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本文根据文献回顾和企业访谈所归纳的中基层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要素,提出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企业的IT应用水平,企业在IT管理中,需要遵循现职人员IT知识优先原则、创新与合作氛围原则、选人知识与潜质并重原则、制度规范原则、学习型组织原则和柔性管理原则等6项原则。
[关键词] 中基层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IT管理原则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09 . 22 . 026
[中图分类号]F270.7;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09)22 - 0073 - 04
1 前 言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通过改善组织内部的沟通和降低总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组织与外部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官僚成本,使组织得以更高效率的运作[1]。为了在21世纪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组织应用信息技术,并努力地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组织文化的改造。然而,实践中,却存在大量的应用IT失败,或者未能达到IT应用预期目标的案例。IT应用成功的关键资源是作为核心构成的人,以及组织内部恰当的领导能力[2]。只有在恰当的岗位上配置恰当的人,才能将IT和业务整合起来,才能确保组织达到IT战略目标[3]。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由于人是IT应用的关键构成,他们的行为将影响IT应用的效果[2]。如果高层领导对IT不支持,那么IT应用将没有希望。然而,高层领导也并非全能的,中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至少也是重要的,只是他们扮演的角色不同[4, 5]。可见,对企业信息化中如何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影响力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强调人的价值,越来越强调发挥人的能力。随着IT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研究在企业IT应用中,中基层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分析在实践中需要遵循哪些IT管理原则,以提升企业的IT应用水平,是新时代管理学科发展所提出的新课题。
2 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
最早对工作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个人能力决定工作绩效,个人能力包括与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才干、特质等个人特征[6]。自从McClelland对工作能力进行研究以来,工作能力受到理论界的极大关注,相关学者纷纷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不同职位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研究[7-11]。
收集与工作能力相关的各种信息,识别出能力要素,是进行工作能力分析的一个关键步骤。识别任务执行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特征,可以选用的方法主要有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法、问卷法和文献回顾法[8, 12],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研究以及调研条件选择使用。
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方式,本文归纳出为了提升企业IT应用水平,中基层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要素,并将这些能力要素命名为信息化能力。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包括9项能力要素,分别是:(1)信息系统知识,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作用、功能、行业应用情况的了解程度;(2)信息化态度,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信念;(3)适应性,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4)沟通能力,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准确理解他人意见、想法的能力;(5)团队合作,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与他人合作性工作、作为团队成员一起工作,而非孤立性或者竞争性地工作的意图;(6)制度规则,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制定规章制度,使管理规范化的能力;(7)思考,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对业务、管理和制度规范化的关注和思考程度,以及对通过IT实现业务、管理和制度规范化的关注和思考程度;(8)创新意识,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低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具备强烈的管理开拓精神,敢于承担风险;(9)主动性,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超过工作要求去抓住机会,或者为未来的问题或者机会做好准备的程度。
根据冰山模型[8]的结构,本文将这9项能力要素划分为知识、态度和潜质3个相互联系的维度。其中,潜质包括适应性、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制度规则能力、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主动性等7项能力要素;知识包括1项能力要素,即信息系统知识;态度包括1项能力要素,即信息化态度[13]。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作为部门的管理者,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将影响部门IT应用水平,从而对企业IT应用水平产生影响。
3 企业的IT管理原则
员工的素质是加强企业内部协同效应、企业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以及让企业具备耗散结构功能的基本保证。保证企业运行活力的员工素质是支撑起高效组织结构体系和企业竞争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石。对员工进行深度素质培训,以提高员工素质,将有助于增强企业对生命周期的主动掌控能力,有助于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
菲德勒认为,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寻求最佳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更现实、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管理人员的才能。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管理人员,传统的办法是招聘、选拔和培训。菲德勒认为,依靠培训管理者的个性,使其适合管理工作的要求,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而通过改变组织环境,使其适合管理者的个性和风格,相对则比较容易实现。组织可以尝试改变工作环境,使其适合管理人员的个性,而非强硬地试图改变人的个性以适合工作的要求[14]。
在企业信息化中,为了提升IT应用效果,需要在适当的岗位上,安置具有较高信息化能力的管理人员。根据冰山模型,知识较容易改变,而人的潜质较难改变,故而,在现职管理人员中,可以通过加强知识方面的培训,以更好地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对IT应用水平的积极影响。此外,在企业招聘和人员选拔中,可以根据知识和潜质并重的原则,进行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筛选。另外,根据菲德勒的观点,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组织环境、营造合适的组织氛围,更好地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
