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和艺术。中国民歌根植于民族土壤,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这就决定了中国民歌的伴奏与其他艺术歌曲不同,同样地,民歌伴奏中的和声也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因此在和声写作时应区别对待。
【关键词】民族和声;民歌伴奏;和声写作
【中图分类号】J6141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民歌的特征
(一)民歌的一般特征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广大劳动人民通过民歌来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恋,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知识,表现内心的喜悦或痛苦之情,有的民歌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可以说民歌不但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内容,使枯燥单调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同时还可以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记录等。因此,民歌始终与人民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民歌的创作与发展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并且在不同地区可能会被不断加工,进行改造,凝练升华,不断脱胎换骨,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优美、完善。民歌在这种不断继承繁衍的过程中,生命力变得顽强。
由于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作的,它来源于生活,因此充满了简明朴素的特点,易于为人所理解和传唱;同时它又高于生活,是凝练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所以短小精悍;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蕴含了民族和地方特征。
(二)民歌的音乐特征
民歌的声部与演唱形式:民歌多数以单声部形式出现,二、三声部的民歌主要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畲族、高山族等;多声部和声主要存在于一些汉族的劳动号子中。独唱是民歌的主要演唱形式,中国民歌也是此类型的最多,还有对唱的,如《敖包相会》以及湖北山歌《六口茶》等。此外还有齐唱、重唱等形式。
节拍:民歌节拍以自由节拍和规整节拍两种最为常见。自由节拍主要在山歌以及儿歌中使用,还有一些吟唱调也会选用自由节拍;规整节拍主要用于号子以及小调。除此之外,有些小调中有种谣曲,则选择介于自由节拍和规整节拍两者之间的节拍。但是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形,如兼有自由节拍和规整节拍的复合节拍,这在一些少数民族民歌中比较常见,如藏族和哈萨克族。规整节拍中多使用中2/4拍;新疆民歌主要采用3/8、4/8的节拍,还有一些更加复杂的节拍,这里不多赘述。
音阶和调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五声性(以五声为骨干的儿声音阶)等是民歌中最常见的音阶和调式。但是也有地区性,如陕西北部和中部有清角音和清羽音构成的七声音阶。有些少数民族民歌还有自由独特的音阶和调式。
曲式结构:民族风格歌曲的曲式是多样的,有一段体、二段体、变奏体、回旋体等多种曲式结构。中国民歌以单一乐段结构为主,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结构简单。但也存在一些将不同曲牌综合起来演唱的小调,这样便形成了二乐段,甚至是多乐段等形式的套曲。
民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衬词:在中国民歌中,衬词的运用非常普遍,一开始主要以语气词、象声词还有感叹词等来表现,这些词能够很强烈地表达歌曲的感情色彩,同时促使和声旋律的完美发挥。如“啊索啊索马里拉”就是藏族民歌特有的衬词,“啊郎赫呢哪”是北疆赫哲族民歌特有等。这是我国歌曲的独特之处,在外国歌曲中是没有的。在歌曲演唱中,衬词可能发展为衬句,这也是民歌的独特之处。
二、和声在民歌伴奏中的作用
(一)丰富伴奏内容
和声具有丰富伴奏内容的作用。在民族风格曲目伴奏中,和声的运用可以和民歌的民族性紧密联系起来,使民歌的灵活性和艺术表现力更强。在民歌的曲目伴奏之中,和声的吸与呼、稳定与否,都会对民歌产生影响,首先会影响曲目的协调性,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和声来判断是否存在和弦倾向性,只有这样进行分析,才能最终形成民歌独特的和声系统。
(二)优化民歌艺术表现
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性,但是和声的运用,使和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特别,这样一来,歌曲的情感表现得更加充分,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声也是了解民歌结构的一种方式,掌握了音乐的走向以及感情强弱,增强了音乐的色彩,便有助于音效的形成。学好和声不光可以配伴奏,更大的作用是可以帮助你了解谱子,了解这种风格作品的形成过程,对自己整个音乐综合实力的提升大有好处。但是,应该了解到,由于和声的结构以及序进不同,民歌的民族风格便会不同。纵向音的和声排列可以形成紧张等色彩,提升伴奏强度;开放排列的和声,使伴奏与和声更加接近,有助于调整歌曲的艺术表现。当然,也可以两种排列法混合使用。
(三)引导伴奏
一般情况下,创作歌曲时都会在了解了歌词的大意以及歌曲想要表现的情感的基础上来确定和弦。对于民歌来说,歌词比较直白、简单,情绪起伏变化不大,故事性比较强。和声在民歌伴奏中起着推动音乐向前发展的作用。不同和声排列结构引导着伴奏的节奏,如果音乐的和声比较谐和,那么人们从内心感受到的是宁静、舒心、悦耳等愉悦的感觉;如果和声不和谐,就容易使人产生焦虑、局促、不安的感觉。所以说,在民歌伴奏中,和声所起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不容忽视。
三、民歌伴奏中和声的写作
(一)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追求民族风格
