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构建这一模式要以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同时还要突出教学的能力本位取向,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订单式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 能力本位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杨汉洲(1964- ),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湖北 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055-02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点,而能力的形成是其主要内容与关键环节。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对人才素质的形成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活动衔接起来,既能促进人才素质的形成,又能完成教育目标规定的任务。因此,探索和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并能有效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构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
教学模式是指符合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的、为特定教学目标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①它能够帮助教师根据一定程式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而“‘能力本位’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指的是所有把能力作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狭义即指加拿大的CBE/DACUM教学模式。”②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离不开特定的教育目标。构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
首先,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③相应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专业面向基层、工作位置居于中间、工作性质重在转化、规格要求突出应用”的特点。④《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对高职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职业教育应确立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并未沿袭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学术价值取向,而是面对实际生活,选择了经世致用的务实价值取向,对于人才培养突出技能的掌握与技术的应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其次,从社会需要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一大批具有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职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社会的用人要求显示,人才实际工作能力或职业岗位能力的强弱不但决定了他们是否被社会所接纳,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是否具有办学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再次,从社会发展来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职业种类日新月异,在许多岗位萎缩甚至消失的同时也有许多新的职业岗位产生并发展。社会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要求人才培养把能力放在主要位置。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职责所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没有一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提供最基本的有熟练技术和受教育的人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确保真正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高职教育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最终达到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以能力为重点。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教学计划、课程及质量评价标准,都以使学生获得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⑤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的“能力”到底包括哪些能力呢?从高职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来看,“能力本位”中的“能力”主要是指“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第二层次是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三层次是专业技术能力。⑥而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综合的职业能力,与上述包括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相比,它的范围更广,具有很强的广义性、职业性和目的性。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这三种能力中,高职教育特别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即“那些在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之外,而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⑦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要突出“能力本位”,高职教育必须更新思想观念,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到以培养能力为主上来;从过去按照学科系统建立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体系转到按工程的综合性和技术的应用性建立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体系上来;从强调工程设计和研究能力转到强调技术应用能力,把应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放到能力培养的主要位置上。⑧
由此看出,转变教学思想观念,突出职业能力尤其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构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在教学中体现出对能力的重视。
2.以学生为中心。“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切条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变化。⑨如果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依然以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为主体的话,那么高职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需求与学生的发展,教学上更要充分考虑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效性,理论教学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演示模拟,特别是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另外,“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技能的培养重在训练。学生岗位技能的获得主要靠学生自身动手操作、反复训练来完成,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职业技能的获得难以完成,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实施,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体验,取得成功。与此相对应,学生在接受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学习情景及工作环境,进一步在实践中明确掌握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与提升能力;同时,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能力本位”,又要突出“学生主体”。
3.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如果就业导向不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坚持就业导向的办学方向就是一句空话。以就业为导向,既规定了“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方向,也规定了“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内容。具体来说,“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体现出专业设置的职业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做好职业分析。职业分析是高职教学计划制订、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也是体现“能力本位”与“就业向导”的前提。缺少了职业分析,高职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也就从根本上脱离了实际,高职教学的“能力本位”就将失去依据,高职人才的“应用性”更是难以体现和落实。为使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好地适应市场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在实施具体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进行职业分析,必须详细了解专业所对应的相关职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和评估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需求,针对专业或工作中所覆盖的典型工作岗位或岗位群,依靠职业界人士进行职业工作能力分析,为实施教学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用人单位参与特征”。⑩用人单位的直接参与,使得“从业岗位所在的工作地点已不仅是生产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学习的场所;用人单位也不仅只是雇主,同时也是办学者。” 这样,可使得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培养目标更易实现。
三、“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必须围绕能力培养与训练,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方案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针对高职教育实际,高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要把握以下三点:
1.突出教学的“能力本位”取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因此,高职教育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将“能力本位”取向贯穿于始终。尤其是要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力度,努力促成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
同时,高职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必照搬普通高教模式而去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教学重在讲清概念,重在使用与应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理念的引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突出“能力”这个中心。也就是说,理论教学要为能力培养服务,切实为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高职培养的人才应直接面对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群并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但高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不是仅靠学校教育就能获得的。因为学校教育在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质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环境有差距,尤其是职业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不易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更是理论教学难以独自完成的,其中相当部分的知识与能力,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极快,许多高新技术未能及时反映到学校中来,理论教学也无法全面满足实际生产生活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是存在于实际情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之中的。实践教学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正是围绕某种职业或实际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展开的,学生知识的理解与迁移,也直接存在于实际情境。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可以更多地获取与人的职业或专业活动有关的知识,特别是在验证、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自身还能通过直接参与职业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作为高职学生的必备素质,只有内化于身心,形成稳定的内在个性品质才能最终获得,实践教学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高职教育不仅要切实重视和开展实践教学,而且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努力改变高校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使实践教学的比重一般不得少于教学总时数的40%,有些专业还应达到50%。 只有这样,学生能力的形成才能得到保证,“能力本位”的思想在教学中也才能得到体现。
3.注重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既是学校按照企业用人需要培养“适销对路”员工的重要尝试,也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这一模式是“群众的首创,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是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封闭教学模式,使“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和体现。订单式人才培养由于注重“能力本位”,不但使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还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因此,这一教学模式产生后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另外,订单式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来确定教育目标,也就是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做到了“三个统一”: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统一、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统一、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统一。订单式培养是人才能力培养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对接,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产销链接”,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不过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订单式培养一方面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忽视理论教学,降低人才素质的倾向;同时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还会使高职教育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注释]
①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0.
②卢洁莹.以人为本: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J].职业教育研究,2006(1):34.
③④⑦⑩ 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5,129-130,49,50,108,264.
⑤⑧⑨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128,93.
