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干预效果。

方法

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以北京市顺义区人口规模和医疗卫生条件相当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现场,招募400例新近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以社区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206例)和对照组(194例)。对干预组进行3次20~30 min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前后分别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健康素养和健康信念等信息,并进行血压测量。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两组对象干预前后的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中完成研究的患者分别为134和129例。调整年龄、性别、家庭月收入、医疗保险、常见慢性病、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后,干预使健康信念的感知服药障碍维度得分提高了1.65分(P=0.016),感知高血压严重性维度得分下降了0.73分(P=0.018)。干预使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下降了7.37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下降了4.07 mmHg,β(95%CI)值分别为-7.37(-11.88,-2.86)、-4.07(-7.30,-0.84)。健康信念的感知高血压易感性和自我效能维度对患者血压变化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其他文献
自1999年人类第1次吞下胶囊内镜开始,胶囊内镜已走过了临床应用的20个年头。20年来,从问世到成为小肠疾病一线检查方式,从技术进步到适应证拓展,从小肠到全消化道,从诊断到治疗初探,从技术应用到并发症预防,胶囊内镜为小肠疾病乃至全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谨以此文回顾过去20年胶囊内镜的发展,并展望其将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带来的巨大影响。
喹诺酮类药物从最初的无氟喹诺酮(NFQs)到C-6位引入氟原子的氟喹诺酮(FQs),其药理学特性显著改善,疗效得到很大提升,被认为是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今FQs耐药性快速增加和近年陆续报告的严重毒副反应,导致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药物化学研究发现,6-氟基并非抗革兰阳性菌活性所必需,通过结构修饰,新的NFQs如奈诺沙星和加雷沙星等开发和成功应用于临床,展现的优点包括抗菌谱拓展(抗耐甲氧西林
目的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中体检者的数据,探索间接法建立甲状腺激素参考区间的新方法。方法取2014年5月—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LIS中体检中心数据,K-S检验分析正态性,BOX-COX将数据转成正态分布后用Turkey方法剔离群值。偏度系数-中位数-变异系数(LMS)法拟合连续百分位数曲线,决策树判定年龄划分截点,Z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非参数法计算P2.5、P97.5。结果纳入研究的
报道1例由线粒体DNA(mtDNA)基因G13513A突变导致的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并结合文献报道的8例MELAS-Leigh叠加综合征资料,对该病的临床、影像及基因特点进行总结。患者多在14岁前发病,相继表现出Leigh病和MELA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或者两种疾病特征交替出现;影像学可见累及基底节、脑干、小脑以及大脑皮层病灶;肌肉病理可见破碎红纤维和琥珀酸脱氢酶深染,致病基因多样化。
结直肠癌有较明确的癌前病变,进展成为癌需要约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较充分时间进行早期诊断。应加强对其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预警、预防和精准筛查、诊治全链条研究,包括继续探索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监控高危人群,寻找更加简便、成本效益优越、接受度高、敏感性、特异性最佳的筛查方法,应用于人群筛查,以期提高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如何提高消化道早癌的内镜检出率?建立并严格执行一套精准、规范的消化道早癌筛查的质量控制流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消化道早癌筛查的质量控制已逐渐走入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新时代。
胃癌在全球的发病率及致死率仍位居前列,针对胃癌的靶向治疗是研究热点,但让患者获益的治疗仍占少数。目前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靶向治疗的药物仅有曲妥珠单抗、雷莫芦单抗、阿帕替尼、帕博丽珠单抗及Nivolumab,且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面临诸多问题。靶向药物的耐药、患者个体化的药物选择、靶向药物的合理使用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本文就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成果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目的通过分析9~17岁女性骨性Ⅰ类错锥形束CT颈椎影像特征与年龄的相关性,探讨并建立一种计算年龄的定量评价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青岛市口腔医院放射科行正畸治疗前锥形束CT检查的9~17岁女性骨性Ⅰ类错患者(轻度牙列不齐)108例,对锥形束CT上第三颈椎(C3)和第四颈椎(C4)椎体进行二维线性指标[椎体前缘高度(AH)、椎体中段高度(H)、椎体后缘高度(PH)、椎体宽度(A
目的通过口内扫描技术初步探索并建立一种评价软组织改变的方法,评估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对骨性Ⅲ类错骨嵴顶冠方牙龈厚度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和口腔颌面外科转诊至牙周科、全身和牙周健康、需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22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8例,年龄(24.0±4.5)岁(19~35岁);观测前牙共112颗,其中上颌前牙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长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2年1月至2010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并完成牙周-正畸治疗的AgP患者25例,收集初诊(T0)、正畸治疗完成后(T1)、正畸结束3年以上末次复查(T2)时的全口根尖X线片,通过根尖X线片评价患者根形态异常情况、正畸前后剩余牙槽骨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