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了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三走”活动,已在全国蓬勃展开,要使“三走”活动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提升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大学生体育习惯养成、意志磨炼、体质增强,不断丰富“三走”实践载体,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素质。
关键词: “三走” 常态化机制 构建设想 实践
共青团中央等下发的(中青联发[2014]2号)、(中青联发[2015年]4号)文件强调,要切实发挥“三走”活动在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升、习惯养成、体质增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各高校以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制定的“三走”文件为指南,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走”活动,给大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使他们能够充分施展体育才能,满足了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对提高大学生身体锻炼意识,丰富其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状况
一般来说,“三走”中的“走下网络、走出宿舍”是前提,“走向操场”是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是目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们的心境,增进积极情绪,同时,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降低身体各种不适症状,提高幸福感,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兴趣比较广泛,生活内容相当丰富;部分大学生主观上认为体育锻炼没有必要,不愿意进行身体锻炼。他们除了应付自身专业课程外,课余时间多了,注意力都转移到个人兴趣上了,比较普遍存在一些懒惰现象;同时缺乏科学的体育指导,他们不是把体育锻炼当做个人必需,而是更乐意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或待在宿舍里打游戏、聊天、网购等。中国青年报曾有调查显示,92%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趣味性强或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体育锻炼的意志和恒心。83%被调查的大学生愿意尝试参与活动;76%的大学生愿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因此,多样而有趣的活动和贴近大学生的组织方式,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另外,部分高校存在对学生体育锻炼缺乏监督机制的现象。
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认为,德性是幸福的重要前提,与幸福密切相连,健康既是能够产生更多快乐的善,又是人们追求的善,是一种德性的实现活动和个人幸福的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虽不等同于快乐,但幸福也不排斥快乐,幸福就在快乐的生活之中,快乐是幸福的应有之义,是它的重要的构成要素[1]。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按照终极的卓越性的心灵的某种活动。如跑步能使大学生身体健康,跑步的结果健康是大学生追求的善,但跑步本身不是他们所追求的,因此跑步就是实现善的手段。大学生通过“三走”活动,可将心灵合于完全德性的现实活动,获得愉悦心境,增进积极情绪的功效,产生宁静感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同时可获得精神升华的实践成果,从而提升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发自人的内在需要,这些需要有高低不同的层次结构,按照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要,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社会需求是归属与爱的需求,也是需要层次论的核心内容。自我实现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动力,结合到大学生“三走”活动中,高校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展现自我和锻炼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达到身心合一。“三走”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集体体育活动会使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得到较好的处理,学生的归属感会明显增强乐观,在安宁而又愉快的精神状态中工作,使自己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开展“三走”活动,引导大学生爱自己的宿舍和室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减少压力,达到情感上的满足,愉悦地进行社会交往。体育锻炼可以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使他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身体健康,并获得他人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需求。
(三)终身体育应该贯穿人的生命始终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2]。终身体育可使大学生在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体育运动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感受到体育锻炼会带来积极情绪和愉悦心境,乐于接受体育的有关知识和进行身体锻炼。这对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且能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喜欢体育,为今后走向社会后还会继续参加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成为其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三走”活动的“一三五”常态化机制
(一)盯紧一个目标
高校开展“三走”活动,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提升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走”活动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意识提升、习惯养成、意志磨炼、体质增强、健康成长。二是要不断丰富实践载体,各方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推动“三走”活动深入开展,达到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素质,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三是要全面指导“三走”,建立科学的运行考评机制,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建设更加规范的总结评比平台。四是要将“三走”活动与中华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真正贴近学生,提升“三走”活动质量。五是要把“三走”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带动不同的服务对象融入“三走”活动,凸显“三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榜样和力量。 (二)采取三个“参”
1.学生参加。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一是引导学生参加体育健身培训和体育技能培训,逐渐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二是培养学生掌握较系统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体育的基本技能技术。三是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体育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摩体育赛事,了解重要体育赛场动态,拓宽学生视野。四是在“三走”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安排一些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把竞技化项目转化为游戏化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情感、体育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态度和行为特征维度上,还要注意根据男女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活动。
