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新课改;教师;学生;主体;自主
学习;思想转变;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48—01
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我国适时地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是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的保证和必要前提。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在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望同行斧正。
一、教师由教学的主体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新课标理念“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和规律识字,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应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正确、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而《语文课程标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地转变教学观念,放下“架子”,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和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如,笔者在教学新课时,首先启发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互动解疑,最后通过教师小结等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
让学生认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思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高效的学习。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语文教学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人人有交流、发言、展示的机会,才能达到人人有收获和提高。
三、 语文课程由工具性和思想性转变为实践性和综合性
传统教学中,语文课程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视了实践性和综合性的人文性特点。 新课程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又注重语文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工具性,还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是准确把握文本,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带领学生去赏读,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和语言美等,这样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语文教学氛围,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适中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实践应用语文,真正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扎扎实实教语文,实实在在为学生,完完全全谋发展”的教学思想,力争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马德佳
学习;思想转变;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48—01
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我国适时地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是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的保证和必要前提。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在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望同行斧正。
一、教师由教学的主体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新课标理念“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和规律识字,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应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正确、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而《语文课程标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地转变教学观念,放下“架子”,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和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如,笔者在教学新课时,首先启发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互动解疑,最后通过教师小结等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
让学生认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思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高效的学习。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语文教学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人人有交流、发言、展示的机会,才能达到人人有收获和提高。
三、 语文课程由工具性和思想性转变为实践性和综合性
传统教学中,语文课程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视了实践性和综合性的人文性特点。 新课程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又注重语文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工具性,还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是准确把握文本,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带领学生去赏读,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和语言美等,这样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语文教学氛围,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适中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实践应用语文,真正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扎扎实实教语文,实实在在为学生,完完全全谋发展”的教学思想,力争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