民歌伴奏中的和声也是以传统和声为基础的,只是由于民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因此写作民歌伴奏中的和声便应在此基础上追求民族风格。
我们首先应认识到,传统和声与民族风格和声伴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和声体系追求的是明确的调式和稳定的调性,重视功能体系和声序进的规律性与逻辑性,对我国大小调式的和声配置确实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在民歌伴奏中,如果仅仅从传统和声调式出发是行不通的,因为我国民歌主要是以五声旋律来进行创作,民族风格伴奏的这种特殊之处与传统和声风格存在矛盾之处。所以,我们在为中国民歌创作伴奏和声时,要尊重民歌的这种特殊性,同时要了解中国民歌和声与西方和声系统的不同之处,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这样创作出来的伴奏可能会成为四不像,我们要创作的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和声。
(二)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和声手法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其艺术组成部分的民歌也在不断升华进步中,所以我们要具有创新意识,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在民歌伴奏的和声创作中也是如此。20世纪以来和声的创作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手法被统称为现代和声手法,总结起来主要有:复合功能的和声方法,包括复合和弦、复合调式、复合调性;平行和声,将五声调式与其他结构融合起来,形成更复杂的结构,包括横向、纵向、斜向、反向、同向等各种形式的逻辑性的和声;以多声部为基础的复调的和声,采用了一定的半音化处理的和声手法。以上这些和声手法看起来错综复杂,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原有和声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融合、改编而成,为和声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述各种现代和声手法同样适用于民歌和声伴奏,要在尊重民歌和声风格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现代和声手法,将两者很完美地进行融合,对于民族和声来说,在思维上也是一种开拓。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取舍,不保守,勇于创新,民歌和声创作才能更加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孔云霞.关于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声思维及其训练方法[J].艺术教育,2015.
[2]宋玉函.民族风格曲目伴奏中和声之作用[J].黄河之声,2015.
[3]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黄婷(1981-),女,汉族,吉林省人,研究生毕业,毕业于韩国培材大学现代作曲与技术理论专业,现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关键词】民族和声;民歌伴奏;和声写作
【中图分类号】J6141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民歌的特征
(一)民歌的一般特征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广大劳动人民通过民歌来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恋,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知识,表现内心的喜悦或痛苦之情,有的民歌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可以说民歌不但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内容,使枯燥单调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同时还可以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记录等。因此,民歌始终与人民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民歌的创作与发展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并且在不同地区可能会被不断加工,进行改造,凝练升华,不断脱胎换骨,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优美、完善。民歌在这种不断继承繁衍的过程中,生命力变得顽强。
由于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作的,它来源于生活,因此充满了简明朴素的特点,易于为人所理解和传唱;同时它又高于生活,是凝练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所以短小精悍;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蕴含了民族和地方特征。
(二)民歌的音乐特征
民歌的声部与演唱形式:民歌多数以单声部形式出现,二、三声部的民歌主要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畲族、高山族等;多声部和声主要存在于一些汉族的劳动号子中。独唱是民歌的主要演唱形式,中国民歌也是此类型的最多,还有对唱的,如《敖包相会》以及湖北山歌《六口茶》等。此外还有齐唱、重唱等形式。
节拍:民歌节拍以自由节拍和规整节拍两种最为常见。自由节拍主要在山歌以及儿歌中使用,还有一些吟唱调也会选用自由节拍;规整节拍主要用于号子以及小调。除此之外,有些小调中有种谣曲,则选择介于自由节拍和规整节拍两者之间的节拍。但是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形,如兼有自由节拍和规整节拍的复合节拍,这在一些少数民族民歌中比较常见,如藏族和哈萨克族。规整节拍中多使用中2/4拍;新疆民歌主要采用3/8、4/8的节拍,还有一些更加复杂的节拍,这里不多赘述。
