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4月的一天,窗外的大榕树开满紫色绒花的时候,我同时收到两封邀请函:一封是美国犹他州大学“历史影视教研室”发的英文信函;另一封是上海复旦大学理科图书馆发的。通过查英汉字典对照,原来是同一个内容,即,邀请我于2018年4月21日去上海复旦大学参加题名《归来》的主题活动。到了上海才明白,犹他州大学也是应邀前来参加活动的,是他们建议复旦大学邀请我参加的,因为这个活动的主题与延安版画有关。
说来话长。早在1996年,斯诺夫人海伦·斯诺带领摄制组来到延安,拍摄《海伦·斯诺在延安》的专题纪录片(夫人于1937年5月访问过延安)。他们在凤凰山周总理旧居院子里拍摄时,发现了我的版画。海伦·斯诺说我的版画很像延安时期鲁艺的版画,就让制片人道奇先生和杨百翰大学历史系教授海尔先生到我家,挑选了二十几幅版画。之后,他们每隔几年就到延安来收藏一批版画作品,并于2001年9月在犹他州美术馆举办了画展,我荣幸地应邀出席了开幕式。
犹他州大学和杨百翰大学政治历史系是研究“延安革命历史”最有名的两个机构,因为他们保存着大量斯诺先生拍摄的关于延安的电影胶带、胶片及文字资料。这个主题活动,也是这两个机构搜集延安革命影像资料的大好机会,所以,他们建议举办方,邀请延安的版画家也来参加。
复旦大学的邀请函是由理科图书馆馆长陈世思教授签发的,直接说明了活动的主题,是美国海伦中校捐赠延安鲁艺版画仪式及版画展览开幕仪式。后来我才知道,海伦中校已经去世多年,捐赠行为由他的子女代替完成。
2018年4月21日,我和夫人慕乃成早早来到复旦大学理科图书馆。院子里的草坪上,竖立着很大的一块背景板,写着大大的“归来”两个字,下面写着“艺术穿越时空,美国空军中校海伦捐赠延安鲁艺版画及主题展览开幕式”。再下面写着主办方、时间、地点。会场设有主席台,台下摆着一大片座椅。
工作人员把我们带到图书馆庭院里,十分雅气的小院子,石榴树下摆放着小圆茶桌,桌上摆满各种水果和饮料。不一会儿,美国客人到了。我首先看到的是老熟人道奇先生,在他的介绍下,我和海伦中校的儿子、女儿及其家属相见。我的夫人连忙掏出我的版画小画册,送给美国客人。当他们发现画册里有我和古元老师的合影时,一下把我围住,争着和我拥抱,让我在画册上签名。一直到工作人员催着开会,我才收起笔。
我被安排在开幕式主席台上,坐在陈思和教授的旁边。这样档次的礼遇,我曾遇到过多次。我心里清楚,这是因为我的头顶上有延安的光环。开幕式简短,隆重。复旦校方,海伦的儿子和图书馆的领导先后发言。复旦大学向捐赠鲁艺版画的乔治·海伦中校的子女颁发了纪念证书,并合影留念。
开幕式后是参观主题展览。这个展览筹备了好几年时间。期间,复旦校方组织了历史、文学、新闻、摄影、美术以及版画研究等多方面的专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赴美国海伦家乡访问调查,探寻海伦收藏的延安鲁艺版画的来源,归还版画的原因。他们还深入当年美国飞机被击落的地点,采访当地群众,寻访救援人员,了解情况。还拜访了当年八路军冀东军分区的首长,冀东游击队的一些指战员。收集拍摄了大量图片资料和当时的报纸杂志,并且绘制了地图。经过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主题展览被制作出来了。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介绍版画的来源:1944年,美国派出重型轰炸机,从四川广汉基地起飞,轰炸日本本土和日本在我国东北的军事工业基地。1944年9月8日,美军第20轰炸机总队679中队的一架B29重型轰炸机“我的阿萨姆龙”号,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被日军流弹击中,坠毁在河北昌黎县海滨。7名机组人员跳伞降落,被我抗日游击队救起。在我八路军冀东分区首长安排下,历时四个月,行程1500英里,终于于1945年1月12日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当时的空军中尉海伦和他的6名战友受到特别招待,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首长接见了他们,并赠送了鲁艺的15幅版画作为礼品,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美国人民真诚的友谊。
乔治·海伦回到美国后晋升为中校,直到退役,几十年来一直珍藏着这15幅版画。他把画悬挂在客厅,给亲朋好友讲述他与延安的情谊,教育子女要牢记和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些画在海伦家珍藏了整整50年。1996年3月海伦逝世,他的儿子和两个女儿协商,决定把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回赠给中国,以此来表达他们与中国人民深厚的感情。
