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诗词学习是初中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也是主要难点之一。学习诗词主要学会理解诗词的意境,正确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是攻克学习诗词困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初中诗词 意境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072
教师在初中阶段强化古诗词教学,能够起到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美学理念和素养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经典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关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对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立足课内,放眼课外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科书所选的古典诗词,均为历代名家经典,题材广泛,情感复杂,手法多样,每一篇都值得深入探究和赏析。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对这些作品的分析,让学生结合每篇诗歌下面的注释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学,了解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内容和情感,让他们对诗歌赏析有一个基本的思维框架,为日后实战演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内诗歌要求每篇必背,可以让他们在早读课、晚读课上读记诵背,最好把诗歌下面的小字分析也一并背诵。然后在老师分析讲解之前,让一部分学生先对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试讲,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在学生熟背的基础之上再进行默写,注意强调易错字,这样经过背诵、理解、默写过关之后,学生才能对诗歌把总体的把握。对于课外的诗歌也不能偏离太远,最好选择那些和课内作者关联的作品,或者选择一些不同作者但题材内容相近的诗歌进行赏析。例如教授陶渊明的《饮酒》其一时,可以再搜集这组诗集中20首里面的其他3~4首进行赏析,这样可以加强对陶渊明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也可选择类似的,如风格相近的孟浩然的作品进行对比赏析。
二、紧扣题目,分析背景
古诗赏析中,学生往往忽略题目的作用,直接从诗歌内容下手,殊不知诗歌题目提纲挈领,有时不仅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诗歌的主旨,还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透过题目就可以体会到诗歌的内容、情感,“不遇”二字很容易让人感悟到作者因为没有遇到隐者的那种遗憾之情。所以,紧扣题目有时就是拿到了理解诗歌内容或情感的钥匙。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进而体悟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山西村”不仅点明了地点,还让人联想到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情感自然好把握——对农村淳朴生活习俗的喜爱赞美。纵观各大城市的中考语文古诗赏析题,正文下一般都有相关背景的介绍,或者在正文之前有小引。如2014年江苏南通中考古诗赏析《望江南》(李煜),正文下就有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很明显学生看到作者李煜,再结合注解①就大致能够了解到本词情感与“亡国之哀”有关,因为李煜当时身份是阶下囚,又有“南国正清秋”一句,提到“南国”就和“故国之思”有关。而题目第二条答案正为:作者以笛写人,通过笛声来表达作者孤独寂寞,愁恨绵长的情思。可见深入分析注解对解题有极大的帮助。同样“小引”对把握内容,体会情感也有一定的帮助,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题下一段小引:“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方面点明时间为中秋,另一方面提到弟弟子由,相信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此词主旨为中秋思乡怀人之作。
三、巧抓意象,把握情感
古诗词中作者通常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意象通常不止一个,多个意象连接起来就形成意境,学生只有准确找出意象,感悟意境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深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提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这其中主要是以悲景意象为主,也掺杂了喜景意象,整体构成了悲凉荒寂的意境,渲染了悲寂的氛围,反衬了漂泊天涯游子的乡愁旅思。另外,教者在教学生巧抓意象,把握情感时,最好还要帮学生把意象分类并理解特定的含义。比如:“月亮”通常被诗人用来表达离别的伤痛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其中一例,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正是借助月亮表达了对友人劝勉和宽慰之情。又如“斜阳”这一意象,历来也被文人墨客们用来表现心中万千的愁绪,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诗人借斜阳和泛着金光的江水表达了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和望穿秋水的眼神。
四、品味语言,分析手法
诗人通常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常又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手法。古人最讲究炼字,最典型的要数贾岛的“推敲”二字的锤炼,因为炼字到位,才更能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也才能激起讀者的共鸣。所以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想获得语言美的体验,教者必须让学生学会辨别多种手法的运用。诗歌常见的手法,除了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以外,还要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身临其境般地走进作者的世界,用心灵和古人对话。此外多种表现手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赏析诗歌的关键,常见的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用典、借古讽今、对比衬托、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古诗词文字简练,含义丰富,学生只有深切感受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才能真正走进古诗的王国,准确把握意象,体会作者情感,被古人深刻的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折服,从而在骨子里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行,新课标执行越发深入,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诗词作为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对学生的审美,思维、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展开古诗词教学研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古诗词水平,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军兵.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业情绪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100-102.
