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他的身边,一位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头戴瓜皮帽,身着长布衫,蓄着银白色的长须,还不时用梳子梳理几下。毛泽东对他格外敬重,称他为“表老”(张澜字表方)。他就是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
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张澜在三个时代的政治舞台上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四川为官时,他呼吁慈禧退位,主张变法维新,被称为“川北圣人”;作为民盟领导人,他是共产党的好朋友,以坚定的民主信念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作为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为新中国建设殚精竭虑,因而成为毛泽东眼中“与日俱进”的“表老”。
张澜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中和乡的一个贫农家庭。他幼年时随父耕读,25岁中秀才,补廪生,在当地乡塾任教,后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专攻经史。1903年,31岁的张澜作为公派留学生赴日本东京宏文书院留学。留学期间,他因倡议慈禧太后退朝,被视为大逆不道,被清廷驻日公使押送回国。
张澜的名字第一坎被人们所熟知,是在辛亥革命前夕。1911年,清政府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将川汉铁路抵押给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用以举借外债。这一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激起了四川各阶层人民的愤怒抗议,但他们却被清廷野蛮镇压。身高不满五尺的张澜挺胸对着清兵的枪口,以生命维护民主权利,被捕入狱。被营救出狱后,张澜开始踏上政治舞台,他的政治理想也从留学日本时的君主立宪走向了革命。
自彼时起,张澜在四川前后当了8年地方官,从川北宣慰使直到四川省长。他革除旧官场种种腐败,自己带头清廉,在百姓中赢得盛誉。
1926年,军阀刘湘坐镇四川。新成立的成都大学校长一职出现空缺,刘湘请出了德高望重的张澜。张澜将蔡元培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移植到成都大学,无论教师出自何校,来自何党何派,一律唯才是用。短短四年间,张澜把只有一块牌子的成都大学办成了声名远扬的高等学府,当时的成都大学被看作西南地区“民主与科学的堡垒”,人们一度把他和蔡元培相提并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张澜对此极为不满,并在心理上与共产党人越来越近。1937年1月,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四项方针,并设置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张澜甚为震怒,为此当面质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是大好事,为啥子要反它、限它?”
1941年,张澜因任国民参政员而寄住在民主老人鲜特生的寓所重庆特园。中共五老之一的董必武称特固为“民主之家”。当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秘密成立。民盟由三党三派所组成,其成员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在大学者粱漱溟的提议下,一贯反对结党、追求民主救国的张澜被推上了民盟主席的位置。
半年之后,张澜、罗隆基等人在国民参政会上根据民盟纲领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国民党尽快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蒋介石当场恼羞成怒,拍案大骂,“把我当宣统了”,并随即派遣特务对张澜进行严密监视。张澜毫不惧怕,曾与蒋介石当面辩论长达两个小时,并在此后两年中拒绝出席参政会。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进行谈判。张澜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到机场迎接毛泽东。在重庆,毛泽东与张澜先后三次会面,交换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看法。二人所追求的民主建国理念如出一辙,在对民主的共同期盼中,民盟和中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同一个战壕。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在香港的民盟总部和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通电全国。并同时致电中共中央毛泽东。表示拥护“五一口号”。张澜得知后,立即给香港的沈钧儒等人去电报,对响应“五一号召”这一行动表示赞同,指出“这是国家当前自救的唯一途径”。
进入1949年后,国共两党在战场上进行大决战的同时,也在努力争取各民主党派的支持。蒋介石要求将一些重要人士强行带往台湾,国民党特务为此特意列出了一份名单,张澜位列其中,并被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而在周恩来的周密安排下,被特务严密监视在医院中的张澜、罗隆基成功逃脱,北上北平。
10月1目的开国大典上,张澜仍如平日一般,穿着一身旧布长衫,带着瓜皮帽就上了天安门。毛泽东主席笑着对他说:“表老。你太俭朴了,你现在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了,还是应该穿好点。”
但此后的张澜依旧不改本色,终生俭朴,一尘不染。尽管高居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之位,但他坚持居住在北京皮库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并在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5年。没有人相信,这个毫不起眼的地方,竟住着一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张澜因病逝世,终年84岁。张澜逝世后,毛泽东亲自到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为他守灵一小时。
