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内的礼物与师生关系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而礼物则是传达人情的工具,因此礼物交换是研究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调查大学校园内学生的送礼行为分析大学校园师生关系网络特征。本文运用半结构性访谈的方法,对某高校4名研究生进行深入访谈。从调查结果来看,师生之间礼物流动的性质受到师生关系圈大小及礼物价格的影响,表现出流动的不平衡性。不同礼物流动的性质,反映了师生关系网络的差异。校园师生关系网络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线性关系网络,一种是差序格局关系网络。
  关键词 礼物 师生关系 不平衡性 差序格局
  作者简介:杨慧玲,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2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3-167-02
  一、引言
  学术界上,关于中国人际关系的研究非常多,他们的研究都说明了中国社会是一个讲人情、面子、关系的社会。中国人非常看重人情,因为个人生活的便利和改变、个人的成长和发迹、家族的兴旺和发达等等都需要人情来打点和疏通。而礼物是一种符号,是一种依靠关系这—社会基础传达人情的工具。因此,在中国社会,送礼请客是一件在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它已经成为中国一种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而这种送礼风气现在已经蔓延到校园内。特别是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增多了,对社交越来越重视了,送礼便成了他们建立或维持关系的重要方式。
  礼物、送礼以及背后的人际关系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人类学界最早系统研究礼物的学者是莫斯。莫斯认为在礼物之中存在某种迫使受者回礼的力量,他将这种力量称为“礼物之灵”。而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礼物交换是遵循“互惠原则”,即人们是基于有回报的期许才参与礼物交换的。贝夫根据送礼者的动机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将礼物分为表达性和工具性。表达性礼物以交换本身为目的,表达情感标识身份并维持馈赠者与收受者的长期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由互惠原则支配的随礼”;工具性礼物则是以功利为目的并意味着送礼者与收礼者之间维持的是短期关系,在生活中它主要表现为“不对称交换的送礼”。
  在国内,杨美惠是较早通过送礼现象来研究中国人际关系的学者,她发现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逐渐向工具性关系转变。阎云翔研究发现中国人的礼物交换并不都是以互惠的方式实现的,他借用了贝夫关于表达性和工具性的二分法以区分各种礼物交换的动机,研究发现没有纯粹的表达性的和工具性的礼物,表达性与工具性的因素在几乎所有的馈赠活动中都同时存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同时礼物交换的动机还与礼物交换的情景相关,他将礼物交换的情景分为仪式化的礼物和非仪式化的礼物。黄玉琴在此基础上,以徐家村为例,分析了农村置身于一个循环往复的仪式化礼物交换圈的原因。她认为在血缘性关系和非血缘性关系中,村民对于礼物交换采取的原则是不同的,在血缘关系中,村民采取的是集体性原则和不可逾越原则,使得追求社会支持网络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防御,防止其破裂;而非血缘性关系采用的是个体性原则,是一对一的,农民追求是一种主动的创造。在日常生活中,上级对下级“送礼”后“回礼”的缺失就是违背互惠原则的送礼现象,这种礼物交换的不平衡性产生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和声望。翟学伟认为,中国是一个情理社会,中国的人情、面子导致了权力的再生产 ,中国人的关系具有去个性化与情理兼备的特征,进而导致工具性与情感性相混合。翟学伟认为中国人关系网络的建立是差序性的,具有固定和流动的双重特点;其中每一个序列可能通过平衡性原则来和位于中心的个体进行社会交换;关系越接近,平衡性越重要,平衡标准也越多;平衡性的功能在于保持关系网络的稳定性;任何不平衡现象的发生都会造成关系网被重新定义。蔡文慧的研究发现礼物体现了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及其交往群体差序性,体现着社会的人情伦理和社会结构 。
  综上所述,送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遵循各种原则,表现出不同的目的,体现了不同的人际关系。礼物的交换有利于关系网络的建立与维护。以往关于中国的送礼现象和人际关系,学者们已经做过很多研究,但是关于校园师生之间礼物流动的实证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访谈了解校园内师生之间礼物流动的情况分析校园师生关系网络特征。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访谈内容涉及访谈对象与老师之间的礼物流动情况,以及访谈对象对送礼行为的看法。本研究依据目的抽样法,通过熟人介绍,寻找访谈对象。访谈对象来自于某高校研究生,年龄在23-25之间。
  访谈对象基本资料如下:
  X男生,23岁,研二学生。
  G女生,24岁,研三学生。
  Z男生,25岁,研三学生。
  H男生,21岁,研一学生。
  三、研究发现
  黄玉琴在其文章中指出,礼节域指业经仪式化的送礼实践,礼节域包括生命仪礼和时历仪礼两种场合。而师生之间的礼物流动主要是在时历仪礼的场合发生,主要是教师节、中秋节等节日性送礼,所以本文以时历礼仪场合为分析域。本研究发现师生之间的礼物流动存在以下特征:
  (一)礼物流动的不平衡性
  师生之间的礼物流动主要是一种单向性的流动,不遵循互惠性原则。这种不平衡的礼物交换关系是对老师权力和声望的认可以及对其日常照顾的感谢。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人都会给老师送礼,老师一般不会直接给他们回礼,他们也不曾想过老师会给他们回礼。
  Z男生:给老师送礼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认可,老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非常照顾我们,给他们送礼表示感谢是应该的。
  师生之间的不平衡性的礼物流动不仅是对收礼者的权力和声望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他们的感谢。
  (二)师生关系圈的大小对送礼的影响   师生关系圈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导师所带的学生人数。一般情况下,师生关系圈小,学生送礼的自由度大,礼物的随意性大;师生关系圈大,学生送礼的自由度小,礼物的随意性小。
  X男生:我没有给现在的导师送过礼物,教师节等一些节日就是发短信祝福。导师现在就只带我一个学生,所以就比较随意。我只在本科的时候给导师送过一次礼物,那年我暑假回家带了一些特产回来,就给导师送了一些。因为导师平时对我非常照顾,给我报销车票,所以想着给导师带点特产表示感谢。
  而在其他的访谈对象中,他们的导师都带了十几个学生,师生关系圈较大。他们表示,教师节或者中秋节给老师送礼是师门留下的传统或者习俗。
  Z男生:我们理工科导师带的学生非常多。到节日时,我们都会出份子钱买礼物送给老师,没有人想过不送礼。在选择礼物方面,我们一般不会选择价格低的礼物,价格一般在100-500之间,因为我们人数比较多,每个人大概就是分摊40-50元。
  G女生:送礼是师门的传统,从来没有想过不送。
  H男生:如果单独一个人不送礼是一件丢面子的事。
  师生关系圈大,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就会形成一个给导师送礼的传统,而没有人会选择打破这个传统,在他们看来如果自己一个人不送礼的话会是一件丢面子的事。师生关系圈小,学生送礼的自由度大,有的人会选择送礼,有的人则会选择发短信祝福。
  (三)礼物的价格对送礼性质的影响
  学生是一个没有经济收入的群体,所以礼物的价格对他们的影响较大,也决定了送礼的性质。X男生没有很多给导师送礼的经历,我们在问到他对现在有些学生会在教师节、中秋节等一些节日给导师送礼的看法时,他表示X男生:我觉得送一般点的问候性的礼物可以,贵重的带贿赂性质的不行……我认为500元是一个界限,在500元以下,一般是问候性的礼物,而如果超过500元则有可能是带有贿赂性的礼物……带有贿赂性的礼物在送礼中大概占到30%-50%……学生有时为谋求职位,比如想当学生主席给老师送礼;或者是为了自己不挂科给老师送礼;或者是为了能顺利答辩通过的(比如博士答辩很难)。
  访谈对象认为礼物的价格是衡量送礼性质的标准,有些学生看来,这种工具性的礼物在学校中出现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有些学生则认为工具性的礼物在学校一般较少,在社会上较多。
  四、结论
  从以上的研究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的礼物交换行为与社会群体的礼物交换行为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大学生群体没有经济收入,而收入是购买礼物的资本,所以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有时不赠送礼物是可以被理解的。在社会群体中,尽管经济条件再差也必须“随礼”,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通人情,小气的。
  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关系。在各大高校实行导师制后,学生与导师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不同学院,由于规模不同,师生关系圈大小不同,有些老师带了十几个学生,有些老师只带一个学生。师生之间礼物流动的特征反映了师生之间关系网络特点。
  师生关系圈的大小决定了师生关系网络的性质。师生关系圈小的群体,建立的是一种线性关系网络。在该类关系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一的,不存在差异性,因此无需制定标准来实现关系网络的平衡。师生关系圈大的群体,建立的是一种差序格局的关系网络。在该类关系中,导师位于中心,与学生成员形成发散性的关系。如同以导师为中心画出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圆,每个圆半径的大小就是学生与导师关系的亲疏程度。翟学伟认为中国人在建立起的比较固定的关系网络中非常重视平衡性原则,这是为了保证该群体的从众性、趋同性或一致性,以避免由此带来的冲突。因此,在差序格局关系网络中,学生都希望与导师建立相同的关系,即都处在同一个圆圈中,那么这时就需要按照既定的标准来行事,以便实现学生群体之间的趋同性、一致性。在这一原则的支配下,学生一般不轻易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因为既定的标准给关系圈群体带来心理压力,迫使他们放弃自己行动上的自主性而去附和他人,否则就会与他人形成不平衡的关系。在送礼事件上,关系圈大的群体一般选择一起赠送礼物来达成群体之间的平衡关系。但是有时为了与导师拉近距离,有些学生选择多送礼或者赠送不同的礼物来打破平衡,而这种行为一般被认为是工具性送礼。
  参考文献:
  [1]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阎云翔.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社会学研究.2004(5).