2.教工参与。高校教工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但不少教工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是比较强。因此,一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职工中的体育骨干的作用,开展有组织的体育帮扶活动,优化高校体育环境,激发教工体育热情,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起到教工带头作用。二要鼓励教工与学生组成联合体育社团,大力开发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文化品位的体育项目,例如,瑜伽、太极、健身等项目,增强教工、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同感,增加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大力推广一些适合于大学生健身需求,集娱乐与竞技于一体的时尚项目。
3.老同志参谋。高校退休的老教师、老同志比较多,他们退休后一般都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相比较大学生不如退休老教师锻炼得那样普遍,这个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老同志对于生命本身的体悟更深,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也知道健康很重要,体育锻炼很必需,但是毕竟经历得还不够多,总是把疾病痛苦想得离自己太远,所以,要让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视起来,光是宣传远远不够,需要他们身边的老教师身体力行地影响他们,现身说法,给予他们谆谆教诲方才有效。老同志的现身说法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特殊作用。
(三)明确五个“提”
1.提出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向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转变,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已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相一致,高校应将“三走”活动的目标、目的和内容视为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参与锻炼、增强体质的硬件,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大学生体魄强壮和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其团队意识、竞争精神和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和意志品质;培养大学生良好品德和性格,身心并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健全完善。
2.提高觉悟。觉悟就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大学生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三走”活动。应使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需要大量人格健全、知识渊博、能力复合型的职业人。因此,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习惯和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克服懒惰、懒散、无所事事的不良习性,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生活态度,这对大学生人生理和心理大有益处,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裨益。
3.提升境界。要使大学生树立为祖国的强大和发展而锻炼身体的思想,高校要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不仅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他们运动能力,而且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如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拉丁舞、爵士舞、形体舞及体育舞蹈的各种形式、大众化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鼓动大学生参与到他们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展示自己的运动风采。
4.提请辅导。高校要积极支持体育社团的建立,并给予高度重视,多安排体育社团活动,给大学生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的机会,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提高运动能力,因材施教、因龄施教,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进行[3]。高校体育教师要发挥专业指导的作用,在“三走”活动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等特点,确定活动内容和科学方法,并以各种方式调动鼓励保护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
5.提供条件。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充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高校应加强体育锻炼设施和场馆的基础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充足、安全、多样、方便的体育活动场地、运动器材,定期更新器材,购添加相关体育设施;加强对体育场地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物尽其用,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健身条件,为提高大学生运动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四、“三走”活动的实践效果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三走”活动开展已初见成效,一是体制建设合理。学院建成了院团委——分团委——团支部和学生社团三级联动体系,形成了“三依托、三合一”三级递进工作方案,即“依托晨练、依托团支部、依托学生社团”三大阵地,“每日一练、每周一赛、每月一节”三大方式互相融合。二是方式多样有效。学院采取项目化实施方式,累计开展大大小小各类室外体育活动已有100多项,近万人次的学生参与,覆盖面广,逐步形成了学生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体育氛围。三是师生交流畅通。学院加强了有体育特长的教工、老同志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如试行体育导师制、周末青年荟、老同志现身说法等,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四是多重结合保障。学院特别注重与校园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与大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取得良好效果。
五、结语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体育蓬勃开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重要场所。高校只有通过明确“三走”目标,真正建立起目标清晰、内容完备、操作性强“三走”体系,并建立运行、考评、实施方法,全方位构建“一三五”常态化机制,才能使高校“三走”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长效、实效。
参考文献:
[1]温克勤.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J].理论与现代化,2002(3):51-56.
[2]马玉芳.高校阳光体育——架设通往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桥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89-90.