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能力本位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杨汉洲(1964- ),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湖北 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055-02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点,而能力的形成是其主要内容与关键环节。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对人才素质的形成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活动衔接起来,既能促进人才素质的形成,又能完成教育目标规定的任务。因此,探索和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并能有效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构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
教学模式是指符合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的、为特定教学目标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①它能够帮助教师根据一定程式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而“‘能力本位’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指的是所有把能力作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狭义即指加拿大的CBE/DACUM教学模式。”②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离不开特定的教育目标。构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
首先,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③相应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专业面向基层、工作位置居于中间、工作性质重在转化、规格要求突出应用”的特点。④《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对高职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职业教育应确立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并未沿袭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学术价值取向,而是面对实际生活,选择了经世致用的务实价值取向,对于人才培养突出技能的掌握与技术的应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构建“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其次,从社会需要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一大批具有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职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社会的用人要求显示,人才实际工作能力或职业岗位能力的强弱不但决定了他们是否被社会所接纳,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是否具有办学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再次,从社会发展来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职业种类日新月异,在许多岗位萎缩甚至消失的同时也有许多新的职业岗位产生并发展。社会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要求人才培养把能力放在主要位置。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职责所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没有一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提供最基本的有熟练技术和受教育的人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确保真正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高职教育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最终达到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以能力为重点。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教学计划、课程及质量评价标准,都以使学生获得能力为出发点和终结点。”⑤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的“能力”到底包括哪些能力呢?从高职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来看,“能力本位”中的“能力”主要是指“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第二层次是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三层次是专业技术能力。⑥而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综合的职业能力,与上述包括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相比,它的范围更广,具有很强的广义性、职业性和目的性。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这三种能力中,高职教育特别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即“那些在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之外,而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⑦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要突出“能力本位”,高职教育必须更新思想观念,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到以培养能力为主上来;从过去按照学科系统建立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体系转到按工程的综合性和技术的应用性建立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体系上来;从强调工程设计和研究能力转到强调技术应用能力,把应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放到能力培养的主要位置上。⑧
由此看出,转变教学思想观念,突出职业能力尤其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构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在教学中体现出对能力的重视。
2.以学生为中心。“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切条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变化。⑨如果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依然以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为主体的话,那么高职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学生为中心,就是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需求与学生的发展,教学上更要充分考虑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效性,理论教学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演示模拟,特别是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另外,“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技能的培养重在训练。学生岗位技能的获得主要靠学生自身动手操作、反复训练来完成,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职业技能的获得难以完成,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实施,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体验,取得成功。与此相对应,学生在接受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学习情景及工作环境,进一步在实践中明确掌握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与提升能力;同时,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能力本位”,又要突出“学生主体”。
3.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如果就业导向不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坚持就业导向的办学方向就是一句空话。以就业为导向,既规定了“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方向,也规定了“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内容。具体来说,“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体现出专业设置的职业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做好职业分析。职业分析是高职教学计划制订、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也是体现“能力本位”与“就业向导”的前提。缺少了职业分析,高职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也就从根本上脱离了实际,高职教学的“能力本位”就将失去依据,高职人才的“应用性”更是难以体现和落实。为使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好地适应市场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在实施具体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进行职业分析,必须详细了解专业所对应的相关职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和评估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需求,针对专业或工作中所覆盖的典型工作岗位或岗位群,依靠职业界人士进行职业工作能力分析,为实施教学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用人单位参与特征”。⑩用人单位的直接参与,使得“从业岗位所在的工作地点已不仅是生产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学习的场所;用人单位也不仅只是雇主,同时也是办学者。” 这样,可使得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培养目标更易实现。
三、“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必须围绕能力培养与训练,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方案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针对高职教育实际,高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要把握以下三点:
1.突出教学的“能力本位”取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因此,高职教育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将“能力本位”取向贯穿于始终。尤其是要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力度,努力促成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
同时,高职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必照搬普通高教模式而去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教学重在讲清概念,重在使用与应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理念的引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突出“能力”这个中心。也就是说,理论教学要为能力培养服务,切实为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加强实践教学。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高职培养的人才应直接面对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群并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但高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不是仅靠学校教育就能获得的。因为学校教育在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质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环境有差距,尤其是职业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不易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更是理论教学难以独自完成的,其中相当部分的知识与能力,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极快,许多高新技术未能及时反映到学校中来,理论教学也无法全面满足实际生产生活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是存在于实际情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之中的。实践教学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正是围绕某种职业或实际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展开的,学生知识的理解与迁移,也直接存在于实际情境。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可以更多地获取与人的职业或专业活动有关的知识,特别是在验证、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自身还能通过直接参与职业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作为高职学生的必备素质,只有内化于身心,形成稳定的内在个性品质才能最终获得,实践教学正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高职教育不仅要切实重视和开展实践教学,而且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努力改变高校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使实践教学的比重一般不得少于教学总时数的40%,有些专业还应达到50%。 只有这样,学生能力的形成才能得到保证,“能力本位”的思想在教学中也才能得到体现。
3.注重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既是学校按照企业用人需要培养“适销对路”员工的重要尝试,也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这一模式是“群众的首创,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是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封闭教学模式,使“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和体现。订单式人才培养由于注重“能力本位”,不但使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还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因此,这一教学模式产生后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另外,订单式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来确定教育目标,也就是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做到了“三个统一”: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统一、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统一、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统一。订单式培养是人才能力培养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对接,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产销链接”,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不过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订单式培养一方面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忽视理论教学,降低人才素质的倾向;同时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还会使高职教育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注释]
①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0.
②卢洁莹.以人为本: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J].职业教育研究,2006(1):34.
③④⑦⑩ 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5,129-130,49,50,108,264.
⑤⑧⑨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128,93.
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