具体来说,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企业的IT应用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几项IT管理原则。
3.1 现职人员IT知识优先原则
知识是人们从事特定工作的基础。在企业IT应用中,中基层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功能、作用和行业应用情况的了解程度,将影响到其对IT管理的绩效,同时,也将影响到其对在本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态度,并影响其在IT应用过程中,个人潜能的发挥程度,从而进一步对IT管理绩效产生影响。故而,在企业IT应用中,需要强调知识优先原则。此外,由于知识改变较为容易,而态度和潜质改变的难度较大,故而,在企业IT应用中,对现职中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有关信息系统的知识培训将至关重要。
3.2 创新与合作氛围原则
为了提升企业的IT应用效果,使信息系统能更加有效地支持业务的发展,中基层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提出IT应用的改进方案。在企业中,细微的改进也可看成是一种创新。然而,一些企业的文化氛围,未能为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或者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在许多企业中,员工获得奖励,原因在于没有失败记录,这种企业文化将不利于个人和组织创新。只有当员工感到自身的创新行为不会受到惩罚时,他们才会不断提出新观点,不断尝试新方法[15]。为了使员工发挥创新能力,企业需要塑造适合创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创新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力,要求更加自由的畅想和行动,这就需要更具开放性、进取性和弹性的社会组织,需要更人性化的管理;有创新就有失败和错误,这就要求人们学会宽容[16]。
企业应用IT,属于在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企业需要对创新保持宽容的态度,积极接受新观念,打破原来的低效率的有序状态,积极应用IT,通过短时间的无序,使企业在有序性方面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从而,使IT应用达到预期的目标。
3.3 选人知识与潜质并重原则
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知识、个人的潜质,对IT应用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由于潜质难以通过现职培训加以改变,故而,在选拔人才中,需要遵循知识和潜质并重的原则。
知识和潜质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潜质是人较为深入、稳定的个性特征,是掌握知识的主观条件,知识的掌握以具备一定的潜质为前提,潜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个人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潜质也能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得到提高。一般来说,个人可以较快地掌握知识,然而,改变或提高某种潜质则较难。
3.4 制度规范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需要以规范的制度作为保障。人性具有“经济人”的一面,具有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这需要通过设计一套有效的制度,以引导员工的行为。
在IT实践领域,一些企业IT应用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企业导入了信息系统,然而,相关部门仍然我行我素,未能及时向信息系统录入数据,以及未能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使IT应用形同虚设。这些企业一般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以规范员工的信息系统使用和管理行为。而在一些IT应用企业中,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信息系统有效地支持了业务、职能部门的工作,对企业的运作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也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这些企业,一般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有一套规范的制度,规定员工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时间、反馈时间,并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进程管理,通过建立较为健全的制度,使员工乐于共享信息、知识,从而,使IT应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5 学习型组织原则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主动性,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需要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是这样的组织:组织成员通过不断的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局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以实现组织的共同愿景[15]。可见,建立学习型组织,将有利于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潜质,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建立共同的愿景,促进员工的合作和共同学习,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于企业IT应用,有利于提升IT应用效果的组织模式。
3.6 柔性管理原则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传统的刚性管理根据成文的规章制度,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励规则等手段,依靠组织的职权进行程序化的管理。例如泰罗制,泰罗制将人看为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柔性管理并不排斥管理中的刚性成分,其实质是在保持适当刚性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管理的柔性,使企业管理做到刚柔结合,灵活高效[17]。柔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做到人员柔性。人是所有资源中最具有柔性的资源,人员柔性的最大特征是人员善于学习,能很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这对处于多变的市场环境的企业非常重要。员工的创新能力是实现人员柔性的关键,人在多变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系统中,将能更好地发现发展机会。
柔性管理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宽容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提高员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营造企业的创新氛围,使员工将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故而,柔性管理有助于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中基层管理人员对组织变革的适应能力,并有利于培养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柔性管理是一种有利于提高企业IT应用效果,提升企业IT应用水平的管理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J Luftman . Assessing IT/Business Alignment[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3, 20(4): 9-15.
