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donta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冲突,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地区的发展,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导致国家认同的弱化。高校要不断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提升的路径,通过“民汉合班”授课的形式加强民汉大学生语言、文化、价值观的互相融合发展,实现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和谐统一,加强国家认同的构建。
  [关键词]少数民族; 国家认同;实现路径;民汉合班
  [中图分类号] D6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043-04
  一、国家认同问题
  “认同”的内涵是指“对差异之上的同一性的辩证思考,是对事物自身、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差异性的同一性确认”[1]。由此可知,認同指在差异基础上建立的对同一性的确认。将认同的概念与“国家认同”联系起来,指“归属于哪种国家范畴或者组织”,同时政治取向也由此产生。
  近年来,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不断被冲击的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被提到越来越高的地位。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其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精英人才的代表,其肩负着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实践者,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示范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思想稳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国家认同观念,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 国家认同危机的潜在因素
  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国家不是纯粹的民族国家,也就是说,他们是建构在主体民族的基础之上。这些国家的构成包括主体民族(一般超过人口的65%)和少数民族,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民族的文化成为国家的主流文化,因此这些国家的主流文化是在主流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主流,是一种能够表达社会主体意志(国家意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促进社会与人民积极健康向上发展的精神动力[2]。作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成为社会大众的行为准则与努力方向。
  相应地,有着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少数民族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具有一定差异。对于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来说,他们如何看待和认同由主体民族和文化建构的国家,如何将对本民族的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会形成一个潜在的认同危机。
  如果这些少数民族在某些外因的影响下,如以民族、文化为诱饵,激发其强化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有意弱化国家认同、甚至超越国家认同,就会对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带来负面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乃至稳固的时期[3]。在这个时期,如何运用主流文化的影响,形成具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精神风貌、情感信仰、独特文化品位和气质的大学生主流文化,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素部分和推动力量,并以此来影响和教育民汉大学生,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对大学生主流文化的引导、民族认同的正确导向、培养对国家情感的认同,使民汉学生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并产生捍卫国家利益的行为倾向的主体意识[4]。如果把大学生的主流文化作为民汉学生文化认同的基石,民汉学生拥有相同的主流文化,具有相同的目标和认识、强烈的归属感,并将对国家的认同置于高于民族认同的地位,通过共同的大学生主流文化来增强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而民族认同的内在即为文化认同[5],从而促进民族间的互动和理解,强化民汉学生的国家认同。
  三、 “民汉合班”授课影响国家认同的路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且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5]。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原本比较保守和封闭的少数民族发生很大变化,民族间矛盾进入易产生和易激化的时期,它影响着少数民族从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
  为了加快新疆经济建设步伐,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质量,促进民汉学生的交流、交往、交融,新疆各高校将“民汉合班”授课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作为改革措施的重点。这种模式按照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广泛推进的“民汉一体化教学”要求[6],是指各高校按照不同专业将民汉学生编在一个班集体中,在一个课堂上课,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及毕业标准,力图达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同步发展、共同进步,在文化、理念、认识、情感等方面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共处。
  研究显示,虽然国家认同涉及诸多因素,但语言、文化和价值观是其中最为基本、最为可塑的决定因素[7]。而“民汉合班”授课正是通过改变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路径,来增强民汉学生的国家认同,并使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逐渐上升到国家认同的高度,并在国家认同上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共生、融合发展。
  新教高〔2014〕1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自治区本科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倡导新疆高校推行“民汉合班”授课,最终实现民汉教学一体化目标。为了切实了解新疆高等院校推行“民汉合班”授课的效果及“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情况,本项目组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对新疆9所高等院校进行以“国家认同”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及研究方法
  新疆高等院校从2014年开始实施“民汉合班”,本研究问卷调查以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民汉合班”授课的看法及国家认同三个主要方面,问卷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9。2016年4—6月,课题组共发放调查问卷2006份,回收1926份,有效率为96.01%。研究中,采用理论指导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并应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1. “民汉合班”授课对新疆民汉学生的影响
  对于实施“民汉合班”授课,感到影响非常大的占22.37%,有影响的占40.58%,共计62.95%。
