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余数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有余数除法”教学,学生“有余数除法”学习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下面详细阐述其教学策略:
一、课前思考
首先,是否对除法意义进行追问和温习。一般情况下,在开展“有余数除法”教学前,教师首先对除法计算复习之后,然后会组织学生提问题,这时就会出现以下两种常见的场景:
第一种:首先教师没有追问“为什么”。直接问学生计算的结果。讨论算法之间的单位问题。
第二种:教师追问了“为什么”。但学生无法表达含义。其实很多学生不完全理解。其次,对于运算意义相关问题的解决,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追问是学生理解;同时还有它的延伸延伸。也需要对除法的含义进行回顾。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能回忆起除法的含义呢?一是,之前的几节课重心偏于计算,对除法的含义忽略。二是,学生对两种除法的含义都是在整除问题上学习的。直接接触有余数除法,必然有些不适应。所以通过整除的复习及提问来激活有余数除法这个课题。
其次,教师对“有余数除法”结构感知的关注度。在学习中,教师在对新课“有余数除法”巩固之外,应提出一些有余数问题。让学生解决这节课的练习题。其实可以想一下,为什么产生学生学不会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教师太激进,过于强调实际应用,而没有对有余数问题的结构感知进行关注。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结构感知。
最后,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和讨论。在练习过程中,拓展其实很重要要。教师应课下多列些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让同学围绕商、被除数、余数三者展开讨论。进而巩固学生的理解。
二、课堂实践
学生在学习并操作“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只是缺乏正确清晰的概念认识。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当新概念出来的同时,再去解释概念的发生和过程。还要注重对比,解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
老师(12个相同的模型):一共12个模型,现在用其中的3个拼成一个杯子。那么让我们想一想12个模型一共可以拼成几个像这样的杯子?
学生:4个杯子。
老师:真聪明,那么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3个模型拼成一个杯子,那么12除以3就是4个了。
老师:很好,用咱们学过的除法运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这里有14个模型,那么我们想一想,每3个可以拼成一个杯子,可以拼多少个这样的杯子呢?如果我们再换一个造型,每4个拼成一朵花。14个模型又能拼出几条这样的花呢?
老师:有人知道了吗?在自己的纸上分别有14个模型。规划一下,想一下你能用一道除法算式来表示出你做的过程。
老师:根据自己的图,看着自己的算式,说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这里有14个模型,我把它每4个分为一组,最后多出了2个。
老师:那其他的同学呢?
学生:也是每4个一组,多出了2个。
在学生初步理解3个模型不能再拼成一个杯子之后,教师又组织了“用4个模型拼花”情况的讨论,然后教师详细的给学生讲解并用投影仪画一下:14/4=3……2(个)。
老师:可以说一下你是怎么想出拼花的结果的?
学生:我就是每4个组在一起,这样有3组,还剩下2个模型。
学生:因为12接近14,所以用12除以4,那么就有3组了,14比12还多2个。
所以说,用对比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三、教学总结
这节课是在除法知识作为基础的情况下来进行学习的,又有了新的定义,学生虽然在平时有一些认识,但理论上还是缺乏清晰认识和思考过程。因此,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这种运算,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下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数学这两种重要的运算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可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1、复习“有余数除法”。2、举上面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个杯子?要求学生自己列式,并且讨论为什么要运用除法运算。3、对上面的例子不断的换数,再让学生提问题。如果学生问:可以分几个?此时教师不予点播。等算出结果后再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提出:“可以分成几个,还有多少个?”教师便引导:怎么一下子有连续两问呢?随后教师点出:连续的两问就可以用“可以分成几个,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句式呈现。4、列出式子,讨论为什么用除法运算。5、计算结果,讨论商、被除数、余数的单位关系。6、相对比较,两者相关的关系,哪里相同,哪里不相同。7、习题练习,让学生自己反思并和同学研究讨论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重点是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创造力等进行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不断改变数学教学方法。针对本次“有余数除法”教学,应不断总结,加强师生交流。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踏实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前思考