  [5][法]马塞尔·莫斯.汲喆译.礼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英]马凌诺斯基.梁永佳等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翟清菊、胡悦晗.当代中国社会中“礼物”及“随礼”行为的研究述评——基于社会学与人类学双重视角的考察.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4).
  [8]黄玉琴.礼物、生命仪礼和人情圈.社会学研究.2002(4).
  [9]翟学伟.关系研究的多重立场与理论重构.社会学研究.2007(3).
  [10]蔡文慧.单位社会下的礼物流动.青年研究.2009(2).
其他文献
摘 要 虽然“个案全过程教学法”和“实例研习教学法”在培养法律职业技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这两种教学法要求较高的前提条件,并不适合法学本科生的教学,因而有必要对法学本科生的案例教学进行切合实际的探索。山东科技大学近几年来针对本科生所采用的课堂案例互动教学法,其实施机制由六个教学环节构成,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法学教育 法学本科教学 课堂案例互动教学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
摘 要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国家民主政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基层民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程度。借鉴于西方代议民主的补充——协商民主,结合在我国已得到长期实践,取得丰富宝贵经验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主要实现方式。当前我国基层社会已初步具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运行条件,政治文明建设应首先从基层民主做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实现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广泛、多层和制度化。  关键
摘 要 公民的法律素质是外在行为和内在理念的统一。本文指出要切实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首先必须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培育有助于形成法律信仰的环境。其次要创新普法机制,增强公民守法、用法、护法的能力。  关键词 普法 实效 法律素质 对策  基金项目:三亚市法学会2014年调研课题《增强普法实效,提升三亚市公民法律素质方案》,主持人文江玲。  作者简介:文江玲,琼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D67
摘 要 司法实践中,毒品犯罪罪名容易混淆,认定贩卖毒品数量往往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选取吴某贩毒案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分歧意见进行述法晰理的基础上得出作者的观点,即明知是毒品而非法销售或者以贩卖为目的而非法购买毒品的,应当认定为贩卖毒品罪,贩卖者销售或买入的毒品数量全部认定为贩卖毒品数量,量刑时酌情考虑可能有自己或提供他人吸食的部分。  关键词 贩毒数 以贩养吸 为卖而买  作者简介:李斌,慈溪市人民
摘 要 伯尔曼在其著作《法律与宗教》中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的命题。其所称对“法律”的信仰乃是广义上“法”的信仰,而绝非仅限于某种法律制度。法律制度作为调整社会的工具,不能被冠以信仰之名。中国没有传统宗教信仰,法律在发展过程中被视为统治者的工具,象征严肃和权威,与信仰无关。且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与伯尔曼所提西方遭遇整体性危机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其问题在于社会对法律缺乏尊重。当务之急
摘 要 大学生兼职益处良多,但作为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兼职活动过程中,遭到侵权的情况时有发生,正视这些现象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应当重视的问题,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也应通过各种手段帮助他们预防可能出现的危害。  关键词 大学生 兼职 侵权 安全防范  基金项目: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编号:xs2013006。  作者简介:马无纤、李妍、李梦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
摘 要 检务督察制度作为一项内部监督制度,突出了事前和事中监督的特色,手段和方式的灵活多样,而且相对于其他内部监督的方式更加刚性,因此,检务督察已经成为了内部监督中最受重视、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工作形式。但随着检察工作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期待的不断提高,检务督察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亟需在检务督察的形式、平台构建、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以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摘 要 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是新时期司法改革的一大亮点,而这一制度所蕴含的核心法律推理方法就是类比推理,因此案例指导制度的成败系于类比推理的使用效果,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使用者的思维和态度、案情的相似性程度、被分析的案件数量等因素决定了推论的可接受性,而类比推理的方法价值也在于推论的可接受性程度。  关键词 类比推理 案例指导制度 法律适用  作者简介:刘艳,上海大学法学院2011级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
摘 要 法律作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它的体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本文尝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定为例,运用多源流理论解释在“非典事件”之后这一法律的形成过程。文章将政策科学的方法引入法学领域,为法学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视角。  关键词 非典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 多源流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70
摘要 合理行政原则是行政法六大原则之一,是对行政法在实质层面上所做出的要求。它实际上就是行政主体在实际行使公共管理职权以及其他执法活动中,适当的适用裁量性行政行为的一个金标准。它要求行政机关所做出的行政行为,不仅要合乎法律的要求,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最符合价值规律与资源配置的最优结果。  关键词 行政法 合理行政原则 自由裁量权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