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数量不是太多,但题材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写景抒情篇,赞美美好真挚感情篇和借物寓理篇等,其中也汲及一些名篇名著的章节片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目标、数量的要求是:在1一2年级,要求学生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并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学生在3一4年级,要能诵读优秀诗,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在小学5一6年级,要求学生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应采用如下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先导,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对学习内容掌握得也越牢固。这就要求老师不要把背古诗当作一项任务强加给学生,而是当作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和学生一起领略和享受古诗文的韵味和魅力。在教学中,尽量和学生一起朗诵和背诵,也可以开展竞赛,配乐朗诵会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想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迷人景致,一起享受“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的温馨氛围,一起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独特意境,一起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哲理。总之,不要让学生有强加给他们的沉重压力,不要把学习古诗文当作一种负担。而是让古诗文的背诵和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和享受。
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朗读是传统语文学习的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共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蕴含的思想情感,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在学习古诗文时,朗读的作用极为重要。在教学中,要重视熟练,把握好语气,抒发情感。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初读,通过初读,让学生尽量把文章读通顺,整体感知诗词的意境和意蕴,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学会不会的字词的含义。接下来是教师范读,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掌握朗读中古诗文特有的抑扬顿挫,声调音韵,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和内涵。最后,在学完诗文后还要再整体读,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把握情感,体会意思,读出文气,达到对所学内容和内涵的深刻领悟和理解。
三、借温故以知新
“温故知新”是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记忆深刻并扎实。如在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的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教师可以在解释的新义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点。此处的数词“九”是虚指,这里九层台,也就是万丈的高台。接下来就可以提问学生:以前学过的古诗文中,有哪些诗文出现过数词虚指的情况呢?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学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都有这种情况,由此总结出在古诗文中的数词,往往都是虚指,表示数量多。这样既理解了所学知识的内容,也复习了以前的古诗文,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温故知新的过程既是认知新学习的需要,也是积累的最佳途径。
四、适度拓展学习内容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淀的瑰宝,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教师在讲授古诗文的时候,可以适当拓展学习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如讲“九州”时,可以给学生拓展其来源与含义,九州泛指古中国,因为大禹治水时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疏导了九条河流,也把中国划分为九州。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产生了向往。又如在讲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可以讲授文中关于借代的修辞方法,关于数词的虚指,还可以多介绍一下老子,道德经,诸子百家,从课文内容引申出“青出于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诸子百家”几个成语,适度地扩大课堂的知识含量,加深学生的知识含量和积累。
总之,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珍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立体感悟其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长岭县巨宝山镇中心小学 吉林】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先导,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对学习内容掌握得也越牢固。这就要求老师不要把背古诗当作一项任务强加给学生,而是当作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和学生一起领略和享受古诗文的韵味和魅力。在教学中,尽量和学生一起朗诵和背诵,也可以开展竞赛,配乐朗诵会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想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迷人景致,一起享受“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的温馨氛围,一起领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独特意境,一起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哲理。总之,不要让学生有强加给他们的沉重压力,不要把学习古诗文当作一种负担。而是让古诗文的背诵和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和享受。
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朗读是传统语文学习的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共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蕴含的思想情感,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在学习古诗文时,朗读的作用极为重要。在教学中,要重视熟练,把握好语气,抒发情感。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初读,通过初读,让学生尽量把文章读通顺,整体感知诗词的意境和意蕴,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学会不会的字词的含义。接下来是教师范读,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掌握朗读中古诗文特有的抑扬顿挫,声调音韵,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的内容和内涵。最后,在学完诗文后还要再整体读,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把握情感,体会意思,读出文气,达到对所学内容和内涵的深刻领悟和理解。
三、借温故以知新
“温故知新”是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记忆深刻并扎实。如在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的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教师可以在解释的新义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点。此处的数词“九”是虚指,这里九层台,也就是万丈的高台。接下来就可以提问学生:以前学过的古诗文中,有哪些诗文出现过数词虚指的情况呢?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学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都有这种情况,由此总结出在古诗文中的数词,往往都是虚指,表示数量多。这样既理解了所学知识的内容,也复习了以前的古诗文,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温故知新的过程既是认知新学习的需要,也是积累的最佳途径。
四、适度拓展学习内容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淀的瑰宝,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教师在讲授古诗文的时候,可以适当拓展学习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如讲“九州”时,可以给学生拓展其来源与含义,九州泛指古中国,因为大禹治水时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疏导了九条河流,也把中国划分为九州。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产生了向往。又如在讲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可以讲授文中关于借代的修辞方法,关于数词的虚指,还可以多介绍一下老子,道德经,诸子百家,从课文内容引申出“青出于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诸子百家”几个成语,适度地扩大课堂的知识含量,加深学生的知识含量和积累。
总之,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珍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立体感悟其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长岭县巨宝山镇中心小学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