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文献报道用黏液组织化学法对胃肠黏膜组织分泌黏液性质的研究,证明胃肠上皮中有两种黏液成分,即中性黏液物质和酸性黏液物质,又可分为硫酸化黏液物质及唾液酸黏液物质。胃正常黏膜中主要分泌的是中性黏液、小肠黏膜主要分泌唾液酸黏液、大肠黏膜主要分泌硫酸黏液及唾液酸黏液中的O-乙酰化唾液酸黏液。在胃的良性病变组织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因此,利用黏液组织化学染色可进一步了解到胃的肠上皮化生组织的性质,把肠上皮化生分为两大类即,完全性肠化生和不完全性肠化生,大肠型肠化生和小肠型化生。
为了了解胃良性病变组织及肠上皮化生的种类和关系,我们用15种组织染色法进行鉴别和分析。
资料与方法
15种组织染色法名称:HE;H1D/AB;AB/PAS;ABph1.0/NR;PAS;PAT/KOH/PAS;TB/PAS;AF/AB;OR/AB;ABph2.5;PAM/KOH/PAS;ABph1.0/HE;ABph1.0/NFR;Meyers;PB/KOH/PAS。
方法:按照胃良性病变不同表现,为了便于观察统计,分6个方面进行观察:①正常的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②各种类型胃炎的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③各种类型的胃溃疡边缘及残存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④各种病变造成的上皮非典型增生,⑤各种病变造成的肠上皮化生,⑥各种病变造成的萎缩。
结 果
各种病变50例,染色15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统计分析结果:①HE做为常规观察,进行以上6种分类观察,做以下各种染色对照。②染色结果:AB/PAS、PAT/KOH/PAS、TB/PAS、PAS、PAM/KOH/PAS等5种染色,在以上6类中全部呈阳性结果。H1D/AB、AB/NR、AF/AB、OR/AB、ABph2.5、ABph1.0/NFR、Meyers、ABph1.0/HE、PB/KOH/PAS等9種染色,仅肠上皮化生呈阳性结果,其余五类均阴性结果。
各种染色法显示结果:①HE染色:显示组织结构及病变特点。②H1D/AB染色:显色部位:十二指肠及结肠杯状细胞;结果显示:硫酸黏液(褐黑色)、唾液酸黏液(蓝色)。③AB/PAS染色:显色部位:胃上皮、十二指肠Brunner氏腺、结肠、十二支持和杯状细胞;结果显示:中性黏液(品红色)、N-乙酰唾液酸黏液(蓝色)、O-乙酰唾液酸黏液和微量硫酸黏液(淡蓝色)、中性和受过碘酸反应的酸性黏液(紫色)。④ABph1.0/NR染色:显色部位:肠道杯状细胞;结果显示:酸性黏液(褐色)。⑤PAT/KOH/PAS染色:显色部位:胃肠上皮;结果显示:O-乙酰唾液酸(红色)。⑥TB/PAS染色:显示部位:胃肠上皮;结果显示:酸性黏液(深紫红色)、中性黏液(淡品红色)。⑦AF/AB染色:显色部位:十二指肠及结肠杯状细胞;结果显示:硫酸黏液(紫红色)、唾液酸黏液(蓝色),以上同时存在为深紫红色。⑧OR/AB染色:显色部位:十二指肠、结肠杯状细胞;结果显示:硫酸黏液(红棕色)、唾液酸黏液(蓝色),以上同时存在为紫蓝色。⑨ABph2.5染色:显色部位:肠的杯状细胞、唾液腺;结果显示:N-乙酰唾液酸黏液(蓝色)、O-乙酰唾液酸黏液(淡蓝色)、微量的硫酸黏液(淡蓝色)。⑩PAS染色:显色部位:胃上皮、十二指肠的Brunners腺、结肠杯状细胞;结果显示:中性黏液(PAS阳性)、硫酸黏液(PAS弱阳性)、唾液酸黏液(PAS阳性)。○11PAM/KOH/PAS染色:显色部位:胃肠上皮;结果显示:O-乙酰唾液酸黏液(PAS阳性)。○12ABph1.0/NFR染色:显色部位:胃肠上皮;结果显示:酸性黏液(蓝色)。○13ABph1.0/HE染色:显色部位:十二指肠、结肠杯状细胞;结果显示:硫酸黏液(蓝色)。○14Meyers染色:显色部位:胃肠上皮;结果显示:黏蛋白(红色)。○15PB/KOH/PAS染色:显色部位:肠的杯状细胞、唾液腺;结果显示:O-乙酰唾液酸黏液(红色)。
结 果
根据胃黏膜正常黏液分泌,以中性黏液成份为主,用AB/PAS、PAT/KOH/PAS、TB/PAS、PAS、PAM/KOH/PAS 5种染色为阳性结果显示。其他5种病变均有上述阳性结果,因此可以分析,在胃的良性病变组织中,胃黏膜上皮的黏液分泌性质没有改变,仍以中性黏液为主。
其他九种染色法:H1D/AB、AB/NR、AF/AB、OR/AB、ABph2.5、ABph1.0/NFR、Meyers、ABph1.0/HE、PB/KOH/PAS,仅在肠上皮化生的组织上显示阳性,其他良性病变包括正常胃上皮均不显示,阳性显示均在杯状细胞,仅AF/AB、OR/AB、ABph2.5、ABph1.0/NFR、AB/PAS在刷状缘显示,主要显示硫酸黏液和唾液酸黏液。
从染色结果上,肠化生上皮的杯状细胞含有中性黏液、硫酸黏液及唾液酸黏液,具有了胃和肠上皮所含有的各种黏液。
