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直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实践证明,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本文从“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 ”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焕发课堂活力。
【关键词】认知与情感 情感源 营造氛围 尊重差异 数学与生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爱护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有可能。学生在师爱的滋润下,自然而然地会把老师当作最可信赖,最可亲近的人,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不断地为学生营造“情感源”,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获得情感的充盈和趣味的纯真。教师要凭借数学教材中的情感信息,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教材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认知和情感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在數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开展、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整理和复习”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本课时的复习计划。首先让学生同桌讨论,制定出复习计划,然后全班交流。有的学生提出按口算、笔算的顺序进行复习,有的提出按商的位数不同进行复习,全班交流后,大家商讨决定出最佳复习方案。学生自己设计出的学习计划,学习热情高,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具体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讨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直接相关,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四、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
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曾这样阐述数学美,他说:“作为科学原理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小学生尤其突出。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在数学学习中,用数学固有的美去感染熏陶学生,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尝试中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应是教学所期待的。数学美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奇异、简洁,图形及相互联系的对称、相似,理论体系的和谐统一,公式、法则的简约严谨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演示讲解、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不断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数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畅通”,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焕发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认知与情感 情感源 营造氛围 尊重差异 数学与生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爱护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有可能。学生在师爱的滋润下,自然而然地会把老师当作最可信赖,最可亲近的人,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不断地为学生营造“情感源”,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获得情感的充盈和趣味的纯真。教师要凭借数学教材中的情感信息,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教材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认知和情感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在數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开展、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整理和复习”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本课时的复习计划。首先让学生同桌讨论,制定出复习计划,然后全班交流。有的学生提出按口算、笔算的顺序进行复习,有的提出按商的位数不同进行复习,全班交流后,大家商讨决定出最佳复习方案。学生自己设计出的学习计划,学习热情高,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具体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讨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直接相关,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四、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
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曾这样阐述数学美,他说:“作为科学原理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所谓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小学生尤其突出。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在数学学习中,用数学固有的美去感染熏陶学生,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尝试中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应是教学所期待的。数学美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奇异、简洁,图形及相互联系的对称、相似,理论体系的和谐统一,公式、法则的简约严谨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演示讲解、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不断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数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畅通”,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焕发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