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及其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体育兴趣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强调体育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体育兴趣的一些常规方法。
关键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9-0016-02
面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竞争意识越来越激烈,个人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决定了其生存质量的好坏,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生物体育观向现代的生理、心理与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的社会竞争力,势必成为未来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学生体育兴趣现状及成因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1.体育兴趣是体育学习的主要动力
从平时体育教学观察表明,提高体育兴趣可以推动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在同样的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下,有体育兴趣的学生比无兴趣的学生活动效果更佳。这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每个学生在体育兴趣方面都会存在差异,体育兴趣是体现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一种个性倾向。它使学生从多种活动中选择出他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并且乐此不疲。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体育兴趣存在变化或分化,而使兴趣的导向性越来越明确并趋于稳定,甚至逐渐形成对某个项目的终身兴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向功能会因活动结果的积极强化而不断得到加强,从而表现出体育兴趣的动力性和体育参与的延续性。
(2)激励功能
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那么他就会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够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率和效果。体育活动要求人们付出较多的体力,比较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但是,如果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就会精神饱满、积极热情地投入,刻苦学习,努力进取。从平时教学中得知:女生大多数不喜欢长跑,但改成和着音乐游戏追逐跑练习,在生理负荷相同的情况下仍然情绪振奋不感疲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2.体育兴趣的年龄特点
体育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正确指引和学生主体实践中培养起来。
(1)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认识能力差,体育兴趣广泛。在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2)中学生的体育兴趣
中学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但容易分化,易受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体育专长与体育成绩的影响,部分学生开始形成专一的体育兴趣,但多数中学生尚未形成对專项运动的稳定兴趣。男女生的体育兴趣也有较明显的分化,男生比女生体育兴趣广泛些。
(3)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能更加稳定,且有明显的分化:有的学生仍然喜欢体育,有的学生却对体育毫无兴趣。在教师正确教育和影响下,有些大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的兴趣。在性别的差异上也很明显,男生喜欢竞争性强、对抗激烈的项目,女生则表现为较大的惰性,怕脏、怕苦、怕晒、怕出汗,甚至对体育课持消极对抗的态度。
3.剖析当前学生的体育兴趣现状及影响因素
(1)现状分析
由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城市落后,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和教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小学阶段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兴趣存在很大的盲从性,没有形成对某项体育项目的专一兴趣或相对兴趣。报名参加体育活动时,对参赛项目了解不多,运动技术掌握较差,表现为盲从,无明确的指向性。这就给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在中学阶段学生还不能初步形成专一或相对体育兴趣的话,这将给以后的体育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高校大学生在自幼年开始的成长、就学过程中,没有认识体育的概念和重要性,从来不爱运动,甚至逃避学校的体育课,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缺乏运动变得体质偏弱,也因为体质偏弱便更不爱运动。因此,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就成为中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2)原因分析
第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家长、老师“重文轻武”,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受到很大的影响,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逸恶劳。
第二,学生的主动性较差。
因为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花在文化科目上,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基本上被占用。由于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表现为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易受情绪影响而淡化体育锻炼。
第三,教师的影响。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规定性、指令性和权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乌申斯基)。教师应结合体育游戏教学和组织适合学生爱好的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1)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表现 青春期学生的情感丰富,易于冲动,情感表现强烈而鲜明,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尤为突出。他们为比赛的顺利而感到兴奋、满足,为集体和个人取得好的成绩而狂喜、信心十足;为比赛的挫折而急躁、烦恼;因裁判的不公正而争吵、动怒等。故作为教师应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这种情感表现。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和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外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50米跑是比较枯燥单调的项目,教学中可采用让距离跑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分别站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起跑,并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适时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
(4)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如以表演体会情境或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玩”中完成练习,在“玩”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
(5)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如在排球教学中,可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的训练方法;在短跑教学中,可按学生素质差异分组进行“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6)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体验“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就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总之,学生在兴趣方面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在兴趣的选择、深度、广度、稳定性方面都有差异。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最终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1]蔡建波.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与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詹兴斗.高中生上体育课的心理研究[A].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论文集[C].1984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祝汉文.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吴键.试论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6]周登嵩.学生厌学与体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