[2] T P Nguyen. Attitudes toward Wireless Networking Security: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 Behaviors and Common Practices[D]. Capella University, School of Busine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2005.
[3] R Peterson. Craf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vernance[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4(3): 7-22.
[4] R McKersie, R Walton. Organizational Change[M]//The Corporation of the 1990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M.S. Morton(E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44-277.
[5] E Mumford. Designing Human Systems for New Technology. Manchester: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 1983.
[6] D C 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1): 1-14.
[7] R E Boyatzis. The Competent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 New York: Wiley, 1982: 1-150.
[8] L M Spencer, S M Spencer.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Wiley, 1993: 10-200.
[9] Mirabile.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J].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1997, 51(8): 73-77.
[10] S B Parry.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 And Why Should You Care[J]. Training, 1998(6): 58-64.
[11] J Sandberg. 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 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1): 9-25.
[12] 刘学方, 王重鸣,等. 家族企业接班人胜任力建模[J]. 管理世界, 2006(5): 96-106.
[13] 黄曼慧,谢康. 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探索性研究[J]. 情报杂志, 2008, 27(10): 93-95.
[14] 孙耀君. 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409-482.
[15] 张贯一,任慧军. 组织行为学[M].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16] 吴力群. 创新与知识[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17] 李祚. 组织行为学[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 中基层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IT管理原则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09 . 22 . 026
[中图分类号]F270.7;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09)22 - 0073 - 04
1 前 言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通过改善组织内部的沟通和降低总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组织与外部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官僚成本,使组织得以更高效率的运作[1]。为了在21世纪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组织应用信息技术,并努力地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组织文化的改造。然而,实践中,却存在大量的应用IT失败,或者未能达到IT应用预期目标的案例。IT应用成功的关键资源是作为核心构成的人,以及组织内部恰当的领导能力[2]。只有在恰当的岗位上配置恰当的人,才能将IT和业务整合起来,才能确保组织达到IT战略目标[3]。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由于人是IT应用的关键构成,他们的行为将影响IT应用的效果[2]。如果高层领导对IT不支持,那么IT应用将没有希望。然而,高层领导也并非全能的,中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至少也是重要的,只是他们扮演的角色不同[4, 5]。可见,对企业信息化中如何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影响力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强调人的价值,越来越强调发挥人的能力。随着IT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研究在企业IT应用中,中基层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分析在实践中需要遵循哪些IT管理原则,以提升企业的IT应用水平,是新时代管理学科发展所提出的新课题。
2 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
最早对工作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个人能力决定工作绩效,个人能力包括与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才干、特质等个人特征[6]。自从McClelland对工作能力进行研究以来,工作能力受到理论界的极大关注,相关学者纷纷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不同职位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研究[7-11]。
收集与工作能力相关的各种信息,识别出能力要素,是进行工作能力分析的一个关键步骤。识别任务执行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特征,可以选用的方法主要有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法、问卷法和文献回顾法[8, 12],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研究以及调研条件选择使用。
