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子沟通;误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4-0076-02
一、拳脚相向的母子
“石老师,救命!儿子跟我打架,还把我捆起来了。”某天中午12点20分,我刚准备午休,小谢妈妈打来了电话,并在电话里气急败坏地吼着。
“怎么回事?”我问。
“我说给你打电话,儿子就和我抢手机,抢不过我,居然从我背后用绳子把我的两手绑起来了。”小谢妈妈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我连忙安慰她:“别急,别急,把电话给小谢,我马上来。”
我先安慰了小谢妈妈,又在电话里稳住了小谢,便骑着电瓶车往她家赶。
我不是第一次去她们家。5月7日,疫后复课第一个月,也是中午,小谢妈妈发现孩子游戏充值了680元之后,两人在家里大吵了一架,小谢妈妈一气之下,给孩子停了学。那一次,我也做过家访。
看样子,两件事之前是有联系的。果不其然,原来小谢中午回家吃完饭,开始完成妈妈布置的作业,但一边做一边借助手机中的“作业帮”查题,两道题目做了近四十分钟。小谢妈妈忍无可忍,声嘶力竭地喊道:“我给你们石老师打电话。”于是,两人开始了电话争夺战,愤怒中,小谢拉下挂在墙上的跳绳,从妈妈后面甩过去……
二、案例分析
接班一年多,我发现这对母子的相处方式很奇特。好的时候,没有年龄界限,什么都谈,包括妈妈没有成功的初恋;不好的时候,两人都急红眼,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拳脚相向。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大人体察不到孩子的情绪。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长大,他们的行为和习惯需要我们来引导。这对母子是因为爸爸的工作调动,从二线城市到我们小城来的。一年级时,小谢没学过拼音,不会20以内的加减法,小谢妈妈便开始了魔鬼般的训练。她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如拼音班、奥数、哈佛英语等,每天不是在盯着孩子做作业,就是走在送孩子补习的路上,孩子晚上11点睡觉是常事。小谢妈妈很有成就感,因为孩子一年级结束时,已经能考到100分,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更重要的是她觉得学习并不是件难事,只要付出时间就可以成功。
为人父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虽然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能表现完美,但几乎所有的妈妈都曾失去过控制。
“我天天陪着他、盯着他写,写不好我就撕。”
“写个片段,常常半天,我看他简直欠揍。”
“我告诉他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吃苦将来哪能成人?”
“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谈,我儿子不是小孩。”
这样狂轰滥炸的对象是一个刚进小学的孩子。毋庸置疑,小谢感受不到学习的任何愉快体验,学习彻头彻尾是妈妈的事,自己是帮妈妈学习,帮妈妈完成作业。在他的心里,学习是和强制、受苦、训斥联系在一起的。高强度的机械训练及妈妈无处不在的陪伴,剥夺了孩子学习的责任和权利,瓦解了他的自控力。于是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如何对付妈妈、如何逃避挨骂上面。没有了玩伴,电子游戏也就成了他的一个宣泄工具。
事实证明: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而孩子的不良行为大多数是大人建立起来的。小谢妈妈的家庭教育就是典型的以学习为中心,于她而言,儿子小谢的任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当爱变成绳索的时候,孩子就会喘不过气来,小谢歇斯底里,大吼大叫,甚至对妈妈拳脚相向,只是因為一颗被包裹的心是不会有弹性的。
其次,归因错误导致亲子矛盾升级。
大多数问题最后都能得到解决,重要的是解决的过程。
孩子在大吼大叫的时候,智商为零。他为什么会大叫大喊?真实的原因是想表达愤怒。如何在愤怒的情况下跟孩子有效对话?我们首先看看小谢情绪产生的过程:看到妈妈给老师打电话,他认为妈妈在向老师告状,所以产生了丢面子的感受,情急之下失控了。“所见所闻—主观臆断 —形成感受—产生行为”,这就是小谢情绪爆发的过程。臆断的想法使他暴躁而愤怒,导致了行为的莽撞。
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还原真相。小谢妈妈打电话的动机是什么?她当时说话的语气、语速都传达出她生气的状态,此时,孩子臆断她的行为也就不奇怪了。无数事实证明:生气的时候,最不适合解决问题。大吵升级为对打,这是孩子在反抗。无论诱因是什么,这样的反抗都源于家长不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长大。
当然,小谢的行为是冲动而不计后果的,一旦失手,结果会让人不寒而栗。当焦躁的父母用暴力来对付激动的孩子时,其实已经失去了对孩子的掌控力,孩子会学着你的样子反制于你,并把接下来的一切错误行为归结于你的暴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关照好自己,才是对孩子负责。如果小谢妈妈在打电话时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意见不统一时,暂时离开,到另一个房间去,事情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待两人情绪缓解了,再来讨论利用手机做作业的利弊及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时机,我相信孩子会借此学会一个技能——处理事情时,先冷静下来,直到能用理性思考时,再来解决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复杂的。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计划再周全,也赶不上变化,因为成长旅程充满了大量的随机性。如果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感受到的是焦虑、愤怒、痛苦,那只能说明一点:教育方法错了。小谢妈妈之所以会常常跟孩子干架就在于她对孩子的教育以学习为中心,不能接受随机性,她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步一步地走,她忘记了孩子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人。