[2]赵彦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14):44-45.
【关键词】初中诗词 意境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072
教师在初中阶段强化古诗词教学,能够起到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美学理念和素养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经典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关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对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立足课内,放眼课外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科书所选的古典诗词,均为历代名家经典,题材广泛,情感复杂,手法多样,每一篇都值得深入探究和赏析。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对这些作品的分析,让学生结合每篇诗歌下面的注释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学,了解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内容和情感,让他们对诗歌赏析有一个基本的思维框架,为日后实战演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内诗歌要求每篇必背,可以让他们在早读课、晚读课上读记诵背,最好把诗歌下面的小字分析也一并背诵。然后在老师分析讲解之前,让一部分学生先对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试讲,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在学生熟背的基础之上再进行默写,注意强调易错字,这样经过背诵、理解、默写过关之后,学生才能对诗歌把总体的把握。对于课外的诗歌也不能偏离太远,最好选择那些和课内作者关联的作品,或者选择一些不同作者但题材内容相近的诗歌进行赏析。例如教授陶渊明的《饮酒》其一时,可以再搜集这组诗集中20首里面的其他3~4首进行赏析,这样可以加强对陶渊明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也可选择类似的,如风格相近的孟浩然的作品进行对比赏析。
二、紧扣题目,分析背景
古诗赏析中,学生往往忽略题目的作用,直接从诗歌内容下手,殊不知诗歌题目提纲挈领,有时不仅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诗歌的主旨,还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透过题目就可以体会到诗歌的内容、情感,“不遇”二字很容易让人感悟到作者因为没有遇到隐者的那种遗憾之情。所以,紧扣题目有时就是拿到了理解诗歌内容或情感的钥匙。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进而体悟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山西村”不仅点明了地点,还让人联想到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情感自然好把握——对农村淳朴生活习俗的喜爱赞美。纵观各大城市的中考语文古诗赏析题,正文下一般都有相关背景的介绍,或者在正文之前有小引。如2014年江苏南通中考古诗赏析《望江南》(李煜),正文下就有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很明显学生看到作者李煜,再结合注解①就大致能够了解到本词情感与“亡国之哀”有关,因为李煜当时身份是阶下囚,又有“南国正清秋”一句,提到“南国”就和“故国之思”有关。而题目第二条答案正为:作者以笛写人,通过笛声来表达作者孤独寂寞,愁恨绵长的情思。可见深入分析注解对解题有极大的帮助。同样“小引”对把握内容,体会情感也有一定的帮助,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题下一段小引:“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方面点明时间为中秋,另一方面提到弟弟子由,相信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此词主旨为中秋思乡怀人之作。
三、巧抓意象,把握情感
古诗词中作者通常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意象通常不止一个,多个意象连接起来就形成意境,学生只有准确找出意象,感悟意境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深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提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这其中主要是以悲景意象为主,也掺杂了喜景意象,整体构成了悲凉荒寂的意境,渲染了悲寂的氛围,反衬了漂泊天涯游子的乡愁旅思。另外,教者在教学生巧抓意象,把握情感时,最好还要帮学生把意象分类并理解特定的含义。比如:“月亮”通常被诗人用来表达离别的伤痛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其中一例,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正是借助月亮表达了对友人劝勉和宽慰之情。又如“斜阳”这一意象,历来也被文人墨客们用来表现心中万千的愁绪,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诗人借斜阳和泛着金光的江水表达了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和望穿秋水的眼神。
四、品味语言,分析手法
诗人通常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常又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手法。古人最讲究炼字,最典型的要数贾岛的“推敲”二字的锤炼,因为炼字到位,才更能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也才能激起讀者的共鸣。所以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想获得语言美的体验,教者必须让学生学会辨别多种手法的运用。诗歌常见的手法,除了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以外,还要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身临其境般地走进作者的世界,用心灵和古人对话。此外多种表现手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赏析诗歌的关键,常见的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用典、借古讽今、对比衬托、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古诗词文字简练,含义丰富,学生只有深切感受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才能真正走进古诗的王国,准确把握意象,体会作者情感,被古人深刻的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折服,从而在骨子里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行,新课标执行越发深入,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诗词作为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对学生的审美,思维、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展开古诗词教学研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古诗词水平,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军兵.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业情绪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100-102.
[2]赵彦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1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