[3]张贺.学校体育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D].吉林体育学院,2012,6:15-17.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度江苏省学校共青团研究重点课题《“三走”活动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提升的常态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201601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 “三走” 常态化机制 构建设想 实践
共青团中央等下发的(中青联发[2014]2号)、(中青联发[2015年]4号)文件强调,要切实发挥“三走”活动在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升、习惯养成、体质增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国各高校以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制定的“三走”文件为指南,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走”活动,给大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使他们能够充分施展体育才能,满足了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对提高大学生身体锻炼意识,丰富其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状况
一般来说,“三走”中的“走下网络、走出宿舍”是前提,“走向操场”是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是目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们的心境,增进积极情绪,同时,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降低身体各种不适症状,提高幸福感,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兴趣比较广泛,生活内容相当丰富;部分大学生主观上认为体育锻炼没有必要,不愿意进行身体锻炼。他们除了应付自身专业课程外,课余时间多了,注意力都转移到个人兴趣上了,比较普遍存在一些懒惰现象;同时缺乏科学的体育指导,他们不是把体育锻炼当做个人必需,而是更乐意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或待在宿舍里打游戏、聊天、网购等。中国青年报曾有调查显示,92%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趣味性强或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体育锻炼的意志和恒心。83%被调查的大学生愿意尝试参与活动;76%的大学生愿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因此,多样而有趣的活动和贴近大学生的组织方式,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另外,部分高校存在对学生体育锻炼缺乏监督机制的现象。
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认为,德性是幸福的重要前提,与幸福密切相连,健康既是能够产生更多快乐的善,又是人们追求的善,是一种德性的实现活动和个人幸福的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虽不等同于快乐,但幸福也不排斥快乐,幸福就在快乐的生活之中,快乐是幸福的应有之义,是它的重要的构成要素[1]。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按照终极的卓越性的心灵的某种活动。如跑步能使大学生身体健康,跑步的结果健康是大学生追求的善,但跑步本身不是他们所追求的,因此跑步就是实现善的手段。大学生通过“三走”活动,可将心灵合于完全德性的现实活动,获得愉悦心境,增进积极情绪的功效,产生宁静感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同时可获得精神升华的实践成果,从而提升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发自人的内在需要,这些需要有高低不同的层次结构,按照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要,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社会需求是归属与爱的需求,也是需要层次论的核心内容。自我实现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动力,结合到大学生“三走”活动中,高校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展现自我和锻炼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达到身心合一。“三走”活动的开展,特别是集体体育活动会使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得到较好的处理,学生的归属感会明显增强乐观,在安宁而又愉快的精神状态中工作,使自己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开展“三走”活动,引导大学生爱自己的宿舍和室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减少压力,达到情感上的满足,愉悦地进行社会交往。体育锻炼可以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使他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身体健康,并获得他人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需求。
(三)终身体育应该贯穿人的生命始终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2]。终身体育可使大学生在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体育运动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感受到体育锻炼会带来积极情绪和愉悦心境,乐于接受体育的有关知识和进行身体锻炼。这对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且能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喜欢体育,为今后走向社会后还会继续参加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成为其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三走”活动的“一三五”常态化机制
(一)盯紧一个目标
高校开展“三走”活动,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提升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走”活动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意识提升、习惯养成、意志磨炼、体质增强、健康成长。二是要不断丰富实践载体,各方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推动“三走”活动深入开展,达到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素质,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三是要全面指导“三走”,建立科学的运行考评机制,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建设更加规范的总结评比平台。四是要将“三走”活动与中华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真正贴近学生,提升“三走”活动质量。五是要把“三走”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带动不同的服务对象融入“三走”活动,凸显“三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榜样和力量。 (二)采取三个“参”
1.学生参加。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一是引导学生参加体育健身培训和体育技能培训,逐渐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二是培养学生掌握较系统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体育的基本技能技术。三是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体育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摩体育赛事,了解重要体育赛场动态,拓宽学生视野。四是在“三走”活动过程中要尽可能安排一些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把竞技化项目转化为游戏化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情感、体育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态度和行为特征维度上,还要注意根据男女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活动。