建议一:放弃完美,和孩子真正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我们对孩子的认识实际上是自我内心的一种映照——你心中有佛,你眼中就会有佛;你心中有天使,你的眼里就有天使。童年是想玩就玩、想哭就哭、想捣蛋就捣蛋的时光,有这样那样的缺憾是正常的。承认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才能趋近于完美。真正爱孩子,一定是无论优点还是缺点,全盘接受,科学引领。
建议二:允许出错,让孩子拥有犯错和改错的权利。
要想让孩子成功,首先要让他具备成功的品质;之后要克服焦虑,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家长要弄清楚在成人和成才之间,哪个更重要?小谢妈妈从孩子上学起就有一个习惯——坐在孩子书桌旁。坐就坐吧,还要唠叨,不是这个字不好看,就是那里没写对,孩子有问题的地方还得重讲一遍,所以孩子就有了抵触,有了抵触,肯定就会拖拉,直到拖得不能再拖为止。所以,要解决孩子的作业拖拉问题,就要让他感受到独立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允许出错,并赞赏他纠错的勇气。
建议三:不吼不叫,用理解架设心灵之桥。
作为父母,要关照孩子的衣食住行、课内外学习,能做到不吼确实不容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能关注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内心的需求,就能和孩子积极沟通。案例中的小谢妈妈当孩子抢手机大喊大叫的时候,如果能认识到孩子只是在宣泄心中不满,是在表达害怕、生气、委屈时,就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抚慰孩子,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并让他表达出来。 “我很害怕。”“我真的很害怕,打电话告诉老师,老师会怎么看我?”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引导孩子理清自己情绪背后的想法,接下来的沟通才会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南通,2265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4-0076-02
一、拳脚相向的母子
“石老师,救命!儿子跟我打架,还把我捆起来了。”某天中午12点20分,我刚准备午休,小谢妈妈打来了电话,并在电话里气急败坏地吼着。
“怎么回事?”我问。
“我说给你打电话,儿子就和我抢手机,抢不过我,居然从我背后用绳子把我的两手绑起来了。”小谢妈妈气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我连忙安慰她:“别急,别急,把电话给小谢,我马上来。”
我先安慰了小谢妈妈,又在电话里稳住了小谢,便骑着电瓶车往她家赶。
我不是第一次去她们家。5月7日,疫后复课第一个月,也是中午,小谢妈妈发现孩子游戏充值了680元之后,两人在家里大吵了一架,小谢妈妈一气之下,给孩子停了学。那一次,我也做过家访。
看样子,两件事之前是有联系的。果不其然,原来小谢中午回家吃完饭,开始完成妈妈布置的作业,但一边做一边借助手机中的“作业帮”查题,两道题目做了近四十分钟。小谢妈妈忍无可忍,声嘶力竭地喊道:“我给你们石老师打电话。”于是,两人开始了电话争夺战,愤怒中,小谢拉下挂在墙上的跳绳,从妈妈后面甩过去……
二、案例分析
接班一年多,我发现这对母子的相处方式很奇特。好的时候,没有年龄界限,什么都谈,包括妈妈没有成功的初恋;不好的时候,两人都急红眼,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拳脚相向。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大人体察不到孩子的情绪。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长大,他们的行为和习惯需要我们来引导。这对母子是因为爸爸的工作调动,从二线城市到我们小城来的。一年级时,小谢没学过拼音,不会20以内的加减法,小谢妈妈便开始了魔鬼般的训练。她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如拼音班、奥数、哈佛英语等,每天不是在盯着孩子做作业,就是走在送孩子补习的路上,孩子晚上11点睡觉是常事。小谢妈妈很有成就感,因为孩子一年级结束时,已经能考到100分,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更重要的是她觉得学习并不是件难事,只要付出时间就可以成功。
为人父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虽然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能表现完美,但几乎所有的妈妈都曾失去过控制。
“我天天陪着他、盯着他写,写不好我就撕。”
“写个片段,常常半天,我看他简直欠揍。”
“我告诉他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吃苦将来哪能成人?”