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方式,本文归纳出为了提升企业IT应用水平,中基层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要素,并将这些能力要素命名为信息化能力。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包括9项能力要素,分别是:(1)信息系统知识,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作用、功能、行业应用情况的了解程度;(2)信息化态度,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信念;(3)适应性,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4)沟通能力,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准确理解他人意见、想法的能力;(5)团队合作,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与他人合作性工作、作为团队成员一起工作,而非孤立性或者竞争性地工作的意图;(6)制度规则,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制定规章制度,使管理规范化的能力;(7)思考,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对业务、管理和制度规范化的关注和思考程度,以及对通过IT实现业务、管理和制度规范化的关注和思考程度;(8)创新意识,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低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具备强烈的管理开拓精神,敢于承担风险;(9)主动性,是指中基层管理人员超过工作要求去抓住机会,或者为未来的问题或者机会做好准备的程度。
根据冰山模型[8]的结构,本文将这9项能力要素划分为知识、态度和潜质3个相互联系的维度。其中,潜质包括适应性、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制度规则能力、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主动性等7项能力要素;知识包括1项能力要素,即信息系统知识;态度包括1项能力要素,即信息化态度[13]。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作为部门的管理者,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将影响部门IT应用水平,从而对企业IT应用水平产生影响。
3 企业的IT管理原则
员工的素质是加强企业内部协同效应、企业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以及让企业具备耗散结构功能的基本保证。保证企业运行活力的员工素质是支撑起高效组织结构体系和企业竞争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石。对员工进行深度素质培训,以提高员工素质,将有助于增强企业对生命周期的主动掌控能力,有助于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
菲德勒认为,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寻求最佳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更现实、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管理人员的才能。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管理人员,传统的办法是招聘、选拔和培训。菲德勒认为,依靠培训管理者的个性,使其适合管理工作的要求,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而通过改变组织环境,使其适合管理者的个性和风格,相对则比较容易实现。组织可以尝试改变工作环境,使其适合管理人员的个性,而非强硬地试图改变人的个性以适合工作的要求[14]。
在企业信息化中,为了提升IT应用效果,需要在适当的岗位上,安置具有较高信息化能力的管理人员。根据冰山模型,知识较容易改变,而人的潜质较难改变,故而,在现职管理人员中,可以通过加强知识方面的培训,以更好地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对IT应用水平的积极影响。此外,在企业招聘和人员选拔中,可以根据知识和潜质并重的原则,进行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筛选。另外,根据菲德勒的观点,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组织环境、营造合适的组织氛围,更好地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
具体来说,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提升企业的IT应用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几项IT管理原则。
3.1 现职人员IT知识优先原则
知识是人们从事特定工作的基础。在企业IT应用中,中基层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功能、作用和行业应用情况的了解程度,将影响到其对IT管理的绩效,同时,也将影响到其对在本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态度,并影响其在IT应用过程中,个人潜能的发挥程度,从而进一步对IT管理绩效产生影响。故而,在企业IT应用中,需要强调知识优先原则。此外,由于知识改变较为容易,而态度和潜质改变的难度较大,故而,在企业IT应用中,对现职中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有关信息系统的知识培训将至关重要。
3.2 创新与合作氛围原则
为了提升企业的IT应用效果,使信息系统能更加有效地支持业务的发展,中基层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提出IT应用的改进方案。在企业中,细微的改进也可看成是一种创新。然而,一些企业的文化氛围,未能为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或者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在许多企业中,员工获得奖励,原因在于没有失败记录,这种企业文化将不利于个人和组织创新。只有当员工感到自身的创新行为不会受到惩罚时,他们才会不断提出新观点,不断尝试新方法[15]。为了使员工发挥创新能力,企业需要塑造适合创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创新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力,要求更加自由的畅想和行动,这就需要更具开放性、进取性和弹性的社会组织,需要更人性化的管理;有创新就有失败和错误,这就要求人们学会宽容[16]。
企业应用IT,属于在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企业需要对创新保持宽容的态度,积极接受新观念,打破原来的低效率的有序状态,积极应用IT,通过短时间的无序,使企业在有序性方面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从而,使IT应用达到预期的目标。
3.3 选人知识与潜质并重原则
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知识、个人的潜质,对IT应用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由于潜质难以通过现职培训加以改变,故而,在选拔人才中,需要遵循知识和潜质并重的原则。
知识和潜质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潜质是人较为深入、稳定的个性特征,是掌握知识的主观条件,知识的掌握以具备一定的潜质为前提,潜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个人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潜质也能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得到提高。一般来说,个人可以较快地掌握知识,然而,改变或提高某种潜质则较难。
3.4 制度规范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需要以规范的制度作为保障。人性具有“经济人”的一面,具有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这需要通过设计一套有效的制度,以引导员工的行为。
