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习惯呢?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习惯一经养成,便成自然,难以改变。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培养学生坚持预习的习惯
预习在学习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而且预习前应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为此,每次上课前,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学法列些自学提纲,要求学生每天把第二天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依据自学提纲先看一看、想一想,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多想想。看懂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听课。看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问题听课,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 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积极发言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讲、多说。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积极发言的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习专注、专心听讲,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其次,要培养学生会听,注意听教师每节课强点的学习重点;注意听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
2.培养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说的机会,说思路、说思维、说见解,分析、表达、交流。如在做几何题:已知AD是△ABC的中线,E是AD的中点,F是BE的延长线与AC的交点。求证AF=FC/2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叙述自己的思路,共得出六种证法,并找出其中最简单的证法,来培养学生勤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良好的审题习惯影响着学生的推理和运算。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力求方法合理。做题时,首先学生应该按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每次教师都可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弄清题目中有几个要求,然后再进行计算。总之,每次做题之前,教师都让学生分析一下题目的要求。虽然说的不一定完整,但是尽量给学生空间,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不是题目出现就给学生讲解。这样做就可以减少一部分错误率,同时学生也能逐渐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本功。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包括认真解题的习惯、工整书写、认真检查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教师要要求学生做题前认真审题、专心的做作业,并督促学生认真检查,每次的作业都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和题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来,学生作业的准确率提高了,书写的效果也更好了。日子久了,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就形成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习惯
如何克服遗忘,以科学的方法记忆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初中新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记忆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中学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指导,这是初中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抛弃满堂灌,以避免学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于结合数学实际,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各种记忆方法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技艺的优势,交叉使用,互为补充。同时选择几种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以适应初中阶段学习的需要。
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长久以来,以往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满堂灌”,一堂课老师不停地讲,学生就如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鸟,只顾张着嘴巴被动的接受着“食物”。而新课标教学理念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如在初二上册《代数》变量与函数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函数等式右边代数式的形式,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由此学生通过思考对于函数等式右边代数式是分式型的话则保证分母不为0,而对于等式右边是开偶次方的式子则根号下的式子大于等于0……,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的体会到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多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新知识,先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个人搞不明白,就建立互助小组,几个学生在一起讨论、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我们不妨做一个“懒老师”。有些问题不包办代替,只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去解決。
七、培养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形成智力技能和发展的过程。一名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必定有引导和督促学生勤复习、多练习的习惯。预习——练习——复习。复习处于巩固总结阶段。每一单元结束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复习要“温故而知新”,再重温旧知、强化技能的基础上向外延伸扩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再认识与再应用,以及对知识的拓宽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严格督促,强化养成,会使学生一辈子受用不尽。
一、 培养学生坚持预习的习惯
预习在学习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而且预习前应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为此,每次上课前,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学法列些自学提纲,要求学生每天把第二天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依据自学提纲先看一看、想一想,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多想想。看懂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听课。看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问题听课,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 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积极发言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讲、多说。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课、积极发言的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习专注、专心听讲,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其次,要培养学生会听,注意听教师每节课强点的学习重点;注意听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
2.培养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说的机会,说思路、说思维、说见解,分析、表达、交流。如在做几何题:已知AD是△ABC的中线,E是AD的中点,F是BE的延长线与AC的交点。求证AF=FC/2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叙述自己的思路,共得出六种证法,并找出其中最简单的证法,来培养学生勤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良好的审题习惯影响着学生的推理和运算。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力求方法合理。做题时,首先学生应该按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每次教师都可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弄清题目中有几个要求,然后再进行计算。总之,每次做题之前,教师都让学生分析一下题目的要求。虽然说的不一定完整,但是尽量给学生空间,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不是题目出现就给学生讲解。这样做就可以减少一部分错误率,同时学生也能逐渐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还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本功。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包括认真解题的习惯、工整书写、认真检查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教师要要求学生做题前认真审题、专心的做作业,并督促学生认真检查,每次的作业都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和题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来,学生作业的准确率提高了,书写的效果也更好了。日子久了,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就形成了。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习惯
如何克服遗忘,以科学的方法记忆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初中新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记忆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中学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指导,这是初中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抛弃满堂灌,以避免学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于结合数学实际,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各种记忆方法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技艺的优势,交叉使用,互为补充。同时选择几种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以适应初中阶段学习的需要。
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长久以来,以往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满堂灌”,一堂课老师不停地讲,学生就如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鸟,只顾张着嘴巴被动的接受着“食物”。而新课标教学理念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如在初二上册《代数》变量与函数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函数等式右边代数式的形式,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由此学生通过思考对于函数等式右边代数式是分式型的话则保证分母不为0,而对于等式右边是开偶次方的式子则根号下的式子大于等于0……,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的体会到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多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新知识,先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个人搞不明白,就建立互助小组,几个学生在一起讨论、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我们不妨做一个“懒老师”。有些问题不包办代替,只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去解決。
七、培养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形成智力技能和发展的过程。一名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必定有引导和督促学生勤复习、多练习的习惯。预习——练习——复习。复习处于巩固总结阶段。每一单元结束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复习要“温故而知新”,再重温旧知、强化技能的基础上向外延伸扩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再认识与再应用,以及对知识的拓宽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严格督促,强化养成,会使学生一辈子受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