首先,是否对除法意义进行追问和温习。一般情况下,在开展“有余数除法”教学前,教师首先对除法计算复习之后,然后会组织学生提问题,这时就会出现以下两种常见的场景:
第一种:首先教师没有追问“为什么”。直接问学生计算的结果。讨论算法之间的单位问题。
第二种:教师追问了“为什么”。但学生无法表达含义。其实很多学生不完全理解。其次,对于运算意义相关问题的解决,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追问是学生理解;同时还有它的延伸延伸。也需要对除法的含义进行回顾。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能回忆起除法的含义呢?一是,之前的几节课重心偏于计算,对除法的含义忽略。二是,学生对两种除法的含义都是在整除问题上学习的。直接接触有余数除法,必然有些不适应。所以通过整除的复习及提问来激活有余数除法这个课题。
其次,教师对“有余数除法”结构感知的关注度。在学习中,教师在对新课“有余数除法”巩固之外,应提出一些有余数问题。让学生解决这节课的练习题。其实可以想一下,为什么产生学生学不会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教师太激进,过于强调实际应用,而没有对有余数问题的结构感知进行关注。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结构感知。
最后,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和讨论。在练习过程中,拓展其实很重要要。教师应课下多列些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让同学围绕商、被除数、余数三者展开讨论。进而巩固学生的理解。
二、课堂实践
学生在学习并操作“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只是缺乏正确清晰的概念认识。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当新概念出来的同时,再去解释概念的发生和过程。还要注重对比,解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
老师(12个相同的模型):一共12个模型,现在用其中的3个拼成一个杯子。那么让我们想一想12个模型一共可以拼成几个像这样的杯子?
学生:4个杯子。
老师:真聪明,那么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3个模型拼成一个杯子,那么12除以3就是4个了。
老师:很好,用咱们学过的除法运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这里有14个模型,那么我们想一想,每3个可以拼成一个杯子,可以拼多少个这样的杯子呢?如果我们再换一个造型,每4个拼成一朵花。14个模型又能拼出几条这样的花呢?
老师:有人知道了吗?在自己的纸上分别有14个模型。规划一下,想一下你能用一道除法算式来表示出你做的过程。
老师:根据自己的图,看着自己的算式,说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这里有14个模型,我把它每4个分为一组,最后多出了2个。
老师:那其他的同学呢?
学生:也是每4个一组,多出了2个。
在学生初步理解3个模型不能再拼成一个杯子之后,教师又组织了“用4个模型拼花”情况的讨论,然后教师详细的给学生讲解并用投影仪画一下:14/4=3……2(个)。
老师:可以说一下你是怎么想出拼花的结果的?
学生:我就是每4个组在一起,这样有3组,还剩下2个模型。
学生:因为12接近14,所以用12除以4,那么就有3组了,14比12还多2个。
所以说,用对比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三、教学总结
这节课是在除法知识作为基础的情况下来进行学习的,又有了新的定义,学生虽然在平时有一些认识,但理论上还是缺乏清晰认识和思考过程。因此,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这种运算,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下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数学这两种重要的运算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可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1、复习“有余数除法”。2、举上面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个杯子?要求学生自己列式,并且讨论为什么要运用除法运算。3、对上面的例子不断的换数,再让学生提问题。如果学生问:可以分几个?此时教师不予点播。等算出结果后再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提出:“可以分成几个,还有多少个?”教师便引导:怎么一下子有连续两问呢?随后教师点出:连续的两问就可以用“可以分成几个,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句式呈现。4、列出式子,讨论为什么用除法运算。5、计算结果,讨论商、被除数、余数的单位关系。6、相对比较,两者相关的关系,哪里相同,哪里不相同。7、习题练习,让学生自己反思并和同学研究讨论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重点是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创造力等进行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不断改变数学教学方法。针对本次“有余数除法”教学,应不断总结,加强师生交流。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踏实搞好教学工作,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