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芜湖东向发展,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优势,要以思想观念接轨为先导,产业要素接轨为重点,体制机制接轨为保障,全方位与长三角无缝对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诗仙李白赞叹万里长江磅礴气势的千古绝句。
位于天门山下的芜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诞生了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傻子瓜子”。
如今的芜湖,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东向发展中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成为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地区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3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00亿元,增长了10倍多。
■东向发展是芜湖实现快速崛起的必然选择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安徽及时作出了“以芜湖为龙头和突破口,开发皖江,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战略决策,瞄准、学习、融入长三角已成为芜湖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东向发展是芜湖实现快速崛起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格局看,芜湖“向东看”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地区以2.1%的国土面积,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以上的GDP和税收,吸引了占全国近40%的境外资金,长三角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为了克服发展中要素紧缺和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已经明显加快了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芜湖地处长三角西北部,紧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纵深腹地,具有区位、交通、人力资源和产业等诸多优势,接受长三角的辐射有近水楼台之利。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是芜湖加快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
从历史上看,芜湖东向发展有着悠久的渊源。经济发展的区域指向是历史形成的,有经济规律、社会文化背景可循。安徽号称“吴头楚尾”,历史上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更加快了芜湖与苏浙沪的经济联系。当年徽商正是利用新安江与青弋江水路运输的便利,活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苏浙沪地区,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新中国成立以来,芜湖与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人际交往不断加强。计划经济时期,芜湖与长三角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主要指向苏浙沪地区。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芜湖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近年来芜湖招商引资的内资项目中,来自长三角的投资占70%以上;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1/3企业和1/3投资来自苏浙沪,各县区工业园中有一半以上的投资来自长三角地区。回顾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芜湖经济与长三角地区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芜湖东向发展顺应了历史的延承,符合自然和经济规律。
从现状看,东向发展是芜湖实现快速崛起的现实选择。近年来,芜湖以提高城市通达性为目标,先后完成了芜湖长江大桥、芜杭高速、沿江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及滚装专用码头,规划建设芜雁、芜黄高速公路、芜申运河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沟通连接长三角的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运输网已逐步形成,为全面融入长三角打下了现实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芜湖已经打造了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9个县区开发区的发展载体,形成了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接平台。芜湖的汽车、电子电器、新材料、纺织服装、机械、船舶工业等,都在很高程度上融入了长三角产业体系或市场体系,东向发展战略在客观上促进了芜湖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从观念上看,芜湖具有融入长三角良好的思想基础。芜湖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上世纪90年代,开展了“怎样做改革开放中的芜湖人”的大讨论。2000年以来,芜湖相继开展了“怎样做跨世纪大开放的芜湖人”、“怎样让芜湖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怎样看温州人”的大讨论,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危机感、紧迫感,从中不断找出自身差距,突破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等思想束缚,抛弃传统农耕文化和小商业文化思维方式,不断确立与长三角对接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行为模式,为加快融入长三角扫除了思想障碍。
■面向长三角,积极推进东向发展战略
芜湖东向发展,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芜湖进一步抢抓“宏观调控、中部崛起、东部产业转移、国内产业洗牌”等战略机遇,努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为此,芜湖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出台了《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号召全市人民发扬争分夺秒、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奋力争先的精神,以思想观念接轨为先导,产业要素接轨为重点,体制机制接轨为保障,全方位与长三角无缝对接,逐步使长三角成为芜湖发展的4个“依托中心”,即产业升级的依托中心、招商引资的依托中心、科技人才的依托中心、接轨国际的依托中心;使芜湖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和资本承接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当前芜湖东向发展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交通要东连,这是推进东向发展的前提。加快融入长三角,必须努力消除东向发展的硬环境束缚。芜湖结合“十一五”规划,正在完善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与长三角交通规划的衔接,努力构建与东部相连的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缩短与长三角核心区的空间距离,使芜湖与长三角地区的沟通更加快捷、顺畅。同时,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在信息方面率先实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
产业要东接,这是推进东向发展的重点。目前,东部地区正处于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期,芜湖以更加开放的意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鼓励东部企业在芜湖设立研发、营销中心。加强与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等优势的东部企业的联合和嫁接。在支持现有三大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是发挥现有优势,全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电子电器制造业基地、建筑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制药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造纸及造纸网产业基地等“八大”产业基地。二是发挥资源优势,以满足长三角市场需要为目标,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生态苗木的生产,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顺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起点做好规划布局,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建材装饰材料、农副产品等大型区域性批发市场,加快市区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大力发展会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商业模式。
投资要东引,这是推进东向发展的支撑。长三角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民间资本雄厚,资本外溢的趋势已十分明显。近年来,芜湖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向长三角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主动承接经济辐射;发挥奇瑞、海螺等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有目标地招引长三角相关联的大企业、大集团和配套厂商来芜湖发展,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充分发挥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突出大项目招商和产业招商。打破传统的地域融资观念和方式,借鉴和利用长三角先进的融资手段,建立全新的融资和招商网络,支持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特别是外资驻长三角金融机构到芜湖设立网点。大力组织多种形式的银企洽谈会,加大与证券机构及上市公司的联系,使芜湖成为长三角“资金流”中的重要一环。
要素要东用,这是推进东向发展的依托。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芜湖在人才培养上:继续加大力度选派中高层领导干部赴长三角地区挂职锻炼;鼓励以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引进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南京等特大城市的科技人才;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发展壮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加速引进和培养一批芜湖急需的专家与实用型人才。在技术融入上: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优势,借脑发展。根据产业特点,筛选了一批关键性的技术,以委托、招标、转让、承租、参股等各种形式,引导企业与长三角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联合建立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市场接轨上:支持长三角商贸龙头企业到芜湖拓展市场,建立产业加工基地、商业设施及大型配送中心;引进长三角先进的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大力吸引长三角各类中介组织,包括金融、市场咨询、建设监督、招投标、会计、法律、保险代理服务等机构到芜湖设立分支机构。
机制要东借,这是推进东向发展的保障。灵活有效的机制是东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芜湖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定期调研考察制度、融入长三角座谈研讨会制度等,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政府、企业、民间的沟通。借鉴东部地区先进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行政审批体制、城市管理体制、项目建设管理体制、金融服务体制、外贸体制、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比较优势,激发内生性发展动力,将芜湖打造成全省东向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