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獐子岛(002069)因盛产海参而闻名,这家2006年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一直被认为具有资源垄断属性,有宽阔的护城河,被众多长期投资者所追捧,其股价在2010年底达到顶峰。此后,在业绩下滑、自然灾害等利空消息的打击下,股价一蹶不振长达近三年。但自从7月底以来,公司股价悄然上涨接近五成,隐约走出了底部形态。是什么原因使然?我们认为,除却海域土改的推波助澜外,业绩复苏才是背后的根本原因,而这也使得行情有向纵深发展基础,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业绩推动而非水域改革驱动股价回暖
10月15日,山东省威海市日前出台了《威海市海域使用权转让出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海域使用权人在批准的海域用途和使用年限内,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其海域使用权。受此消息剌激,拥有丰富临海海域使用权的大湖股份、东方海洋、獐子岛、好当家、壹桥苗业等全线大涨。但此后,大湖股份、东方海洋、好当家、壹桥苗业纷纷回落,唯独獐子岛持续走强,接近再创新高。而若论水域面积,獐子岛的面积不如大湖股份。就此推断,獐子岛股价回暖的主要因素应该不是水域改革这个题材。
从公司发布的定期报告及券商调研反馈来看,公司基本面变化带来业绩回暖可能才是推动股价走强的关键。Wind资讯显示,2011年、2012年、201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7.79%、-78.78%、-70.92%,而今年三季报业绩同时预告,2013年全年将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6亿元至1.37亿元,变动幅度0%至30%。这意味着,持续三年的业绩大滑坡将终止。
我们发现,支撑公司业绩回升的直接原因可能就是海参价格上涨。来自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数据显示,在经历了上半年海参市场的低迷之后,国内海参市场在8月份终于出现回升的态势,至9月中旬,价格上涨至180元/公斤,仅一个月上涨超过了20%,而10月份以后有小幅回调,目前价格稳定在200元/公斤。
“北参南养”带来的冲击已大大弱化
何谓“北参南养”?2008年以来,随着技术的突破与完善,原本在大连、山东等北方海域生长的海参开始可以在南方海域养殖,于是,大量资本涌入浙江、福建等地进行海参养殖,以寻求高额利润。一般地,每年11月到次年的4月,南方的浙江与福建海域水温也较低,适宜海参养殖,而到了次年的4、5月份,就可以进入市场销售。近年来,南参的产量越来越大,以2012为例,市场增加的供应量达到1万吨的规模,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力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南参集中上市的时段,海参价格甚至有可能下滑30%。
正因为这样,整个海产品行业在去年引发了机构的巨大分歧,这又以中信证券王牌分析师施亮与齐鲁证券谢刚的隔空较量最惹人注目。2012年3月初,曾荣获2011年农业行业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施亮发表研究报告,认为随着育种与养殖技术获得突破,推动海参养殖区域扩大和养殖模式增加,全国海参养殖面积持续增加,未来3年产量年均增速有望达25%~30%,周期性波动将成为未来海参价格变化的主要特征。而获得同年度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二名的齐鲁证券谢刚则认为,海参养殖行业资源壁垒依然高企,未来2~3年无法改变;目前南方吊笼养殖模式较之前有进步,但谈不上先进;按目前南方参农的成本,未来很多参农不但会利润微薄甚至可能亏本,这将制约产量。
从市场走势来看,市场短期内认同了中信证券谢刚的观点,海产品公司股价普遍遭到了重创。公司股价在2012年3月下旬至4月初跌幅高达20%。而2012年海产品行业的业绩也确实如施亮所料,大幅下滑。但是,进入2013年以来,我们又发现,谢刚的看法也没有错,很多南方参农已经大面积出现亏损,南参供应量没能再放大,对价格的影响也大幅减弱。未来,随着一些亏损参农的退出,海产品行业重现往昔的繁荣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2014年看点在于底播虾夷扇贝放量
资料显示,獐子岛拥有亚洲最大的现代海洋牧场,确权海域面积目前共约360万亩。依托北纬39°海域适养虾夷扇贝的天然地域资源优势,公司主营虾夷扇贝底播养殖,虾夷扇贝常年在养海域面积约为340万亩。2012年四季度后,公司虾夷扇贝亩产骤减至约30公斤/亩,2013年低位徘徊于约45公斤/亩,这使得公司业绩高增长戛然而止。也可以说,虾夷扇贝产量将决定公司业绩能否“翻身”。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赵金厚认为,2014年,随着高产海域占比提高与捕捞海域面积增长将会使得公司底播虾夷扇贝产量大幅增长。据赵金厚提供的数据,2014年公司高产海域与上年未捕待捕海域占比60%,较2013年的比例约回升37.5%,预计促进2014年亩产回升至约60公斤/亩,同比增长33.3%;同时,2013年以来公司大规模扩增海域逐渐进入捕捞收获期,预计2014年捕捞面积约100 万亩,较2013年80万亩同比增长25%,加上亩产同比增长33.3%。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将会使公司2014年底播虾夷扇贝总产量有望达6万吨,同比增长66.7%。而这将是支撑公司2014年业绩增长的基石。
风险因素主要在于企业诚信