晚年的张澜曾写道:“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这段被称为“四勉一戒”的文字,成了张澜一生的真实写照。
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张澜在三个时代的政治舞台上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四川为官时,他呼吁慈禧退位,主张变法维新,被称为“川北圣人”;作为民盟领导人,他是共产党的好朋友,以坚定的民主信念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作为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为新中国建设殚精竭虑,因而成为毛泽东眼中“与日俱进”的“表老”。
张澜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中和乡的一个贫农家庭。他幼年时随父耕读,25岁中秀才,补廪生,在当地乡塾任教,后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专攻经史。1903年,31岁的张澜作为公派留学生赴日本东京宏文书院留学。留学期间,他因倡议慈禧太后退朝,被视为大逆不道,被清廷驻日公使押送回国。
张澜的名字第一坎被人们所熟知,是在辛亥革命前夕。1911年,清政府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将川汉铁路抵押给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用以举借外债。这一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激起了四川各阶层人民的愤怒抗议,但他们却被清廷野蛮镇压。身高不满五尺的张澜挺胸对着清兵的枪口,以生命维护民主权利,被捕入狱。被营救出狱后,张澜开始踏上政治舞台,他的政治理想也从留学日本时的君主立宪走向了革命。
自彼时起,张澜在四川前后当了8年地方官,从川北宣慰使直到四川省长。他革除旧官场种种腐败,自己带头清廉,在百姓中赢得盛誉。
1926年,军阀刘湘坐镇四川。新成立的成都大学校长一职出现空缺,刘湘请出了德高望重的张澜。张澜将蔡元培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移植到成都大学,无论教师出自何校,来自何党何派,一律唯才是用。短短四年间,张澜把只有一块牌子的成都大学办成了声名远扬的高等学府,当时的成都大学被看作西南地区“民主与科学的堡垒”,人们一度把他和蔡元培相提并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张澜对此极为不满,并在心理上与共产党人越来越近。1937年1月,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四项方针,并设置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张澜甚为震怒,为此当面质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是大好事,为啥子要反它、限它?”
1941年,张澜因任国民参政员而寄住在民主老人鲜特生的寓所重庆特园。中共五老之一的董必武称特固为“民主之家”。当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秘密成立。民盟由三党三派所组成,其成员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在大学者粱漱溟的提议下,一贯反对结党、追求民主救国的张澜被推上了民盟主席的位置。
半年之后,张澜、罗隆基等人在国民参政会上根据民盟纲领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国民党尽快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蒋介石当场恼羞成怒,拍案大骂,“把我当宣统了”,并随即派遣特务对张澜进行严密监视。张澜毫不惧怕,曾与蒋介石当面辩论长达两个小时,并在此后两年中拒绝出席参政会。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进行谈判。张澜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到机场迎接毛泽东。在重庆,毛泽东与张澜先后三次会面,交换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看法。二人所追求的民主建国理念如出一辙,在对民主的共同期盼中,民盟和中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同一个战壕。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在香港的民盟总部和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通电全国。并同时致电中共中央毛泽东。表示拥护“五一口号”。张澜得知后,立即给香港的沈钧儒等人去电报,对响应“五一号召”这一行动表示赞同,指出“这是国家当前自救的唯一途径”。
进入1949年后,国共两党在战场上进行大决战的同时,也在努力争取各民主党派的支持。蒋介石要求将一些重要人士强行带往台湾,国民党特务为此特意列出了一份名单,张澜位列其中,并被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而在周恩来的周密安排下,被特务严密监视在医院中的张澜、罗隆基成功逃脱,北上北平。
10月1目的开国大典上,张澜仍如平日一般,穿着一身旧布长衫,带着瓜皮帽就上了天安门。毛泽东主席笑着对他说:“表老。你太俭朴了,你现在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了,还是应该穿好点。”
但此后的张澜依旧不改本色,终生俭朴,一尘不染。尽管高居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之位,但他坚持居住在北京皮库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并在此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5年。没有人相信,这个毫不起眼的地方,竟住着一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张澜因病逝世,终年84岁。张澜逝世后,毛泽东亲自到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为他守灵一小时。
晚年的张澜曾写道:“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这段被称为“四勉一戒”的文字,成了张澜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