根据胃、肠(大肠和小肠)分泌黏液的特点来统计:结果在肠上皮化生中可见到大肠型、小肠型、混合型;统计结果:完全肠化型占78%,不完全肠化型22%,其中完全肠化型中大肠型50%,小肠型22%。从上可看到胃的良性病变的肠化以完全型肠化占多数,其中又以大肠型肠化占多数。
讨 论
研究胃良性病变是对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癌的发生总是在癌前有一动态的变化,这是已被公认的,关于哪一种变化属于癌前病变,各家研究不一,本文目的是首先在胃的良性病变中利用黏液组织化学法来了解胃的正常黏液分泌与胃良性病变时在功能上、组织学上的改变,进一步了解胃良性病变的组织学上、功能上发生的改变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这样对胃癌的发生可能找出一定的规律[1]。
通过15种组织染色法观察,在胃的正常黏膜中分泌的是以中性黏液为主的黏液物质[2,3],除胃上皮的肠化生外,其余像炎症、萎缩、不典型增生等均无明显改变,证明仍具有胃上皮形态的其分泌功能无改变。关于肠上皮化生中的大肠型、小肠型及混合型3种情况均可见到,与胃良性病变中各类病变发生的比例上无统计学意义,但所有病例以大肠型为主。
在肠化生中主要是杯状细胞显色,而吸收细胞不显色。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中具有胃及肠所分泌的黏液成分,即中性黏液、硫酸黏液和唾液酸黏液,而肠中的杯状细胞主要分泌硫酸黏液和唾液酸黏液,而胃上皮肠化生中的杯状细胞则具有分泌胃、肠黏液的双重功能,这种异常现象有无意义尚待定论[4]。
肠化生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率增高,从统计学上看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的肠化生率显著增高,而不典型增生基本已被公认与癌前病变有关,与肠化之间有密切关系[5]。
参考文献
1 刘介眉,等.鉴别胃黏膜大肠型肠化生的好几种组织学染色方法.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12:152-153.
2 李蜀华,等.66例胃癌HE黏液组织化学染色与电镜的对照观察.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1:45-46.
3 闫瑞芬,等.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12:176-178.
4 龚志锦.病理组织制片和染色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8-173.
5 王泊沄,等.临床技术操作规.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0-67.
为了了解胃良性病变组织及肠上皮化生的种类和关系,我们用15种组织染色法进行鉴别和分析。
资料与方法
15种组织染色法名称:HE;H1D/AB;AB/PAS;ABph1.0/NR;PAS;PAT/KOH/PAS;TB/PAS;AF/AB;OR/AB;ABph2.5;PAM/KOH/PAS;ABph1.0/HE;ABph1.0/NFR;Meyers;PB/KOH/PAS。
方法:按照胃良性病变不同表现,为了便于观察统计,分6个方面进行观察:①正常的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②各种类型胃炎的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③各种类型的胃溃疡边缘及残存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④各种病变造成的上皮非典型增生,⑤各种病变造成的肠上皮化生,⑥各种病变造成的萎缩。
结 果
各种病变50例,染色15种,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统计分析结果:①HE做为常规观察,进行以上6种分类观察,做以下各种染色对照。②染色结果:AB/PAS、PAT/KOH/PAS、TB/PAS、PAS、PAM/KOH/PAS等5种染色,在以上6类中全部呈阳性结果。H1D/AB、AB/NR、AF/AB、OR/AB、ABph2.5、ABph1.0/NFR、Meyers、ABph1.0/HE、PB/KOH/PAS等9種染色,仅肠上皮化生呈阳性结果,其余五类均阴性结果。