“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谈,我儿子不是小孩。”
这样狂轰滥炸的对象是一个刚进小学的孩子。毋庸置疑,小谢感受不到学习的任何愉快体验,学习彻头彻尾是妈妈的事,自己是帮妈妈学习,帮妈妈完成作业。在他的心里,学习是和强制、受苦、训斥联系在一起的。高强度的机械训练及妈妈无处不在的陪伴,剥夺了孩子学习的责任和权利,瓦解了他的自控力。于是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如何对付妈妈、如何逃避挨骂上面。没有了玩伴,电子游戏也就成了他的一个宣泄工具。
事实证明: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而孩子的不良行为大多数是大人建立起来的。小谢妈妈的家庭教育就是典型的以学习为中心,于她而言,儿子小谢的任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当爱变成绳索的时候,孩子就会喘不过气来,小谢歇斯底里,大吼大叫,甚至对妈妈拳脚相向,只是因為一颗被包裹的心是不会有弹性的。
其次,归因错误导致亲子矛盾升级。
大多数问题最后都能得到解决,重要的是解决的过程。
孩子在大吼大叫的时候,智商为零。他为什么会大叫大喊?真实的原因是想表达愤怒。如何在愤怒的情况下跟孩子有效对话?我们首先看看小谢情绪产生的过程:看到妈妈给老师打电话,他认为妈妈在向老师告状,所以产生了丢面子的感受,情急之下失控了。“所见所闻—主观臆断 —形成感受—产生行为”,这就是小谢情绪爆发的过程。臆断的想法使他暴躁而愤怒,导致了行为的莽撞。
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还原真相。小谢妈妈打电话的动机是什么?她当时说话的语气、语速都传达出她生气的状态,此时,孩子臆断她的行为也就不奇怪了。无数事实证明:生气的时候,最不适合解决问题。大吵升级为对打,这是孩子在反抗。无论诱因是什么,这样的反抗都源于家长不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长大。
当然,小谢的行为是冲动而不计后果的,一旦失手,结果会让人不寒而栗。当焦躁的父母用暴力来对付激动的孩子时,其实已经失去了对孩子的掌控力,孩子会学着你的样子反制于你,并把接下来的一切错误行为归结于你的暴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关照好自己,才是对孩子负责。如果小谢妈妈在打电话时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意见不统一时,暂时离开,到另一个房间去,事情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待两人情绪缓解了,再来讨论利用手机做作业的利弊及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时机,我相信孩子会借此学会一个技能——处理事情时,先冷静下来,直到能用理性思考时,再来解决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复杂的。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计划再周全,也赶不上变化,因为成长旅程充满了大量的随机性。如果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感受到的是焦虑、愤怒、痛苦,那只能说明一点:教育方法错了。小谢妈妈之所以会常常跟孩子干架就在于她对孩子的教育以学习为中心,不能接受随机性,她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步一步地走,她忘记了孩子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人。
建议一:放弃完美,和孩子真正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我们对孩子的认识实际上是自我内心的一种映照——你心中有佛,你眼中就会有佛;你心中有天使,你的眼里就有天使。童年是想玩就玩、想哭就哭、想捣蛋就捣蛋的时光,有这样那样的缺憾是正常的。承认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才能趋近于完美。真正爱孩子,一定是无论优点还是缺点,全盘接受,科学引领。
建议二:允许出错,让孩子拥有犯错和改错的权利。
要想让孩子成功,首先要让他具备成功的品质;之后要克服焦虑,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家长要弄清楚在成人和成才之间,哪个更重要?小谢妈妈从孩子上学起就有一个习惯——坐在孩子书桌旁。坐就坐吧,还要唠叨,不是这个字不好看,就是那里没写对,孩子有问题的地方还得重讲一遍,所以孩子就有了抵触,有了抵触,肯定就会拖拉,直到拖得不能再拖为止。所以,要解决孩子的作业拖拉问题,就要让他感受到独立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允许出错,并赞赏他纠错的勇气。
建议三:不吼不叫,用理解架设心灵之桥。
作为父母,要关照孩子的衣食住行、课内外学习,能做到不吼确实不容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能关注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内心的需求,就能和孩子积极沟通。案例中的小谢妈妈当孩子抢手机大喊大叫的时候,如果能认识到孩子只是在宣泄心中不满,是在表达害怕、生气、委屈时,就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抚慰孩子,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并让他表达出来。 “我很害怕。”“我真的很害怕,打电话告诉老师,老师会怎么看我?”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引导孩子理清自己情绪背后的想法,接下来的沟通才会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南通,2265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