投资农业行业有一个共同难题——价值评估,因为对农业行业的资源价值、存货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农业行业上市公司往往是造假的温床,从蓝田股份到绿大地、新大地等,层出不穷。近年来,公司业绩下滑,而公司屡次将之归咎于自然灾害,让市场颇为迷惑,发布的定期报告也遭到部分投资者的质疑。尽管目前无法证伪,但确实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之一,值得投资者关注。
业绩推动而非水域改革驱动股价回暖
10月15日,山东省威海市日前出台了《威海市海域使用权转让出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海域使用权人在批准的海域用途和使用年限内,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其海域使用权。受此消息剌激,拥有丰富临海海域使用权的大湖股份、东方海洋、獐子岛、好当家、壹桥苗业等全线大涨。但此后,大湖股份、东方海洋、好当家、壹桥苗业纷纷回落,唯独獐子岛持续走强,接近再创新高。而若论水域面积,獐子岛的面积不如大湖股份。就此推断,獐子岛股价回暖的主要因素应该不是水域改革这个题材。
从公司发布的定期报告及券商调研反馈来看,公司基本面变化带来业绩回暖可能才是推动股价走强的关键。Wind资讯显示,2011年、2012年、201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7.79%、-78.78%、-70.92%,而今年三季报业绩同时预告,2013年全年将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6亿元至1.37亿元,变动幅度0%至30%。这意味着,持续三年的业绩大滑坡将终止。
我们发现,支撑公司业绩回升的直接原因可能就是海参价格上涨。来自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数据显示,在经历了上半年海参市场的低迷之后,国内海参市场在8月份终于出现回升的态势,至9月中旬,价格上涨至180元/公斤,仅一个月上涨超过了20%,而10月份以后有小幅回调,目前价格稳定在200元/公斤。
“北参南养”带来的冲击已大大弱化
何谓“北参南养”?2008年以来,随着技术的突破与完善,原本在大连、山东等北方海域生长的海参开始可以在南方海域养殖,于是,大量资本涌入浙江、福建等地进行海参养殖,以寻求高额利润。一般地,每年11月到次年的4月,南方的浙江与福建海域水温也较低,适宜海参养殖,而到了次年的4、5月份,就可以进入市场销售。近年来,南参的产量越来越大,以2012为例,市场增加的供应量达到1万吨的规模,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力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南参集中上市的时段,海参价格甚至有可能下滑30%。
正因为这样,整个海产品行业在去年引发了机构的巨大分歧,这又以中信证券王牌分析师施亮与齐鲁证券谢刚的隔空较量最惹人注目。2012年3月初,曾荣获2011年农业行业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施亮发表研究报告,认为随着育种与养殖技术获得突破,推动海参养殖区域扩大和养殖模式增加,全国海参养殖面积持续增加,未来3年产量年均增速有望达25%~30%,周期性波动将成为未来海参价格变化的主要特征。而获得同年度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二名的齐鲁证券谢刚则认为,海参养殖行业资源壁垒依然高企,未来2~3年无法改变;目前南方吊笼养殖模式较之前有进步,但谈不上先进;按目前南方参农的成本,未来很多参农不但会利润微薄甚至可能亏本,这将制约产量。
从市场走势来看,市场短期内认同了中信证券谢刚的观点,海产品公司股价普遍遭到了重创。公司股价在2012年3月下旬至4月初跌幅高达20%。而2012年海产品行业的业绩也确实如施亮所料,大幅下滑。但是,进入2013年以来,我们又发现,谢刚的看法也没有错,很多南方参农已经大面积出现亏损,南参供应量没能再放大,对价格的影响也大幅减弱。未来,随着一些亏损参农的退出,海产品行业重现往昔的繁荣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2014年看点在于底播虾夷扇贝放量
资料显示,獐子岛拥有亚洲最大的现代海洋牧场,确权海域面积目前共约360万亩。依托北纬39°海域适养虾夷扇贝的天然地域资源优势,公司主营虾夷扇贝底播养殖,虾夷扇贝常年在养海域面积约为340万亩。2012年四季度后,公司虾夷扇贝亩产骤减至约30公斤/亩,2013年低位徘徊于约45公斤/亩,这使得公司业绩高增长戛然而止。也可以说,虾夷扇贝产量将决定公司业绩能否“翻身”。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赵金厚认为,2014年,随着高产海域占比提高与捕捞海域面积增长将会使得公司底播虾夷扇贝产量大幅增长。据赵金厚提供的数据,2014年公司高产海域与上年未捕待捕海域占比60%,较2013年的比例约回升37.5%,预计促进2014年亩产回升至约60公斤/亩,同比增长33.3%;同时,2013年以来公司大规模扩增海域逐渐进入捕捞收获期,预计2014年捕捞面积约100 万亩,较2013年80万亩同比增长25%,加上亩产同比增长33.3%。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将会使公司2014年底播虾夷扇贝总产量有望达6万吨,同比增长66.7%。而这将是支撑公司2014年业绩增长的基石。
风险因素主要在于企业诚信
投资农业行业有一个共同难题——价值评估,因为对农业行业的资源价值、存货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农业行业上市公司往往是造假的温床,从蓝田股份到绿大地、新大地等,层出不穷。近年来,公司业绩下滑,而公司屡次将之归咎于自然灾害,让市场颇为迷惑,发布的定期报告也遭到部分投资者的质疑。尽管目前无法证伪,但确实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之一,值得投资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