各种染色法显示结果:①HE染色:显示组织结构及病变特点。②H1D/AB染色:显色部位:十二指肠及结肠杯状细胞;结果显示:硫酸黏液(褐黑色)、唾液酸黏液(蓝色)。③AB/PAS染色:显色部位:胃上皮、十二指肠Brunner氏腺、结肠、十二支持和杯状细胞;结果显示:中性黏液(品红色)、N-乙酰唾液酸黏液(蓝色)、O-乙酰唾液酸黏液和微量硫酸黏液(淡蓝色)、中性和受过碘酸反应的酸性黏液(紫色)。④ABph1.0/NR染色:显色部位:肠道杯状细胞;结果显示:酸性黏液(褐色)。⑤PAT/KOH/PAS染色:显色部位:胃肠上皮;结果显示:O-乙酰唾液酸(红色)。⑥TB/PAS染色:显示部位:胃肠上皮;结果显示:酸性黏液(深紫红色)、中性黏液(淡品红色)。⑦AF/AB染色:显色部位:十二指肠及结肠杯状细胞;结果显示:硫酸黏液(紫红色)、唾液酸黏液(蓝色),以上同时存在为深紫红色。⑧OR/AB染色:显色部位:十二指肠、结肠杯状细胞;结果显示:硫酸黏液(红棕色)、唾液酸黏液(蓝色),以上同时存在为紫蓝色。⑨ABph2.5染色:显色部位:肠的杯状细胞、唾液腺;结果显示:N-乙酰唾液酸黏液(蓝色)、O-乙酰唾液酸黏液(淡蓝色)、微量的硫酸黏液(淡蓝色)。⑩PAS染色:显色部位:胃上皮、十二指肠的Brunners腺、结肠杯状细胞;结果显示:中性黏液(PAS阳性)、硫酸黏液(PAS弱阳性)、唾液酸黏液(PAS阳性)。○11PAM/KOH/PAS染色:显色部位:胃肠上皮;结果显示:O-乙酰唾液酸黏液(PAS阳性)。○12ABph1.0/NFR染色:显色部位:胃肠上皮;结果显示:酸性黏液(蓝色)。○13ABph1.0/HE染色:显色部位:十二指肠、结肠杯状细胞;结果显示:硫酸黏液(蓝色)。○14Meyers染色:显色部位:胃肠上皮;结果显示:黏蛋白(红色)。○15PB/KOH/PAS染色:显色部位:肠的杯状细胞、唾液腺;结果显示:O-乙酰唾液酸黏液(红色)。
结 果
根据胃黏膜正常黏液分泌,以中性黏液成份为主,用AB/PAS、PAT/KOH/PAS、TB/PAS、PAS、PAM/KOH/PAS 5种染色为阳性结果显示。其他5种病变均有上述阳性结果,因此可以分析,在胃的良性病变组织中,胃黏膜上皮的黏液分泌性质没有改变,仍以中性黏液为主。
其他九种染色法:H1D/AB、AB/NR、AF/AB、OR/AB、ABph2.5、ABph1.0/NFR、Meyers、ABph1.0/HE、PB/KOH/PAS,仅在肠上皮化生的组织上显示阳性,其他良性病变包括正常胃上皮均不显示,阳性显示均在杯状细胞,仅AF/AB、OR/AB、ABph2.5、ABph1.0/NFR、AB/PAS在刷状缘显示,主要显示硫酸黏液和唾液酸黏液。
从染色结果上,肠化生上皮的杯状细胞含有中性黏液、硫酸黏液及唾液酸黏液,具有了胃和肠上皮所含有的各种黏液。
根据胃、肠(大肠和小肠)分泌黏液的特点来统计:结果在肠上皮化生中可见到大肠型、小肠型、混合型;统计结果:完全肠化型占78%,不完全肠化型22%,其中完全肠化型中大肠型50%,小肠型22%。从上可看到胃的良性病变的肠化以完全型肠化占多数,其中又以大肠型肠化占多数。
讨 论
研究胃良性病变是对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癌的发生总是在癌前有一动态的变化,这是已被公认的,关于哪一种变化属于癌前病变,各家研究不一,本文目的是首先在胃的良性病变中利用黏液组织化学法来了解胃的正常黏液分泌与胃良性病变时在功能上、组织学上的改变,进一步了解胃良性病变的组织学上、功能上发生的改变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这样对胃癌的发生可能找出一定的规律[1]。
通过15种组织染色法观察,在胃的正常黏膜中分泌的是以中性黏液为主的黏液物质[2,3],除胃上皮的肠化生外,其余像炎症、萎缩、不典型增生等均无明显改变,证明仍具有胃上皮形态的其分泌功能无改变。关于肠上皮化生中的大肠型、小肠型及混合型3种情况均可见到,与胃良性病变中各类病变发生的比例上无统计学意义,但所有病例以大肠型为主。
在肠化生中主要是杯状细胞显色,而吸收细胞不显色。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中具有胃及肠所分泌的黏液成分,即中性黏液、硫酸黏液和唾液酸黏液,而肠中的杯状细胞主要分泌硫酸黏液和唾液酸黏液,而胃上皮肠化生中的杯状细胞则具有分泌胃、肠黏液的双重功能,这种异常现象有无意义尚待定论[4]。
肠化生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率增高,从统计学上看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的肠化生率显著增高,而不典型增生基本已被公认与癌前病变有关,与肠化之间有密切关系[5]。
参考文献
1 刘介眉,等.鉴别胃黏膜大肠型肠化生的好几种组织学染色方法.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12:152-153.
2 李蜀华,等.66例胃癌HE黏液组织化学染色与电镜的对照观察.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1:45-46.
3 闫瑞芬,等.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12:176-178.
4 龚志锦.病理组织制片和染色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8-173.
5 王泊沄,等.临床技术操作规.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