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毕业生作为承载社会、家庭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就业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各种心理问题。本文根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各种表现的相关分析,提出相应的调适方法,以期强化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调适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但同时也伴随着出现大学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待业人数剧增,社会对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过程充满了来自理想和现实冲突的巨大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使大学生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从而表现出种种就业心理症状,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看待这些由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介入并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调适将有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也将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负担不断加重,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常见的几种:
1.1认知出现偏差。大学生择业时的认知是指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就业社会环境的认识、了解和对相关事物的推理和判断。包括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自我认知障碍包括:①自卑心理,即缺乏自信心,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过低,表现为不敢主动推销自己、参与竞争;②自负心理,即择业期望值过高,脱离现实条件,表现为对自己的弱势和缺点轻视甚至无视,自恃过高。在环境认知方面体现在对就业压力的过高估计而产生的畏难情绪。
1.2情绪出现失常。①焦虑。焦虑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其问题主要集中在能否实现理想、能否找到份优越的工作、在招聘中屡被拒绝怎么办等,女生的焦虑程度更高些。②抑郁。抑郁的情绪主要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多次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及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③急躁。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和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在尚未了解清楚用人单位时就匆匆签约。
1.3社会心理障碍。①依赖心理。产生依赖心理主要是独生子女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这些大学生养尊处优,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缺乏进取精神,不愿主动参与到择业的竞争中,将就业寄希望于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岗位。
②从众心理。大学生还处在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易受到社会潮流和他人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容易忽视个体特异性和自我创造性,对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等没有明确认识,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随潮流而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
③攀比心理。部分大学生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表现出相互比攀的心理,表现为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比别人更好的岗位从而错过就业机会。
④逃避心理。逃避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自信心不足,适应能力弱而产生的对参与择业和竞争的回避心理。
⑤幻想心理。大学生的就业幻想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幻想不需要参与竞争就能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认为会有伯乐发现自己这匹千里马,不思进取。
2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2.1就业机制不完善。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制度改革,把就业责任的主体从国家变成毕业生本人,明确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本身尚未完善,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辅助措施有待加强,加上就业市场吃紧,便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失衡。
2.2就业指导工作滞后。随着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弊端也逐步显现,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就业指导,忽略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能力的培养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归因之一。
2.3家庭影响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父母的过高期望和对子女择业的过度干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部分原因,另外,独生子女的优越感,过度的依赖性和对择业的盲目片面性也是引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的路径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宏观整体把握,从微观具体人手,消除其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过程,顺利就业。
3.1宏观层面。①从社会层面,提高社会支持度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个体应对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影响,因为社会支持是具有普遍的增益效用的,政府要从源头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管理,为大学生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
②从高校层面,增设职业人生规划课程,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培育大学生积极正确的择业观;保持与市场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同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实用型人才;拓展大学生见习和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对社会有较为全面、客观和准确的认知;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为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③从家庭层面,家长应培养子女独立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观,在其择业期间要主动关心其心理状况,增加相互间沟通,适度参与解决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缓解其就业心理压力,使子女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切忌盲目代替子女进行择业和不断对其求职工作施压。
3.2微观层面。①解构自我,客观定位。面对择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大学生首先必须自我解构。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及发展方向,正确定位自己和评价自己,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认识自我之后还要接受自我,承认自己当前的条件和水平,扬长避短,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
②尊重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带着过高的期望值择业必然遭遇失败。应增加平民意识和忧患意识,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深入挖掘各种资源。抓住就业机遇,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即终身职业”和“一锤定音”的就业观。努力做到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③认识职业价值,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目标和意义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由于职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起着明确的导向性作用,因此学生的择业心态更多地带有功利色彩。就业价值观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及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和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己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④坦然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以冷静和坦然的态度面对,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事先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排除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不满、愤慨、自卑、焦虑等负性情绪对正常思维、判断的干扰。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正确地对待挫折,可以化弊为利,强化心理承受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⑤提高综合素质,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吃苦精神和责任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见习活动,了解岗位需要和社会现实,使自己对未来就业有理性认识。通过职业规划,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人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职业兴趣,对自己的职业倾向、发展潜力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有目标地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拓展,为未来的职业竞争做好充分的实力和心理准备。
