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人学”,作为文学作品,散文同小说一样,都是要表现人的。小说是以典型化的手段致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间接地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情;散文则往往是以更为自由的方式来写人,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分析散文中的人物乃是借助于媒介沿波讨源、体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探索作品主题的重要途径。
一、散文描写人物的几种情况
散文的写人,随着记事、绘景、状物和抒情的不同,而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
有的直接地全部写人。如《回忆我的母亲》,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和坚强不屈、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一生,表达了对母亲去世的沉痛哀悼。《谁是最可爱的人》、《藤野先生》等也是此类作品。
有的作品间接地全部写人。全文集中描写一物,作者对物的某些特征赋予某种人的性格、精神、气质,寄托着某种情思。《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赞美了白杨树不平凡的性格,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军民坚强团结、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等也是这样的作品。
有的作品在文章的局部中写到人。这类作品常常是写景的,有关人物的描写只是作为景物画面的部分而存在。《春》在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之后,自然地写到了人的爱春、惜春。文章中的人只是一幅绚丽的春色图的一部分,但突现了春天的生气和活力,激励人们“上前去”!《济南的冬天》等也是这类作品。
有的作品全文中没有或基本上没有人物的描写,然而却有一个“我”存在。这些作品中的“我”虽不能说是典型形象,但其感受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可以称之为“典型感受”。如《贝壳》一文,对一枚小小的贝壳进行了描写,阐释了“我”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荷花飘香北海夜》、《听潮》就是类似的作品。
有的作品主要是记事,人物描写取决于叙事需要。《一件珍贵的衬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桔灯》就是此类作品。
有的作品综合出现了以上几种写人的情况。如《荔枝蜜》,文中写了“我”对蜜蜂感情的变化;又以蜂喻人,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我”是文中景、物、事、人的目击者、当事者、评价者。《挖荠菜》、《散步》亦为同类作品。
二、分析散文中人物的方法
基于散文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分析散文中的人物。
1.钻貌探神。在分析散文的人物时,应该透过人物(或象征物)的外貌、姿态、语言、动作而探得其神,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的本质特征。这个“神”是人物的思想、品质、情操的凝聚点,是核心部分,它主使、支配着人物的言、行、思。《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上课时忘记戴领结,不讲究穿着,以致有一回上火车被管车的疑为扒手的描写,有人说这表明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生活俭朴。如果仅仅这样认为,那还是停留在表象,而未得其神。重要的是由此照出了藤野一心为教学、为学术、为工作的火热的心,而这一颗心迸射出的光芒又照出了学生会干事之流的心境的卑劣;这一颗心又和鲁迅赤诚爱国的炽热的心相印。
2.散中求整。有人说散文贵散,有人说散文忌散,看似矛盾,其实各有各的道理,只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不同罢了。有的散文确实“散”,东一犁,西一耙,这里一鳞,那里半爪;然而凝神揣度,一犁一耙无不与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整体相连;一鳞半爪,无不同作者的意念、情思的主调相合。《藤野先生》一文,鲁迅写了“在东京的见闻”、“前往仙台途中的见闻”、“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看电影事件”等内容,这些内容看似零碎散乱,与表达中心无关,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内容被“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条线索串连起来,从而从不同角度表达了鲁迅的忧国、爱国之情。
3.以形寻情。不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作者的“情”总是借助于“形”来表达的。这个“形”,就是作品中人物的肖像、言语、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因而,我们在分析散文的人物时应当对“形”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抓住作者的情丝,寻得作者的主观感受。《背影》中用“攀、倾、缩、爬、抱”等动词描写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这质朴的“形”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另一方面则流露出作者难以抑制的对父亲的感激、敬重、热爱之情。
一些写景抒情的画面(包括作者所描写的物),也可以称作“形”。透过《春》中一幅幅色彩鲜明、充满生机的画面的“形”,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
4.情中体味。所谓“情中体味”,就是在清楚地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的前提下,仔细体味、品尝作品中的人物所蕴涵着的韵味,亦即人物独特的精神世界的美学价值。体会、品赏这种韵味,体会到人物蕴涵的韵味,人物的外形为之增色,思想的境界为之拓宽,爱憎的感情为之加浓,从而激起人们神思飞越的遐想,得以深长、经久的美感享受。《小桔灯》着重刻画了一个小姑娘的形象。她只有八九岁,时代的风雨催得她早熟懂事,老成稳重,镇定顽强,行文中“我”自然地流露出赞赏之情。当“我”要离开她家时,小姑娘“极其敏捷”地做了一个小桔灯,递给“我”照路,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接着“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些特定的极富个性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尤其是用小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大圆圈的动作和“按到我的手上”,说话的语气充溢着别具风姿的韵味,如同闪光灯,一下子把小姑娘的心照得晶莹透亮。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也使读者受到精神美的熏陶鼓舞。
5.析法赏韵。在好的散文作品中,由于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因而显得丰富多彩、瑰丽多姿。有的质朴,有的俊逸,有的明朗,有的蕴藉,有的豪放,有的缠绵,但都栩栩如生,优美动人。析法赏韵,就是分析研究作品描绘形象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以达到更好地欣赏形象所含神韵的目的。《藤野先生》中的写人,采用白描手法,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这个细节,几笔勾勒,就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间接写人,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对抗日军民的赞美。由于作者对白杨树的“形”与“神”进行了恰切的描述,抗日军民的形象也就显得更为鲜明可感、崇高可敬。
