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质朴的父亲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BLLF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的一生,就像钟表一样永不停歇,饱经沧桑。在父亲身上我看到了他们那一代人走过的艰难历程,也感受到了那一代人的勤劳和质朴。
  父亲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和千百万个普通人_样,靠着勤劳和质朴,走过了艰辛的大半生。
  父亲曾经是个民办教师,在家乡的村级小学教书。在长达30多年艰苦执教的日子里,父亲边上课边务农,领着每月微薄的民办教师报酬,还要另想办法,负责全家的生活开支。那时母亲生病,父亲一方面借债给母亲治病,一方面还要照顾我们兄妹,真可谓万分辛苦。我记得那时每天早上从床上起来时,父亲已从山上劳作回来了,安排好家里的一切后,便急匆匆地去讲课。等我跑到学校时,只见父亲已坐在办公室备课,并安排学校一天的工作。
  那时候的村小学办公室5平方米凸凹不平的地上就只有一张桌子、两三根凳子、一张硬板床,父亲和另外一个教师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了30多年。30多年的日子靠的不是那一个月十来个公分或是十来块钱的报酬,而是父亲对山乡的一种期盼和信念。
  父亲的算盘打得好、打得快,他常常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兼做组上一些算活。父亲的毛笔字也写得好。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经常有亲戚邻居找他写对联,父亲总是来者不拒。为了家里生活,父亲还自学了几门手艺。父亲会木工,家里的木房都是父亲抽空装上木板的,有时间,他还去帮助左邻右舍改造木房;父亲会干石头活,总有石匠邀请他修水池、做石水槽,常看到他双手开裂布满老茧,但为了全家,父亲只有硬撑着。父亲还是寨子上有名的蔑匠,他编的拾篮、提篮等做工非常精巧,乡亲们非常喜欢。那些年,全靠父亲有多样手艺,勤劳而艰辛地谋生,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地在校内校外家里家外地奔波,才使全家度过了生活最为艰难的岁月。
  在我的记忆中,从退休到现在父亲一直没有停止过劳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拮据,让子女吃饱饭成了父亲最大的愿望。生产队分到每一个家庭的口粮太少,邻居之间,经常是今天你家借我一升米,明天我家借你一升豆,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母亲的身体不好,照顾全家的重任便落在父亲身上。为了能让全家吃饱,父亲想出的办法是上课之余,多做一点挣工分。八十年代土地包产到户之后,因为家里没劳力,父亲便没日没夜地干。一放学,父亲便领着年龄稍长的哥哥一起去劳作了,很晚才回来。那时,我家的饭桌上,蒿菜饭、红薯饭、豆角饭等司空见惯。不懂事的我常常是把白米饭选了个干干净净,最后锅里只剩下蒿菜与杂粮,而父亲就是吃着这些蒿菜杂粮,毫无怨言地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我那时在区上读中学,看到家庭的困境,有好几次都想退学回家,但在父亲坚毅的支持下,我最终读完大学,分配了工作,才有了今天稳定的生活。
  上了42年讲台的父亲在临退休的前几年转正了。退休后的父亲经常对我和哥哥说,家里就你们两兄弟,也不分家了,哥哥在家守着老屋,你在城里好好安个家,至于我和你母亲嘛?想去那住就去那住。我们也尊重父亲的意见,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就请他来城里住,可父亲觉得我们上班太忙,他总是怕打扰我们,所以更多的时间他和母亲还是在乡下老家住。
  有一次父亲生病住院,我们背开父亲请医生告诉他出院后要注意保养,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戒酒。在我们看来,父亲的病与他长期过度劳累有关。父亲出院回家之后,虽然戒烟戒酒了,但是戒不了劳作,他又去地里干活去了。其实我们也知道,父亲多年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真要讓他放弃劳动他反而会难受,我们便不再劝了。
  如今,父亲已是近80岁的人了,认识他的人偶尔在路头遇到他都说他精神还好。但是我们做儿子的都知道父亲其实是老了,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已经隐隐的爬出了一条条皱纹,他的腰因为年轻时候抬重担受损,背越来越驼了。
  父亲的一生,就像钟表一样永不停歇,饱经沧桑,一生从不畏惧风霜。
  在父亲身上我看到了他们那一代人走过的艰难历程,也感受到了那一代人的勤劳和质朴。其实在父亲身上我远不止看到这些,还有他的节俭、乐观、正直、乐于助人等,还有他那永远也讲不完的人生故事。这就是我的父亲,勤劳质朴的父亲。(作者单位:都匀市老年大学)
其他文献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困有所帮、老有所养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在古代,除了官员在退休后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田地或退休金用来养老外,大多数人是没有退休金、养老金之类保障的。那么,我国古代社会是怎样处理多数人的养老问题呢?  用制度强化养老意识  汉朝统治者注重用养老制度强化人们的养老意识。其中比较普遍的是赐物养老制度,对于鳏寡孤独穷困及8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会赐予布帛米肉来改善他们的生
期刊
我们都知道公历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围绕教师节的设立,曾有过非常多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前,曾经出现过两个版本的教师节。  第一个是1931年教育界人士自发组织设立、旨在呼吁改善教师待遇的“6月6日”版教师节。  第二个是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设立的“农历8月27日”版教师节。  然而前者国民党政府不予承认,后者因为战争等原因并未在全国推行。  那么,现行教师节设立之前,教师的节日是怎么庆