⑥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和行为出现偏差时可求助就业指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通过理性情绪法、合理宣泄法等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自我疏导,排解压力,调整心情,从而避免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调适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但同时也伴随着出现大学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待业人数剧增,社会对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过程充满了来自理想和现实冲突的巨大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使大学生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从而表现出种种就业心理症状,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看待这些由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介入并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调适将有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也将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负担不断加重,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常见的几种:
1.1认知出现偏差。大学生择业时的认知是指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就业社会环境的认识、了解和对相关事物的推理和判断。包括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自我认知障碍包括:①自卑心理,即缺乏自信心,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过低,表现为不敢主动推销自己、参与竞争;②自负心理,即择业期望值过高,脱离现实条件,表现为对自己的弱势和缺点轻视甚至无视,自恃过高。在环境认知方面体现在对就业压力的过高估计而产生的畏难情绪。
1.2情绪出现失常。①焦虑。焦虑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其问题主要集中在能否实现理想、能否找到份优越的工作、在招聘中屡被拒绝怎么办等,女生的焦虑程度更高些。②抑郁。抑郁的情绪主要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多次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及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③急躁。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和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在尚未了解清楚用人单位时就匆匆签约。
1.3社会心理障碍。①依赖心理。产生依赖心理主要是独生子女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这些大学生养尊处优,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缺乏进取精神,不愿主动参与到择业的竞争中,将就业寄希望于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岗位。
②从众心理。大学生还处在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易受到社会潮流和他人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容易忽视个体特异性和自我创造性,对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等没有明确认识,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随潮流而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
③攀比心理。部分大学生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在面对就业竞争时表现出相互比攀的心理,表现为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比别人更好的岗位从而错过就业机会。
④逃避心理。逃避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自信心不足,适应能力弱而产生的对参与择业和竞争的回避心理。
⑤幻想心理。大学生的就业幻想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幻想不需要参与竞争就能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认为会有伯乐发现自己这匹千里马,不思进取。
2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2.1就业机制不完善。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制度改革,把就业责任的主体从国家变成毕业生本人,明确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本身尚未完善,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辅助措施有待加强,加上就业市场吃紧,便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失衡。
2.2就业指导工作滞后。随着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弊端也逐步显现,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就业指导,忽略了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能力的培养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归因之一。
2.3家庭影响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父母的过高期望和对子女择业的过度干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部分原因,另外,独生子女的优越感,过度的依赖性和对择业的盲目片面性也是引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的路径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宏观整体把握,从微观具体人手,消除其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过程,顺利就业。
3.1宏观层面。①从社会层面,提高社会支持度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个体应对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影响,因为社会支持是具有普遍的增益效用的,政府要从源头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管理,为大学生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
②从高校层面,增设职业人生规划课程,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培育大学生积极正确的择业观;保持与市场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同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实用型人才;拓展大学生见习和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对社会有较为全面、客观和准确的认知;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为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③从家庭层面,家长应培养子女独立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观,在其择业期间要主动关心其心理状况,增加相互间沟通,适度参与解决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缓解其就业心理压力,使子女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切忌盲目代替子女进行择业和不断对其求职工作施压。
3.2微观层面。①解构自我,客观定位。面对择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大学生首先必须自我解构。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及发展方向,正确定位自己和评价自己,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认识自我之后还要接受自我,承认自己当前的条件和水平,扬长避短,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
②尊重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带着过高的期望值择业必然遭遇失败。应增加平民意识和忧患意识,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深入挖掘各种资源。抓住就业机遇,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即终身职业”和“一锤定音”的就业观。努力做到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③认识职业价值,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目标和意义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由于职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起着明确的导向性作用,因此学生的择业心态更多地带有功利色彩。就业价值观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及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和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己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④坦然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以冷静和坦然的态度面对,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事先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排除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不满、愤慨、自卑、焦虑等负性情绪对正常思维、判断的干扰。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正确地对待挫折,可以化弊为利,强化心理承受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⑤提高综合素质,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吃苦精神和责任心,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见习活动,了解岗位需要和社会现实,使自己对未来就业有理性认识。通过职业规划,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人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职业兴趣,对自己的职业倾向、发展潜力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有目标地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和拓展,为未来的职业竞争做好充分的实力和心理准备。
⑥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心理压力过大、情绪和行为出现偏差时可求助就业指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通过理性情绪法、合理宣泄法等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自我疏导,排解压力,调整心情,从而避免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