在IT实践领域,一些企业IT应用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企业导入了信息系统,然而,相关部门仍然我行我素,未能及时向信息系统录入数据,以及未能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使IT应用形同虚设。这些企业一般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以规范员工的信息系统使用和管理行为。而在一些IT应用企业中,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信息系统有效地支持了业务、职能部门的工作,对企业的运作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也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这些企业,一般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有一套规范的制度,规定员工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时间、反馈时间,并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进程管理,通过建立较为健全的制度,使员工乐于共享信息、知识,从而,使IT应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5 学习型组织原则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主动性,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需要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是这样的组织:组织成员通过不断的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局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以实现组织的共同愿景[15]。可见,建立学习型组织,将有利于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潜质,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建立共同的愿景,促进员工的合作和共同学习,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于企业IT应用,有利于提升IT应用效果的组织模式。
3.6 柔性管理原则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传统的刚性管理根据成文的规章制度,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励规则等手段,依靠组织的职权进行程序化的管理。例如泰罗制,泰罗制将人看为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柔性管理并不排斥管理中的刚性成分,其实质是在保持适当刚性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管理的柔性,使企业管理做到刚柔结合,灵活高效[17]。柔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做到人员柔性。人是所有资源中最具有柔性的资源,人员柔性的最大特征是人员善于学习,能很快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这对处于多变的市场环境的企业非常重要。员工的创新能力是实现人员柔性的关键,人在多变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系统中,将能更好地发现发展机会。
柔性管理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宽容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提高员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营造企业的创新氛围,使员工将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故而,柔性管理有助于发挥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中基层管理人员对组织变革的适应能力,并有利于培养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柔性管理是一种有利于提高企业IT应用效果,提升企业IT应用水平的管理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J Luftman . Assessing IT/Business Alignment[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3, 20(4): 9-15.
[2] T P Nguyen. Attitudes toward Wireless Networking Security: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 Behaviors and Common Practices[D]. Capella University, School of Busine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2005.
[3] R Peterson. Craf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vernance[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4(3): 7-22.
[4] R McKersie, R Walton. Organizational Change[M]//The Corporation of the 1990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M.S. Morton(E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44-277.
[5] E Mumford. Designing Human Systems for New Technology. Manchester: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 1983.
[6] D C 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1): 1-14.
[7] R E Boyatzis. The Competent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 New York: Wiley, 1982: 1-150.
[8] L M Spencer, S M Spencer.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Wiley, 1993: 10-200.
[9] Mirabile. 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J].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1997, 51(8): 73-77.
[10] S B Parry.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 And Why Should You Care[J]. Training, 1998(6): 58-64.
[11] J Sandberg. 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 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1): 9-25.
[12] 刘学方, 王重鸣,等. 家族企业接班人胜任力建模[J]. 管理世界, 2006(5): 96-106.
[13] 黄曼慧,谢康. 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探索性研究[J]. 情报杂志, 2008, 27(10): 93-95.
[14] 孙耀君. 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409-482.
[15] 张贯一,任慧军. 组织行为学[M].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16] 吴力群. 创新与知识[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17] 李祚. 组织行为学[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