之后是作品展示:15幅版画被装在精致的镜框内,一点也没有陈旧的感觉,仿佛又把人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延安年代,让人思绪思绪万千,热泪盈眶。
15幅版画分别是:
一、《逃亡地主返回家乡》古元,1942年。
二、《八路军生产运动》古元,1943年。
三、《延安风景》古元,1943年。
四、《结婚登记》古元,1943年。
五、《人民的刘志丹》古元,1944年。
六、《延安鲁艺校景》力群,1941年。
七、《卫生合作社》彦涵,1944年。
八、《移民到陕北》彦涵,1944年。
九、《奋勇杀敌》彦涵,1943年。
十、《村选》彦涵,1944年。
十一、《不让敌人抢走粮食》彦涵,1944年。
十二、《妇纺小组》计桂森,1943年。
十三、《家庭生产会议》计桂森,1943年。
十四、《牛犋变工队》胡一川,1943年。
十五、《炼铁厂》马达,1944年。
主题活动的结尾是版画研究专家唐小兵的专题讲座,他讲述了鲁艺版画和解放区木刻在国外的影响。他讲到,中国抗战胜利前夕,美国《生活》周刊首次刊登了16幅来自中国的木刻版画。与此同时,美国著名作家编选的《黑白分明的中国当代木刻选集》也在纽约出版,一时引起轰动。
使海伦中校欣慰的是,他所收藏的15幅版画中,有6幅作品也曾刊登在《生活》周刊上。周刊用简短的文字写到,艰苦而漫长的抗日战争,耗费着中国大量资源,迫使艺术家们用既简单又易得的材料创作木刻作品,向人民提供精神食粮,鼓舞教育人民。特别是延安鲁艺木刻,成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抗日宣传形式,记录了一个民族英勇的历史。
延安鲁艺的15幅版画,跨越时空,回到中国。我作为一个延安的版画作者,面对这些版画倍感亲切。唐小兵先生讲到,1996年,我国著名版画家徐冰先生在美国写的《懂得古元》一文中说:“古元魅力的秘密,原来不仅在于他独有的智能和感悟,而是他所代表的一代艺术家在中国几千年旧艺术之上的革命意义。”1996年,古元回延安,在我们布置的木刻展览会上对我说:“看来,延安還是搞版画好,像鲁艺那样,拿出人民群众喜欢的作品来,不要搞那些所谓新潮的怪东西。要把鲁艺传统继续下去。”
继承延安鲁艺精神,是我们这一代美术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任务,一定要继续下去。
栏目责编:魏建国
说来话长。早在1996年,斯诺夫人海伦·斯诺带领摄制组来到延安,拍摄《海伦·斯诺在延安》的专题纪录片(夫人于1937年5月访问过延安)。他们在凤凰山周总理旧居院子里拍摄时,发现了我的版画。海伦·斯诺说我的版画很像延安时期鲁艺的版画,就让制片人道奇先生和杨百翰大学历史系教授海尔先生到我家,挑选了二十几幅版画。之后,他们每隔几年就到延安来收藏一批版画作品,并于2001年9月在犹他州美术馆举办了画展,我荣幸地应邀出席了开幕式。
犹他州大学和杨百翰大学政治历史系是研究“延安革命历史”最有名的两个机构,因为他们保存着大量斯诺先生拍摄的关于延安的电影胶带、胶片及文字资料。这个主题活动,也是这两个机构搜集延安革命影像资料的大好机会,所以,他们建议举办方,邀请延安的版画家也来参加。
复旦大学的邀请函是由理科图书馆馆长陈世思教授签发的,直接说明了活动的主题,是美国海伦中校捐赠延安鲁艺版画仪式及版画展览开幕仪式。后来我才知道,海伦中校已经去世多年,捐赠行为由他的子女代替完成。
2018年4月21日,我和夫人慕乃成早早来到复旦大学理科图书馆。院子里的草坪上,竖立着很大的一块背景板,写着大大的“归来”两个字,下面写着“艺术穿越时空,美国空军中校海伦捐赠延安鲁艺版画及主题展览开幕式”。再下面写着主办方、时间、地点。会场设有主席台,台下摆着一大片座椅。
工作人员把我们带到图书馆庭院里,十分雅气的小院子,石榴树下摆放着小圆茶桌,桌上摆满各种水果和饮料。不一会儿,美国客人到了。我首先看到的是老熟人道奇先生,在他的介绍下,我和海伦中校的儿子、女儿及其家属相见。我的夫人连忙掏出我的版画小画册,送给美国客人。当他们发现画册里有我和古元老师的合影时,一下把我围住,争着和我拥抱,让我在画册上签名。一直到工作人员催着开会,我才收起笔。
我被安排在开幕式主席台上,坐在陈思和教授的旁边。这样档次的礼遇,我曾遇到过多次。我心里清楚,这是因为我的头顶上有延安的光环。开幕式简短,隆重。复旦校方,海伦的儿子和图书馆的领导先后发言。复旦大学向捐赠鲁艺版画的乔治·海伦中校的子女颁发了纪念证书,并合影留念。