2.教工参与。高校教工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但不少教工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是比较强。因此,一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职工中的体育骨干的作用,开展有组织的体育帮扶活动,优化高校体育环境,激发教工体育热情,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起到教工带头作用。二要鼓励教工与学生组成联合体育社团,大力开发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文化品位的体育项目,例如,瑜伽、太极、健身等项目,增强教工、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同感,增加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大力推广一些适合于大学生健身需求,集娱乐与竞技于一体的时尚项目。
3.老同志参谋。高校退休的老教师、老同志比较多,他们退休后一般都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相比较大学生不如退休老教师锻炼得那样普遍,这个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老同志对于生命本身的体悟更深,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也知道健康很重要,体育锻炼很必需,但是毕竟经历得还不够多,总是把疾病痛苦想得离自己太远,所以,要让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视起来,光是宣传远远不够,需要他们身边的老教师身体力行地影响他们,现身说法,给予他们谆谆教诲方才有效。老同志的现身说法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特殊作用。
(三)明确五个“提”
1.提出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向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转变,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已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相一致,高校应将“三走”活动的目标、目的和内容视为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和参与锻炼、增强体质的硬件,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大学生体魄强壮和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其团队意识、竞争精神和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和意志品质;培养大学生良好品德和性格,身心并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健全完善。
2.提高觉悟。觉悟就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大学生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三走”活动。应使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需要大量人格健全、知识渊博、能力复合型的职业人。因此,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习惯和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克服懒惰、懒散、无所事事的不良习性,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生活态度,这对大学生人生理和心理大有益处,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裨益。
3.提升境界。要使大学生树立为祖国的强大和发展而锻炼身体的思想,高校要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不仅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他们运动能力,而且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如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拉丁舞、爵士舞、形体舞及体育舞蹈的各种形式、大众化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鼓动大学生参与到他们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展示自己的运动风采。
4.提请辅导。高校要积极支持体育社团的建立,并给予高度重视,多安排体育社团活动,给大学生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的机会,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提高运动能力,因材施教、因龄施教,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进行[3]。高校体育教师要发挥专业指导的作用,在“三走”活动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等特点,确定活动内容和科学方法,并以各种方式调动鼓励保护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
5.提供条件。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充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高校应加强体育锻炼设施和场馆的基础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充足、安全、多样、方便的体育活动场地、运动器材,定期更新器材,购添加相关体育设施;加强对体育场地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物尽其用,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健身条件,为提高大学生运动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四、“三走”活动的实践效果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三走”活动开展已初见成效,一是体制建设合理。学院建成了院团委——分团委——团支部和学生社团三级联动体系,形成了“三依托、三合一”三级递进工作方案,即“依托晨练、依托团支部、依托学生社团”三大阵地,“每日一练、每周一赛、每月一节”三大方式互相融合。二是方式多样有效。学院采取项目化实施方式,累计开展大大小小各类室外体育活动已有100多项,近万人次的学生参与,覆盖面广,逐步形成了学生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体育氛围。三是师生交流畅通。学院加强了有体育特长的教工、老同志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如试行体育导师制、周末青年荟、老同志现身说法等,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四是多重结合保障。学院特别注重与校园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与大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取得良好效果。
五、结语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体育蓬勃开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重要场所。高校只有通过明确“三走”目标,真正建立起目标清晰、内容完备、操作性强“三走”体系,并建立运行、考评、实施方法,全方位构建“一三五”常态化机制,才能使高校“三走”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长效、实效。
参考文献:
[1]温克勤.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J].理论与现代化,2002(3):51-56.
[2]马玉芳.高校阳光体育——架设通往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桥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89-90.
[3]张贺.学校体育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D].吉林体育学院,2012,6:15-17.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度江苏省学校共青团研究重点课题《“三走”活动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提升的常态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201601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