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人体生命价值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反思 主体 潜能
一、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发生变化,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获得知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还课堂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注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预习,积极思考,才能有所发现。这堂课,学生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都是与教材有关又颇有浓度的问题,甚至提到了为什么黄赤交角会变化的问题。因为是小组合作,就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而课堂上学生在当主角,教师在这儿就真的成了配角,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设计师(设计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织管理师(调控教学进度、把握教学难度、引导学生思维、协助学生研究、促进能力提高)。
二、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人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因此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提法和做法,在教改中得到认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真正盍起来,气氛活跃了,学习不再是苦事,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不是满堂灌,背“标准答案”,而是自由民主的,是讨论式研究式的,是培養能力“授人于渔”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的,新课程要求教育是关心每一个孩子,但不是要每一个学生门门拿高分,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这种教育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是十分个性化的——老师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化,是“各个人的自由发展”。在吴老师的这堂课上,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甚至教师都觉得惊讶。例如,在提至南北极极昼夜时间的长短时,一个学生的答案是各有半年还要去年两天(春分和秋分),这个答案着实让在场的老师为之震动,因为这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都是讲有半年,却从未想过该把春秋分去掉。
三、联系生活实际
教育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科的应用价值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学科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如果是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他们就会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选取“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不合肥市要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如关注地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要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如关注地理与生产之间的联系)。下是为了贯彻这个理念,在引入新课时,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你观察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寒假与暑假,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不同?同学们由于亲身经历过,所以对这两个问题很快找到了答案。他们回答: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时长时短(甚至可以分析得出这是因为地球的运动造成的)。在寒假时,早上6:30起床天还未大亮,而晚上5:00左右就天黑了,而在暑假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正好相反。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心理轻松、思维活跃、学习积极、兴趣浓厚。相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压抑的感觉,使学生思维迟钝、情绪低落、厌恶学习,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后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最好忘记自己是教师。”如果教师总是以教师资格自居,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视学生为被管理的绝对对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无形中就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制造了一种障碍,从而不利教育教学的有利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并树立起坚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就要求我们必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民主的方法,克服“惟师”、“一言堂”的家长式作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四敢”精神: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而有偏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同时,还要新生学生的差异性,宽窄、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帮助学生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五、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将被边缘化
必须做好预习工作,而且这种预习并不是通常的阅读教材,熟悉教材,而是要深层地理解教材,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知识较薄弱的学生或者学习主动性较差、合作学习能力又不足的学生将被淘汰。其实在听课的过程中就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班几十个人,能站起来回答问题的甚至能把手举起有回答问题愿望的学生就那么十几个,其他大部分学生就只当收音机了。这种情况其实应该是可预见的,因为几十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就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而且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将逐渐被边缘化,这也就违背了教学中的公平性原则。
六、探究式学习与课堂的矛盾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把课堂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同时教材也设计了很多活动题,学生很乐意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但由于活动过多,加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并不可能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晰,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适当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适时梳理当天所学的知识,这样一来一节课很难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关键词:教学反思 主体 潜能
一、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发生变化,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获得知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还课堂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注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预习,积极思考,才能有所发现。这堂课,学生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都是与教材有关又颇有浓度的问题,甚至提到了为什么黄赤交角会变化的问题。因为是小组合作,就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而课堂上学生在当主角,教师在这儿就真的成了配角,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设计师(设计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组织管理师(调控教学进度、把握教学难度、引导学生思维、协助学生研究、促进能力提高)。
二、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人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因此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提法和做法,在教改中得到认可,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真正盍起来,气氛活跃了,学习不再是苦事,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不是满堂灌,背“标准答案”,而是自由民主的,是讨论式研究式的,是培養能力“授人于渔”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的,新课程要求教育是关心每一个孩子,但不是要每一个学生门门拿高分,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这种教育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是十分个性化的——老师的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化,是“各个人的自由发展”。在吴老师的这堂课上,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甚至教师都觉得惊讶。例如,在提至南北极极昼夜时间的长短时,一个学生的答案是各有半年还要去年两天(春分和秋分),这个答案着实让在场的老师为之震动,因为这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都是讲有半年,却从未想过该把春秋分去掉。
三、联系生活实际
教育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科的应用价值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各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对学科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如果是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他们就会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选取“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不合肥市要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如关注地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要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如关注地理与生产之间的联系)。下是为了贯彻这个理念,在引入新课时,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你观察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吗?寒假与暑假,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不同?同学们由于亲身经历过,所以对这两个问题很快找到了答案。他们回答:自己在太阳下的影子时长时短(甚至可以分析得出这是因为地球的运动造成的)。在寒假时,早上6:30起床天还未大亮,而晚上5:00左右就天黑了,而在暑假期间,昼夜长短的情况正好相反。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心理轻松、思维活跃、学习积极、兴趣浓厚。相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压抑的感觉,使学生思维迟钝、情绪低落、厌恶学习,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后果。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最好忘记自己是教师。”如果教师总是以教师资格自居,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视学生为被管理的绝对对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无形中就为师生关系的融洽制造了一种障碍,从而不利教育教学的有利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并树立起坚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就要求我们必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民主的方法,克服“惟师”、“一言堂”的家长式作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四敢”精神: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而有偏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念,同时,还要新生学生的差异性,宽窄、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帮助学生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五、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将被边缘化
必须做好预习工作,而且这种预习并不是通常的阅读教材,熟悉教材,而是要深层地理解教材,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知识较薄弱的学生或者学习主动性较差、合作学习能力又不足的学生将被淘汰。其实在听课的过程中就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个班几十个人,能站起来回答问题的甚至能把手举起有回答问题愿望的学生就那么十几个,其他大部分学生就只当收音机了。这种情况其实应该是可预见的,因为几十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就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而且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将逐渐被边缘化,这也就违背了教学中的公平性原则。
六、探究式学习与课堂的矛盾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把课堂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同时教材也设计了很多活动题,学生很乐意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但由于活动过多,加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并不可能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晰,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适当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适时梳理当天所学的知识,这样一来一节课很难完成课标要求的教学任务,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