开幕式后是参观主题展览。这个展览筹备了好几年时间。期间,复旦校方组织了历史、文学、新闻、摄影、美术以及版画研究等多方面的专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赴美国海伦家乡访问调查,探寻海伦收藏的延安鲁艺版画的来源,归还版画的原因。他们还深入当年美国飞机被击落的地点,采访当地群众,寻访救援人员,了解情况。还拜访了当年八路军冀东军分区的首长,冀东游击队的一些指战员。收集拍摄了大量图片资料和当时的报纸杂志,并且绘制了地图。经过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主题展览被制作出来了。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介绍版画的来源:1944年,美国派出重型轰炸机,从四川广汉基地起飞,轰炸日本本土和日本在我国东北的军事工业基地。1944年9月8日,美军第20轰炸机总队679中队的一架B29重型轰炸机“我的阿萨姆龙”号,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被日军流弹击中,坠毁在河北昌黎县海滨。7名机组人员跳伞降落,被我抗日游击队救起。在我八路军冀东分区首长安排下,历时四个月,行程1500英里,终于于1945年1月12日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当时的空军中尉海伦和他的6名战友受到特别招待,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首长接见了他们,并赠送了鲁艺的15幅版画作为礼品,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美国人民真诚的友谊。
乔治·海伦回到美国后晋升为中校,直到退役,几十年来一直珍藏着这15幅版画。他把画悬挂在客厅,给亲朋好友讲述他与延安的情谊,教育子女要牢记和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些画在海伦家珍藏了整整50年。1996年3月海伦逝世,他的儿子和两个女儿协商,决定把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回赠给中国,以此来表达他们与中国人民深厚的感情。
之后是作品展示:15幅版画被装在精致的镜框内,一点也没有陈旧的感觉,仿佛又把人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延安年代,让人思绪思绪万千,热泪盈眶。
15幅版画分别是:
一、《逃亡地主返回家乡》古元,1942年。
二、《八路军生产运动》古元,1943年。
三、《延安风景》古元,1943年。
四、《结婚登记》古元,1943年。
五、《人民的刘志丹》古元,1944年。
六、《延安鲁艺校景》力群,1941年。
七、《卫生合作社》彦涵,1944年。
八、《移民到陕北》彦涵,1944年。
九、《奋勇杀敌》彦涵,1943年。
十、《村选》彦涵,1944年。
十一、《不让敌人抢走粮食》彦涵,1944年。
十二、《妇纺小组》计桂森,1943年。
十三、《家庭生产会议》计桂森,1943年。
十四、《牛犋变工队》胡一川,1943年。
十五、《炼铁厂》马达,1944年。
主题活动的结尾是版画研究专家唐小兵的专题讲座,他讲述了鲁艺版画和解放区木刻在国外的影响。他讲到,中国抗战胜利前夕,美国《生活》周刊首次刊登了16幅来自中国的木刻版画。与此同时,美国著名作家编选的《黑白分明的中国当代木刻选集》也在纽约出版,一时引起轰动。
使海伦中校欣慰的是,他所收藏的15幅版画中,有6幅作品也曾刊登在《生活》周刊上。周刊用简短的文字写到,艰苦而漫长的抗日战争,耗费着中国大量资源,迫使艺术家们用既简单又易得的材料创作木刻作品,向人民提供精神食粮,鼓舞教育人民。特别是延安鲁艺木刻,成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抗日宣传形式,记录了一个民族英勇的历史。
延安鲁艺的15幅版画,跨越时空,回到中国。我作为一个延安的版画作者,面对这些版画倍感亲切。唐小兵先生讲到,1996年,我国著名版画家徐冰先生在美国写的《懂得古元》一文中说:“古元魅力的秘密,原来不仅在于他独有的智能和感悟,而是他所代表的一代艺术家在中国几千年旧艺术之上的革命意义。”1996年,古元回延安,在我们布置的木刻展览会上对我说:“看来,延安還是搞版画好,像鲁艺那样,拿出人民群众喜欢的作品来,不要搞那些所谓新潮的怪东西。要把鲁艺传统继续下去。”
继承延安鲁艺精神,是我们这一代美术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任务,一定要继续下去。
栏目责编: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