增生;非肿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
1.3.2大肠腺瘤癌变的诊断标准[3]。大肠腺瘤癌变指癌组织内或表面找到残留的腺瘤结构。腺瘤癌变的重要特征是腺管排列不规则,细胞增生异型性明显,极性消失并向间质浸润生长。癌细胞浸润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
2结果
2.1大肠息肉的临床症状。107例大肠息肉患者中,便血47例(43.9%);腹胀21例(19.6%);腹泻14例(13.1%);腹痛26例(24.3%);便秘16例(15.0%);便秘腹泻交替7例(7.5%);无明显症状者5例(4.7%)。
2.2大肠息肉的肠镜与病理结果。107例大肠息肉患者中,性别:男61例(57%),女46例(43%);部位:直肠43例(40.2%),乙状结肠35例(32.7%),降结肠11例(10.3%),横结肠14例(13.1%),升结肠1例(9.3%),回盲部2例(18.7%);大小:<1.0cm 67例(62.6%),≥1.0cm 40例(37.4%);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51例(47.6%),增生型息肉15例(14.0%),炎性息肉21例(19.6%),错构性息肉11例(占10.3%),淋巴性息肉9例(占8.4%);单发71例(66.4%),多发36例(33.6%)。
2.3大肠息肉临床病理表现与癌变的关系。107例大肠息肉患者中,腺瘤性息肉中癌变例数8例(占8.5%),炎性息肉中癌变例数为2例(占1.9%)。
3结论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提高对于预防、降低大肠癌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本研究发现,可以表现为便血、腹痛、腹泻、腹胀、粘液便等多种症状。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大肠息肉分为非腺瘤性和腺瘤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和淋巴组织样息肉,后者包括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虽然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是很清楚,但是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的密切关系已被公认,多数大肠癌都是由腺瘤癌变而来的。本研究中也发现,在大肠息肉的几中病理类型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8.5%,在其中是最高的。增生型息肉一般不癌变,是由分化良好但是过多的成熟细胞堆积而成的;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近来有文献报道这种类型的息肉也会有癌变的可能,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发现癌变。这提示我们,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均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依据,临床医生应该仔细摸索分析掌握其特点,排除其危险因素,才是降低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马银龙,许亚丽,许红峰,等.152例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点[J].农垦医学,2011,3(5):426-427
[2]W inawerSJ, ZauberAG, FletcherRH, et a.l Guidelines for Colonos-copy Survellance afterPolypectomy: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and the AmericanCancerSociety[J].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 1872-85
[3]郭杰,王辉,王彦.大肠腺瘤恶变指标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0,14(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