[7]劉清黎.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9-0016-02
面对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竞争意识越来越激烈,个人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决定了其生存质量的好坏,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生物体育观向现代的生理、心理与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的社会竞争力,势必成为未来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学生体育兴趣现状及成因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1.体育兴趣是体育学习的主要动力
从平时体育教学观察表明,提高体育兴趣可以推动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在同样的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下,有体育兴趣的学生比无兴趣的学生活动效果更佳。这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每个学生在体育兴趣方面都会存在差异,体育兴趣是体现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一种个性倾向。它使学生从多种活动中选择出他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并且乐此不疲。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体育兴趣存在变化或分化,而使兴趣的导向性越来越明确并趋于稳定,甚至逐渐形成对某个项目的终身兴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向功能会因活动结果的积极强化而不断得到加强,从而表现出体育兴趣的动力性和体育参与的延续性。
(2)激励功能
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那么他就会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够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率和效果。体育活动要求人们付出较多的体力,比较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但是,如果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就会精神饱满、积极热情地投入,刻苦学习,努力进取。从平时教学中得知:女生大多数不喜欢长跑,但改成和着音乐游戏追逐跑练习,在生理负荷相同的情况下仍然情绪振奋不感疲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2.体育兴趣的年龄特点
体育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正确指引和学生主体实践中培养起来。
(1)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认识能力差,体育兴趣广泛。在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2)中学生的体育兴趣
中学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但容易分化,易受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体育专长与体育成绩的影响,部分学生开始形成专一的体育兴趣,但多数中学生尚未形成对專项运动的稳定兴趣。男女生的体育兴趣也有较明显的分化,男生比女生体育兴趣广泛些。
(3)大学生的体育兴趣
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能更加稳定,且有明显的分化:有的学生仍然喜欢体育,有的学生却对体育毫无兴趣。在教师正确教育和影响下,有些大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的兴趣。在性别的差异上也很明显,男生喜欢竞争性强、对抗激烈的项目,女生则表现为较大的惰性,怕脏、怕苦、怕晒、怕出汗,甚至对体育课持消极对抗的态度。
3.剖析当前学生的体育兴趣现状及影响因素
(1)现状分析
由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城市落后,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和教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小学阶段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兴趣存在很大的盲从性,没有形成对某项体育项目的专一兴趣或相对兴趣。报名参加体育活动时,对参赛项目了解不多,运动技术掌握较差,表现为盲从,无明确的指向性。这就给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在中学阶段学生还不能初步形成专一或相对体育兴趣的话,这将给以后的体育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高校大学生在自幼年开始的成长、就学过程中,没有认识体育的概念和重要性,从来不爱运动,甚至逃避学校的体育课,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缺乏运动变得体质偏弱,也因为体质偏弱便更不爱运动。因此,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就成为中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2)原因分析
第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家长、老师“重文轻武”,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受到很大的影响,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逸恶劳。
第二,学生的主动性较差。
因为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花在文化科目上,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基本上被占用。由于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表现为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易受情绪影响而淡化体育锻炼。
第三,教师的影响。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规定性、指令性和权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乌申斯基)。教师应结合体育游戏教学和组织适合学生爱好的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1)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表现 青春期学生的情感丰富,易于冲动,情感表现强烈而鲜明,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中尤为突出。他们为比赛的顺利而感到兴奋、满足,为集体和个人取得好的成绩而狂喜、信心十足;为比赛的挫折而急躁、烦恼;因裁判的不公正而争吵、动怒等。故作为教师应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这种情感表现。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和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外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50米跑是比较枯燥单调的项目,教学中可采用让距离跑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分别站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起跑,并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适时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
(4)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场面,如以表演体会情境或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玩”中完成练习,在“玩”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
(5)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如在排球教学中,可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的训练方法;在短跑教学中,可按学生素质差异分组进行“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6)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体验“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就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总之,学生在兴趣方面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在兴趣的选择、深度、广度、稳定性方面都有差异。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最终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1]蔡建波.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与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詹兴斗.高中生上体育课的心理研究[A].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论文集[C].1984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祝汉文.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吴键.试论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6]周登嵩.学生厌学与体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
[7]劉清黎.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