江苏省如东县桐本初级中学(226400)
一、散文描写人物的几种情况
散文的写人,随着记事、绘景、状物和抒情的不同,而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
有的直接地全部写人。如《回忆我的母亲》,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和坚强不屈、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一生,表达了对母亲去世的沉痛哀悼。《谁是最可爱的人》、《藤野先生》等也是此类作品。
有的作品间接地全部写人。全文集中描写一物,作者对物的某些特征赋予某种人的性格、精神、气质,寄托着某种情思。《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赞美了白杨树不平凡的性格,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军民坚强团结、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等也是这样的作品。
有的作品在文章的局部中写到人。这类作品常常是写景的,有关人物的描写只是作为景物画面的部分而存在。《春》在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之后,自然地写到了人的爱春、惜春。文章中的人只是一幅绚丽的春色图的一部分,但突现了春天的生气和活力,激励人们“上前去”!《济南的冬天》等也是这类作品。
有的作品全文中没有或基本上没有人物的描写,然而却有一个“我”存在。这些作品中的“我”虽不能说是典型形象,但其感受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可以称之为“典型感受”。如《贝壳》一文,对一枚小小的贝壳进行了描写,阐释了“我”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荷花飘香北海夜》、《听潮》就是类似的作品。
有的作品主要是记事,人物描写取决于叙事需要。《一件珍贵的衬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桔灯》就是此类作品。
有的作品综合出现了以上几种写人的情况。如《荔枝蜜》,文中写了“我”对蜜蜂感情的变化;又以蜂喻人,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我”是文中景、物、事、人的目击者、当事者、评价者。《挖荠菜》、《散步》亦为同类作品。
二、分析散文中人物的方法
基于散文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分析散文中的人物。
1.钻貌探神。在分析散文的人物时,应该透过人物(或象征物)的外貌、姿态、语言、动作而探得其神,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的本质特征。这个“神”是人物的思想、品质、情操的凝聚点,是核心部分,它主使、支配着人物的言、行、思。《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上课时忘记戴领结,不讲究穿着,以致有一回上火车被管车的疑为扒手的描写,有人说这表明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生活俭朴。如果仅仅这样认为,那还是停留在表象,而未得其神。重要的是由此照出了藤野一心为教学、为学术、为工作的火热的心,而这一颗心迸射出的光芒又照出了学生会干事之流的心境的卑劣;这一颗心又和鲁迅赤诚爱国的炽热的心相印。
2.散中求整。有人说散文贵散,有人说散文忌散,看似矛盾,其实各有各的道理,只是观察问题的立足点不同罢了。有的散文确实“散”,东一犁,西一耙,这里一鳞,那里半爪;然而凝神揣度,一犁一耙无不与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整体相连;一鳞半爪,无不同作者的意念、情思的主调相合。《藤野先生》一文,鲁迅写了“在东京的见闻”、“前往仙台途中的见闻”、“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看电影事件”等内容,这些内容看似零碎散乱,与表达中心无关,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内容被“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条线索串连起来,从而从不同角度表达了鲁迅的忧国、爱国之情。
3.以形寻情。不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作者的“情”总是借助于“形”来表达的。这个“形”,就是作品中人物的肖像、言语、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因而,我们在分析散文的人物时应当对“形”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抓住作者的情丝,寻得作者的主观感受。《背影》中用“攀、倾、缩、爬、抱”等动词描写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这质朴的“形”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另一方面则流露出作者难以抑制的对父亲的感激、敬重、热爱之情。
一些写景抒情的画面(包括作者所描写的物),也可以称作“形”。透过《春》中一幅幅色彩鲜明、充满生机的画面的“形”,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
4.情中体味。所谓“情中体味”,就是在清楚地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的前提下,仔细体味、品尝作品中的人物所蕴涵着的韵味,亦即人物独特的精神世界的美学价值。体会、品赏这种韵味,体会到人物蕴涵的韵味,人物的外形为之增色,思想的境界为之拓宽,爱憎的感情为之加浓,从而激起人们神思飞越的遐想,得以深长、经久的美感享受。《小桔灯》着重刻画了一个小姑娘的形象。她只有八九岁,时代的风雨催得她早熟懂事,老成稳重,镇定顽强,行文中“我”自然地流露出赞赏之情。当“我”要离开她家时,小姑娘“极其敏捷”地做了一个小桔灯,递给“我”照路,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接着“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些特定的极富个性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尤其是用小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大圆圈的动作和“按到我的手上”,说话的语气充溢着别具风姿的韵味,如同闪光灯,一下子把小姑娘的心照得晶莹透亮。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也使读者受到精神美的熏陶鼓舞。
5.析法赏韵。在好的散文作品中,由于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因而显得丰富多彩、瑰丽多姿。有的质朴,有的俊逸,有的明朗,有的蕴藉,有的豪放,有的缠绵,但都栩栩如生,优美动人。析法赏韵,就是分析研究作品描绘形象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以达到更好地欣赏形象所含神韵的目的。《藤野先生》中的写人,采用白描手法,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这个细节,几笔勾勒,就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间接写人,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对抗日军民的赞美。由于作者对白杨树的“形”与“神”进行了恰切的描述,抗日军民的形象也就显得更为鲜明可感、崇高可敬。
江苏省如东县桐本初级中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