音阶和调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五声性(以五声为骨干的儿声音阶)等是民歌中最常见的音阶和调式。但是也有地区性,如陕西北部和中部有清角音和清羽音构成的七声音阶。有些少数民族民歌还有自由独特的音阶和调式。
曲式结构:民族风格歌曲的曲式是多样的,有一段体、二段体、变奏体、回旋体等多种曲式结构。中国民歌以单一乐段结构为主,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结构简单。但也存在一些将不同曲牌综合起来演唱的小调,这样便形成了二乐段,甚至是多乐段等形式的套曲。
民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衬词:在中国民歌中,衬词的运用非常普遍,一开始主要以语气词、象声词还有感叹词等来表现,这些词能够很强烈地表达歌曲的感情色彩,同时促使和声旋律的完美发挥。如“啊索啊索马里拉”就是藏族民歌特有的衬词,“啊郎赫呢哪”是北疆赫哲族民歌特有等。这是我国歌曲的独特之处,在外国歌曲中是没有的。在歌曲演唱中,衬词可能发展为衬句,这也是民歌的独特之处。
二、和声在民歌伴奏中的作用
(一)丰富伴奏内容
和声具有丰富伴奏内容的作用。在民族风格曲目伴奏中,和声的运用可以和民歌的民族性紧密联系起来,使民歌的灵活性和艺术表现力更强。在民歌的曲目伴奏之中,和声的吸与呼、稳定与否,都会对民歌产生影响,首先会影响曲目的协调性,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和声来判断是否存在和弦倾向性,只有这样进行分析,才能最终形成民歌独特的和声系统。
(二)优化民歌艺术表现
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性,但是和声的运用,使和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特别,这样一来,歌曲的情感表现得更加充分,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声也是了解民歌结构的一种方式,掌握了音乐的走向以及感情强弱,增强了音乐的色彩,便有助于音效的形成。学好和声不光可以配伴奏,更大的作用是可以帮助你了解谱子,了解这种风格作品的形成过程,对自己整个音乐综合实力的提升大有好处。但是,应该了解到,由于和声的结构以及序进不同,民歌的民族风格便会不同。纵向音的和声排列可以形成紧张等色彩,提升伴奏强度;开放排列的和声,使伴奏与和声更加接近,有助于调整歌曲的艺术表现。当然,也可以两种排列法混合使用。
(三)引导伴奏
一般情况下,创作歌曲时都会在了解了歌词的大意以及歌曲想要表现的情感的基础上来确定和弦。对于民歌来说,歌词比较直白、简单,情绪起伏变化不大,故事性比较强。和声在民歌伴奏中起着推动音乐向前发展的作用。不同和声排列结构引导着伴奏的节奏,如果音乐的和声比较谐和,那么人们从内心感受到的是宁静、舒心、悦耳等愉悦的感觉;如果和声不和谐,就容易使人产生焦虑、局促、不安的感觉。所以说,在民歌伴奏中,和声所起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不容忽视。
三、民歌伴奏中和声的写作
(一)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追求民族风格
民歌伴奏中的和声也是以传统和声为基础的,只是由于民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因此写作民歌伴奏中的和声便应在此基础上追求民族风格。
我们首先应认识到,传统和声与民族风格和声伴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和声体系追求的是明确的调式和稳定的调性,重视功能体系和声序进的规律性与逻辑性,对我国大小调式的和声配置确实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在民歌伴奏中,如果仅仅从传统和声调式出发是行不通的,因为我国民歌主要是以五声旋律来进行创作,民族风格伴奏的这种特殊之处与传统和声风格存在矛盾之处。所以,我们在为中国民歌创作伴奏和声时,要尊重民歌的这种特殊性,同时要了解中国民歌和声与西方和声系统的不同之处,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这样创作出来的伴奏可能会成为四不像,我们要创作的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和声。
(二)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和声手法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其艺术组成部分的民歌也在不断升华进步中,所以我们要具有创新意识,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在民歌伴奏的和声创作中也是如此。20世纪以来和声的创作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手法被统称为现代和声手法,总结起来主要有:复合功能的和声方法,包括复合和弦、复合调式、复合调性;平行和声,将五声调式与其他结构融合起来,形成更复杂的结构,包括横向、纵向、斜向、反向、同向等各种形式的逻辑性的和声;以多声部为基础的复调的和声,采用了一定的半音化处理的和声手法。以上这些和声手法看起来错综复杂,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原有和声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融合、改编而成,为和声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述各种现代和声手法同样适用于民歌和声伴奏,要在尊重民歌和声风格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现代和声手法,将两者很完美地进行融合,对于民族和声来说,在思维上也是一种开拓。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取舍,不保守,勇于创新,民歌和声创作才能更加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孔云霞.关于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声思维及其训练方法[J].艺术教育,2015.
[2]宋玉函.民族风格曲目伴奏中和声之作用[J].黄河之声,2015.
[3]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黄婷(1981-),女,汉族,吉林省人,研究生毕业,毕业于韩国培材大学现代作曲与技术理论专业,现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