  “民汉合班”授课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家一体化和民族多元化相互冲突与和谐并存,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多元文化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源泉。创造多元文化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思想碰撞,会产生更多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启发和灵感。如何在我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实现国家一体化、维护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坚持不同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特色,增强不同民族的凝聚力,成为新疆地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民汉合班”授课正是顺应了这个大背景,通过这一路径,对民漢大学生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1)“民汉合班”授课对语言的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民汉合班”授课对语言交流有优势的共占64.99%,其中民族学生占68.62%,汉族学生占62.76%。
  新疆共有47个民族,其中包括13个世居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
  在语言方面,北疆地区以民汉杂居方式为主,是汉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其占北疆地区总人口的58.56%。因此,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听、说、读、写能力较强,汉语授课基本没有障碍。南疆地区以少数民族居多,其中主要是维吾尔族人口,占到南疆地区总人口的81.53%[8]。由于民族学生构成较为复杂,包括民考汉、双语班、民考民等几种形式,造成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民考民学生,虽然经过预科阶段学习,但汉语水平仍然偏低,甚至少数学生基本不具备汉语听、说能力,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民汉合班”授课,为民族学生汉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为汉族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学生天性热情奔放、性格活泼开朗,在课堂上较为活跃,积极参与各种课堂交流互动,勇于表达自己,但是由于文化和家庭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回答问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还有待提高。而汉族学生个性较为被动保守、沉默内敛,与教师互动时主动性较差,但是学习能力强,积极性高,思路清晰,成绩普遍较好。
  “民汉合班”授课为民汉学生创造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显著增多,这可以明显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与汉族学生反复的思想碰撞,汉族学生的勤奋刻苦和学习积极性也会对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一定的压力和动力,为班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环境下,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有所提高;而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带动下,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汉族学生也能融入表现自己的氛围中。在与少数民族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汉族学生的少数民族语言听说能力得到提高。
  (2)“民汉合班”授课对文化的影响
  调查显示,民汉学生认为“民汉合班”授课对文化学习有优势的共占67.75%,其中民族学生占57.65%,汉族学生占73.93%。
  “民汉合班”授课后,班级里虽以汉族、维吾尔族两个民族为主,但是也存在其他不同的民族。这种状态,一方面,可以使民汉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的不同文化,拓展知识面和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弱化民汉学生的国家认同。如何帮助新疆民汉大学生提升对主流文化的认同,需要学校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新疆“民汉合班”授课的教学改革趋势下,一种新的大学生班级文化应运而生[9]。这种新的文化综合体是在“民汉合班”情境下,在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产生碰撞,在新疆政府、高等院校、教师、大学辅导员及班主任的正确带领和引导之下,在朝着中央新疆座谈会提出的目标奋进的过程中,在民汉学生生活、学习、交流、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这种文化综合体的形成,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础上,不但符合当代民汉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民族特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成长成才,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道德准则,减少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并被绝大多数民汉学生接受。
  (3)“民汉合班”授课对价值观的影响
  调查显示,民汉学生认为“民汉合班”授课对价值观形成有影响的共占81.40%,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6.33%,汉族学生占90.63%。民汉大学生围绕“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形成价值共识,体现了民汉学生对中国和新疆整体利益的维护和期待,彰显了民汉学生主流价值观。
  民汉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正是各种知识储备、知识面和视野不断拓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也容易受外界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确立的关键阶段,如何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不同民族和多元文化,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民汉合班”授课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民汉学生成长、发展、成才的全过程,并转化为民汉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转化成各民族大学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后上升为最高层次的国家认同。
  如果说文化是国家认同的基础,那么价值观则是国家认同的脊柱,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就在于价值观的不同[7]。民汉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是国家认同的关键。
  2.大学生对“民汉合班”授课的态度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民汉合班”授课持赞同态度的占75.35%,其中汉族学生占76.27%,少数民族学生占73.85%,持反对态度的学生仅占9.54%。民汉学生都认为“民汉合班”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对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民汉交流、交往、交融,语言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民汉同学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能促进民族团结和新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持一般或不赞同态度的学生,主要是认为民汉之间存在风俗习惯、文化、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会给生活、学习带来一些困扰。另外,在学习方面,由于民汉学生学习基础和成绩差异较大,汉族学生感觉“吃不饱”,学习兴趣下降;而部分民族学生因为汉语水平有限,对学习内容理解存在障碍,感觉“消化难”,“民汉合班”授课对民汉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
  3. “民汉合班”授课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
