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
,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
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逐渐从知识学习转向技能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实现"知识学习"向"技能培养"转变的关键,而要保证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验教学设计就是基础。因此,针对当前实验教学设计的现状而思考相应的对策来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对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一大方向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就是实验内容的增加。新课程标准中围绕10大主题都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解脱出来,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大量的实验让教师有措手不及之感,而学生也无从快速地适应教师教学的转变,加之有些教师盲目跟风,导致实验教学走形式化,学生不但没有学好知识,技能培养更成为了口号,在有的学校还出现了以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的现象。不得不说,实验内容的增加和教师适应能力及课时之间存在了一定的矛盾。
1.1 我国教育延续的是千年以来的封建式教育模式
重知识轻技能,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重实验结果而轻视过程,新课标则要求教师重过程,在这个转变中,因教师缺乏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往往实验成为一种表演秀,在有的课堂中,实验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是为了完成任务,保证开出率,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则还是停留在重结果轻过程上。
1.2 学生角度来看
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标准较高,不仅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实验原理,还要求学生能正确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通过现象而得到结论。以"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教学要求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用具,在该实验中涉及较多的实验用具,每一样教师都需一一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并正确使用;在实验步骤上,从参考图到显微镜到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或永久装片都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在实验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过程,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还需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但从课时和学生的基础上看,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这就让教师在传统和新课标之间犯难了。
2.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的对策
2.1 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上课就带着学生做实验,等实验结束了,学生还不知道实验的目标,因此,实验教学效率也就相对较低。明确实验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因此,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就应向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如在"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教师就应向学生明确"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实验后再以是否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来审视实验过程。
2.2 关于实验准备
以往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忽视了学生在实验前的准备,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只要一遇到问题,学生就会将思考的重点放到多个方向上,有时教师为了向学生解释和实验相关的知识,占据了实验时间而导致实验效果受到影响。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前,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过程、所选择的小麦种子也要符合要求,如此,实验才能顺利进行。再如在"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中,对于"血清、血型、输血"等知识,如果学生在实验前没有了解,实验中就会产生诸多问题,自然就会影响实验的进行。
对于实验组织管理,重点要小组管理上着手。对于一个班级,教师只能从整体上进行调节和组织引导,很多时候无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中,此时小组长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而且,有的实验周期长,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而且也不一定要在学校的实验室才能完成,此时,小组内是否都按实验要求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小组形成合力,为了得到实验结论而认真实验。
最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另一方面则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应该说,如果要让学生们从一个实验中真正获得科学的知识,那不是一节课或按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就能实现的。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实施引导,以"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教学为例,在探究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如可用问题"为什么要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却滴一滴生理盐水?滴清水或生理盐水的量又如何掌握?为什么要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薄膜?"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实验,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如此问答结合,观察现象和得出结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实验现象来了解事物的本质,也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
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认清现状,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效率,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这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着眼点,教学中教师还需多加实践,不断丰富总结。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
在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逐渐从知识学习转向技能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实现"知识学习"向"技能培养"转变的关键,而要保证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验教学设计就是基础。因此,针对当前实验教学设计的现状而思考相应的对策来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对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一大方向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体现在生物教学中就是实验内容的增加。新课程标准中围绕10大主题都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解脱出来,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大量的实验让教师有措手不及之感,而学生也无从快速地适应教师教学的转变,加之有些教师盲目跟风,导致实验教学走形式化,学生不但没有学好知识,技能培养更成为了口号,在有的学校还出现了以演示实验来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的现象。不得不说,实验内容的增加和教师适应能力及课时之间存在了一定的矛盾。
1.1 我国教育延续的是千年以来的封建式教育模式
重知识轻技能,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重实验结果而轻视过程,新课标则要求教师重过程,在这个转变中,因教师缺乏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往往实验成为一种表演秀,在有的课堂中,实验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是为了完成任务,保证开出率,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则还是停留在重结果轻过程上。
1.2 学生角度来看
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标准较高,不仅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实验原理,还要求学生能正确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通过现象而得到结论。以"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教学要求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用具,在该实验中涉及较多的实验用具,每一样教师都需一一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并正确使用;在实验步骤上,从参考图到显微镜到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或永久装片都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在实验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过程,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还需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但从课时和学生的基础上看,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这就让教师在传统和新课标之间犯难了。
2.优化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的对策
2.1 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上课就带着学生做实验,等实验结束了,学生还不知道实验的目标,因此,实验教学效率也就相对较低。明确实验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因此,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就应向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如在"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教师就应向学生明确"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当学生实验后再以是否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来审视实验过程。
2.2 关于实验准备
以往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忽视了学生在实验前的准备,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只要一遇到问题,学生就会将思考的重点放到多个方向上,有时教师为了向学生解释和实验相关的知识,占据了实验时间而导致实验效果受到影响。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前,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过程、所选择的小麦种子也要符合要求,如此,实验才能顺利进行。再如在"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中,对于"血清、血型、输血"等知识,如果学生在实验前没有了解,实验中就会产生诸多问题,自然就会影响实验的进行。
对于实验组织管理,重点要小组管理上着手。对于一个班级,教师只能从整体上进行调节和组织引导,很多时候无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中,此时小组长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而且,有的实验周期长,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而且也不一定要在学校的实验室才能完成,此时,小组内是否都按实验要求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小组形成合力,为了得到实验结论而认真实验。
最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另一方面则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应该说,如果要让学生们从一个实验中真正获得科学的知识,那不是一节课或按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就能实现的。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实施引导,以"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教学为例,在探究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如可用问题"为什么要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为什么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而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却滴一滴生理盐水?滴清水或生理盐水的量又如何掌握?为什么要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薄膜?"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实验,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如此问答结合,观察现象和得出结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实验现象来了解事物的本质,也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
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认清现状,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效率,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这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着眼点,教学中教师还需多加实践,不断丰富总结。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