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两种中医护理方法对混合痔术后切口愈合效果比较。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出80例患者,以抽签的方式分别给予中药湿敷护理、中药熏蒸坐浴护理,前者视为观察组、后者视为对照组,每组40例,对比中医护理方式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对比:P值<0.05。结论:采用中药湿敷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混合痔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尽早降低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身心健康,值得推荐。
关键词:两种中医护理方法;混合痔;切口愈合;术后康复
痔疮作为肛肠科常见病,不受性别影响,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临床上根据病灶位置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其中以混合痔居多,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人群中[1]。目前手术是治疗该疾病主要方式但是手术治疗后容易引发患者产生水肿、出血、疼痛等不良情况,为了能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开展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其中,中医护理方式不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而且不会产生后遗症,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中医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本院收治的80例混合痔手术患者展开分组护理,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中,采用随机抽样法抽选出80例患者,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坐浴护理、观察组给予中药湿敷护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80例患者均符合痔疮诊断标准,并排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脏器功能衰竭等患者。
1.2 方法
两组混合痔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开展中药湿敷护理(观察组)、中药熏蒸坐浴护理(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祛毒汤(方剂中含有:马齿笕、芒硝、侧柏叶、五倍子、苍术各十五克)进行煎煮,取药汁150ml,温度保持在40~42℃,将无菌纱布浸入药汁中,以不滴水为宜湿敷在患者伤口处。每日湿敷2次,每次湿敷时间为20分钟,以一周为一个疗程,每天换药1次[2]。
对照组同样使用祛毒汤,在术后大便后使用温水清洁再进行坐浴。将150ml祛毒汤药汁加至1500ml的50~70℃水中,先熏蒸患处,在水温降低到40~42℃后在进行坐浴,坐浴时间每次20分钟,一周为一疗程,每天换药1次[3]。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对比两组混合痔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护理后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水肿、出血消失时间等。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分值范围:0~10分,分值与患者疼痛程度呈正比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以(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性采用t检验。将所得结果均带入SPPS23.0版中,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混合痔患者护理前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無差异性:P值>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而且观察组混合痔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水肿、出血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性比较:P值<0.05(详细内容见表1)。
3 讨论
混合痔患者术后往往出现疼痛、水肿、尿潴留等并发症,会对患者创面愈合造成影响,中医认为该疾病病理机制主要在于肌肤受损、脉络断裂、气血不畅等,临床治疗多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药物进行治疗[4]。其中,祛毒汤中含有马齿笕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芒硝可以起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泻下通便之效,侧柏叶与五倍子均具有止血的功效,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消毒镇静之效,诸药联合应用能够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燥湿敛疮的作用。中药熏蒸坐浴与中药湿敷均属于常见的用药方式,但是相较于中药熏蒸,中药湿敷能够提高药物浓度,有利于皮肤创面对药物的吸收,从而能够加速患者康复,因此建议首选[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湿敷护理后,其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水肿消失时间、出血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也早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对比结果显示:P值<0.05。提示两种中医护理方式均能够起到理想干预效果,湿敷护理效果更加。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中医护理方法中,对混合痔手术患者实施中药湿敷护理能够提高预后康复速率,促进患者伤口尽快愈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谢敏,赖静.延续性中医护理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4):80-81.
[2]周海沂.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混合痔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4):78-80.
[3]徐珍.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混合痔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6):127-128.
[4]韦翠花.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混合痔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1):23-25.
[5]王清玉,赵佐云,陈玉珍.中医护理方案在35例湿热下注型混合痔的运用[J].福建中医药,2017,48(2):69-70.
关键词:两种中医护理方法;混合痔;切口愈合;术后康复
痔疮作为肛肠科常见病,不受性别影响,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临床上根据病灶位置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其中以混合痔居多,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人群中[1]。目前手术是治疗该疾病主要方式但是手术治疗后容易引发患者产生水肿、出血、疼痛等不良情况,为了能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开展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其中,中医护理方式不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而且不会产生后遗症,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中医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本院收治的80例混合痔手术患者展开分组护理,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中,采用随机抽样法抽选出80例患者,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坐浴护理、观察组给予中药湿敷护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80例患者均符合痔疮诊断标准,并排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脏器功能衰竭等患者。
1.2 方法
两组混合痔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开展中药湿敷护理(观察组)、中药熏蒸坐浴护理(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祛毒汤(方剂中含有:马齿笕、芒硝、侧柏叶、五倍子、苍术各十五克)进行煎煮,取药汁150ml,温度保持在40~42℃,将无菌纱布浸入药汁中,以不滴水为宜湿敷在患者伤口处。每日湿敷2次,每次湿敷时间为20分钟,以一周为一个疗程,每天换药1次[2]。
对照组同样使用祛毒汤,在术后大便后使用温水清洁再进行坐浴。将150ml祛毒汤药汁加至1500ml的50~70℃水中,先熏蒸患处,在水温降低到40~42℃后在进行坐浴,坐浴时间每次20分钟,一周为一疗程,每天换药1次[3]。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对比两组混合痔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护理后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水肿、出血消失时间等。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分值范围:0~10分,分值与患者疼痛程度呈正比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以(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性采用t检验。将所得结果均带入SPPS23.0版中,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混合痔患者护理前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無差异性:P值>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而且观察组混合痔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水肿、出血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性比较:P值<0.05(详细内容见表1)。
3 讨论
混合痔患者术后往往出现疼痛、水肿、尿潴留等并发症,会对患者创面愈合造成影响,中医认为该疾病病理机制主要在于肌肤受损、脉络断裂、气血不畅等,临床治疗多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药物进行治疗[4]。其中,祛毒汤中含有马齿笕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芒硝可以起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泻下通便之效,侧柏叶与五倍子均具有止血的功效,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消毒镇静之效,诸药联合应用能够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燥湿敛疮的作用。中药熏蒸坐浴与中药湿敷均属于常见的用药方式,但是相较于中药熏蒸,中药湿敷能够提高药物浓度,有利于皮肤创面对药物的吸收,从而能够加速患者康复,因此建议首选[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湿敷护理后,其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水肿消失时间、出血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也早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对比结果显示:P值<0.05。提示两种中医护理方式均能够起到理想干预效果,湿敷护理效果更加。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中医护理方法中,对混合痔手术患者实施中药湿敷护理能够提高预后康复速率,促进患者伤口尽快愈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谢敏,赖静.延续性中医护理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4):80-81.
[2]周海沂.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混合痔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4):78-80.
[3]徐珍.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混合痔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6):127-128.
[4]韦翠花.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混合痔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1):23-25.
[5]王清玉,赵佐云,陈玉珍.中医护理方案在35例湿热下注型混合痔的运用[J].福建中医药,2017,48(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