期刊
提起地木耳,是在远山远水的故乡,地名叫土地坳的地方发生的一件事。那件事让我深深记忆。在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乡愁故园——铜仁。我每天早起,来到文笔峰上,站在烈士陵园中,想起静卧安祥的烈士们,看到山脚下的铜仁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里,那些经过岁月打磨后,劫后余生的离退休干部们在此颐养天年。好像听到烈士们说,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终生奋斗的目标得以实现了,值得。  那是40多年前,我孩提时代,认识地木耳,了解地木
期刊
时光积淀,中秋将至。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中秋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媒体发现,习近平曾与不同的群体共度“中秋时间”。  在异国他乡与海外华人华侨共度中秋节,送月饼致以节日的祝福;中秋前夕赴各地考察,强调“过一个风清气正的节日”……历年来,习近平的中秋节既彰显着家国情怀,又强调并“示范”领导干部如何过一个“轻松节”。  送月饼,话中秋  领导人节假日前后不停歇  在习近平的日程表
期刊
2017年1月,76岁的盛中国与妻子濑田裕子在哈尔滨成功举办了小提琴钢琴音乐会。他们既是夫妻,也是合作30年的音乐拍档。演出的最后一曲,是盛中国拉奏过上万次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谁也没想到,未至一载,“盛中国小提琴独奏音乐会”10月的巡演因他突发疾病被取消。今年9月7日,本还念着复出音乐会的盛中国突发心脏病去世,一曲《梁祝》成为绝响。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从莫斯科留学归来的盛中国改编了小提琴协奏
期刊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诗歌之路。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汉唐古都长安,即今天的西安。1987年,正逢丝绸之路开创2100周年,西安市政府在唐开远门遗址上建了一座气势宏大的群雕。群雕重现的是跋涉于丝绸之路上的一队骆驼商旅,其中有唐人,也有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展示出一支西域驼队即将西行的浩大场景。群雕所在的地方,就成了丝绸之路象征性的起点。站在丝绸之路起点上,似叮叮咚咚的驼铃声在耳边响起。唐代诗
期刊
我国古代的质量管理制度注重生产者责任和出售者诚信。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物勒工名”,即把制造者名字刻在器物上,以便于检验产品质量。生产者对质量负有最终责任,明确责任并保证对失责者能够追究,是保障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战国中期之后,不仅把工匠的名字刻在产品上,而且还会铭刻铜器的制造机构、官职名和工长名。  在物勒工名发展过程中,一些广告用语也出现在相关器物上。西汉后期的四神纹铜镜上,常铸有“尚方作镜真大巧
期刊
杭州滨江区推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项目,年轻人付较低的租金就能住进养老院里的“酒店式标间”,但每人每月助老志愿服务总时间不少于20小时,他们可以与老人聊天、教老人写书法等。  日常生活里,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生活轨迹几乎是“平行”的,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和方式。然而在这里,年轻人为养老院里的老人提供志愿陪伴服务,主要内容就是陪他们聊天、看书、写字,教有需求的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等。每月达到20个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特别是在我们党面临最艰难困苦的长征时期,中央对老干部的关怀以及老干部对革命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就已经充分体现了出来。  红军干部修养连的成立  红军长征途中,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会议上,毛泽东力主转兵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中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于12月17日中央纵队进驻贵州黎平。中央政治局考虑到部队将进行机动作战,并于12月18日召开会议,决定对红军各部队进行
期刊
“人生在世难难难,苦辣酸甜麻涩咸,起早贪黑为张嘴,争名夺利不停闲。”单田芳话音落处,我们仿佛又听到那一句熟悉的“要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9月11日下午3点30分,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因心脏衰竭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一代大侠的故事就此落幕。  人前光鲜亮丽,漂泊是他前半生的关键词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从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至今,已经创作了包含《林海雪原》《新英雄儿女传》等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