  研究显示,随着“民汉合班”授课时间的延长,民汉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得分逐渐增高,2014级得分5.51±2.08,高于2015级新生得分5.12±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民汉大学生的国家认同随着“民汉合班”授课时间的延长而提升。
  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汉合班”授课过程中,由于汉语水平迅速提高,视野不断扩大,通过学校的积极引导,对中国和新疆历史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同时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和认识,对中国在全球的重要地位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
  新疆高等院校在“民汉合班”授课整体运行和推进方面,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民汉合班”授课对提高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沟通交流能力、知识面拓展等都起到重要作用。今后,在不断推进“民汉合班”授课过程中,应继续加强校园大学生主流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国情区情教育,使民汉大学生不断了解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新疆、了解自己,并由衷地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自豪,将自己的发展、前途、命运与祖国相联系,提升国家认同感。
  四、通过“民汉合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建议
  “民汉合班”授课对民汉学生起到重要影响,对其语言、文化、价值观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对提升民汉学生的国家认同打下坚实的基础。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民汉合班”授课是持赞同态度的,并且随着“民汉合班”授课时间的延长、年级的增长,民汉学生的国家认同不断提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改进。
  (一)语言方面
  为民汉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创造更多讨论、演讲的机会,让民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课堂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10]。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民族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敢说、会说、愿意说,树立语言表达的自信心,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幸福感,语言的成功突破可以成为少数民族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另外,要重视大学生第二课堂,让大学生课外活动成为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主战场[10]。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又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增强。
  合班授课不仅让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得到提高,汉族学生的少数民族语言也有所提升,更加顺畅的语言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关系的融洽,相互之间交流的范围亦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语言成为新疆民汉大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桥梁。
  (二)文化方面
  要重视“民汉合班”授课后形成的新的大学生班级文化综合体并正确加以引导和利用,使其成为各民族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大后盾。学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新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精髓,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新的文化体系和理论框架,使其逐渐成为新疆民汉大学生的主流文化。然后,将其充分应用到新疆民汉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宣传和大学生日常政治教育中,帮助民汉学生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11],培养民汉学生的国家认同思想。
  (三)价值观方面
  学校要将“民汉合班”授课作为民汉学生价值观统一并升華为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它引领着民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和传播。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提升学生价值观的认同。1.开展国情教育,使民汉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了解新疆,在内心对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瞩目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对国家和新疆的发展充满信心,更加明确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2.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各民族大学生将其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增强其对中国和新疆的热爱,培养更强的国家归属感。3.借助思想政治课程,把马列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等融入国家认同教育中,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4.通过加强爱国实践教育活动,使民汉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深入基层、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增强他们识别社会问题、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增强民汉大学生的凝聚力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对不同民族价值观的认识,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
  (四)认识方面
  针对部分学生对“民汉合班”授课持有不同的态度,首先应从源头抓起。民汉学生应从小学或小学之前就开始合班教学,这样可以避免进入大学出现语言沟通障碍,影响学习质量和效果。其次,在“民汉合班”授课之前,通过选修课、社会实践的形式,普及民汉等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饮食、生活方式等,促进民汉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避免发生摩擦。再次,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民汉合班”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收集民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应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互补和提升作用。
  “民汉合班”授课政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提高新疆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推动民汉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措施。在“民汉合班”授课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新疆大学生主流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应对多民族、多元文化,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
  [ 参 考 文 献 ]
  [1] 袁晓威,冯泽华.政治亚文化对国家认同影响的路径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2018(5):5-8.
  [2] 于瑮,李医平.主流文化建设初探[J].学术论坛,2002(2):126-127.
  [3] 黄妙燕.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06(12):28-30.
  [4] 李坤凤.大学生“国家认同”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9):60-64.
  [5] 缑红霞,周晓涛.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的路径构建研究:以甘南州为例[J].中国发展,2017(6):60-64.
  [6] 路俊哲,戴雨凡,张冬波.民汉混合编班教学对理工科学生学习的影响与对策:以新疆师范大学物理学和电子信息专业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7(5):117-122.
  [7] 陈高华.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的自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17(3):20-25.
  [8] 张静,雍会.近40年新疆人口结构变化与自然资源承载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8(2):166-171.
  [9] 王玮.论新疆高校“民汉合班”班级文化建设:基于文化符号学理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4):89-90.
  [10] 阿雪花.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J].魅力中国,2019(4):156.
  [11] 许亚锋.西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6(5):98-105.
  [责任编辑:陈 明]
其他文献
[关键词]支援学警;战时思想政治工作;2018青岛峰会安保;山东警察学院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政府的主场外交越来越频繁,中国以本国境内为外交舞台、利用主场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外交活动。仅2019年上半年,就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四场国际大型活动。中国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
期刊
[关键词]对分课堂;学前心理学;本科教学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于2018年6月21日在成都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并讲话。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陈宝生部长说:“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这充分说明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生力军,然而大学生却是熬夜行为的高发人群。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并辅之以访谈、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湛江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熬夜现状及原因,从学生、学校和家庭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力求减少大学生熬夜现象的发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熬夜现象;高校管理;湛江高校;大学生健康;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
期刊
[摘 要]混合式教学以其灵活运用不同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结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成为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之一。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评价,更有利于掌握、优化教学方法。项目组使用层次分析法,从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出发,把教学过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进行评价。线上教学评价针对的是网络教学资源,线下教学评价针对的是课堂教学活动。针对数字设计类课程,构建出较完整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该教学评价体系为课堂上
期刊
[摘 要]案例教学是一种强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通过书面和口头交流以及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其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对MPA学员对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方法的态度认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参与问卷调查的学员认为,在使用案例教学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参与、活跃,但认为传统教学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堂
期刊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如何通过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课题组首先识别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动机的基本类型和测量指标,并对学习动机进行了假定;进一步识别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测量指标,对学习动机对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提升的机理进行假定;最后对使用工程经济学在线课程平台的学生展开调研,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了模拟仿真,提出了学习能力提升的相关措施。根据研究结
期刊
[摘 要]社会体验式教学模式融理论、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智模式和实践能力。文章對政治学专业社会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价值及其实施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能力提升;社会体验式教学; 政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2-0027-03  当前,国家高度
期刊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应用型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以本科教学第一课堂、优势学科、学科型社团、大创项目、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五位一体”为载体的“项目-导师”双引领培养模式,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为例,详细介绍该培养模式的理念及实践过程,旨在强化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探索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期刊
[摘 要]古代教育以“道”的传承为先,“业”的传授为次,而现代教育似乎反其道而行之,重“业”而轻“道”。现代学生心理疾病及校园问题多发,可能均与现代教育忽视“道”的传授有关。《易经》是研究天体运行规律进而引申出万事万物运动变化之理的古代哲学著作,向称百科之母、万事之则、群经之首、学问之宗。《周易·大传》中举出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作为人在逆境中当坚持和奉行的德行,可作为教师在日常
期刊
[关键词]内涵发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控  进入2l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过去的传统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在经历跨越式大发展之后进入全面提高质量阶段,强化本科教育内涵发展特别是专业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专业是高校最基本的办学单位,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2] 。专业仍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基本建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