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镶嵌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画种,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广泛分布,它的存在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从拼嵌的鹅卵石地面到墙壁上或黑白或色彩斑斓的圣像画,从宫殿装饰到教堂育顶,都有他的影子。拜占庭镶嵌画是影响最为广泛的艺术之一,无论是规模和艺术成就,都屈指可数。
关键词:拜占庭;镶嵌画;宗教艺术;美学欣赏
镶嵌画,就是俗称的马赛克(马赛克一词就是镶嵌画音译过来的),它并不是拜占庭帝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但它拼接拜占庭帝国几个世纪的繁荣盛世让自身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基于中世纪给后人的印象一直不是特别正面,因此,拜占庭帝国时期的镶嵌画也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但这并不代表这种艺术形式不够优秀。拜占庭帝国有着非常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其中心地区位于巴尔干半岛和现在土耳其的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环境,他们所受的文化影响包括了东面的古波斯以及亚美尼亚地区,西南的两河地区和巴勒斯坦,还有之前遗留下来的古希腊罗马艺术,这种多样艺术的融合给了拜占庭艺术足够的发展空间。从某种角度说,镶嵌画是拜占庭艺术的一种象征,由于其工艺的和造价的特殊性,拜占庭镶嵌画一般出现在教堂、皇室宫殿、皇室陵园或是修道院之中,甚少出现在平民的家中或是乡间教堂中。
一、拜占庭镶嵌画的兴起
拜占庭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的镶嵌画艺术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也有古代东方的艺术气息,另一方面,拜占庭镶嵌画出现的地方一般在比较高贵的宗教建筑中,因此它的形式受建筑结构的影响较大,它的在风格和内容上的发展及转变与基督教势力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拜占庭帝国建立之初,镶嵌画的风格有着非常明显的古罗马样式,出现了比较多的地板镶嵌画,将精美的镶嵌画置于地板上,画面上会出现天使丘比特、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加上优美的几何图案,给人感觉美轮美奂。
拜占庭初期的建筑还没有很好的发展,基督教徒也还没有建成独具时代风格的教堂,一方面他们用已经建好的神庙来供奉神像,另一方面,积极建造更加合理和舒适的教堂建筑。巴西里卡式教堂是最先被利用的一种教堂样式,这种样式的优点在于内部空间大,适合很多人一起做礼拜,这种样式从顶部看很像十字架的样式,这种和基督教非常契合的样式很快被接受,但由于拜占庭地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墙面只能用砖石砌成,相较于木材和大型食材,显得十分粗糙,这就需要装饰性的艺术去填补这种遗憾,于是镶嵌画登上了教堂裝饰的舞台。
最开始把镶嵌画从地板搬上墙的时候,仅仅是作为装饰,遮挡墙面的粗糙,没有什么设计理念在里面,自然也不考虑画面的主题是否相称,前后两幅镶嵌画中间有没有什么关联等等,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的5世纪,教堂墙面上的镶嵌画之间开始有了内容上的联系,要么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要么是按画面类型进行分类。这时的镶嵌画形式与教堂的主题、圣经的内容也都有了联系,有时会因为想陈述完整一个系列的故事而穿过整个教堂的中殿,后来教堂开始出现穹顶,镶嵌画也随之从墙面蔓延到顶部,空间的扩大使得镶嵌画可以发展的空间更多,为之后拜占庭典型的镶嵌画艺术风格确定打下了基础。
二、拜占庭镶嵌画的发展
盛期的拜占庭镶嵌画是一个破坏与重塑并存的时代,公元8-9世纪,拜占庭地区经历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圣像破坏运动,由于在位的几任皇帝都反对宗教信仰,于是全国数不清的宗教艺术品被严重破坏,留存下来的宗教艺术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断层,但是,宗教艺术的破坏不代表镶嵌画艺术的衰败,几任统治者虽然反对宗教,但是并不反对世俗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统治者的造像更是十分热衷,世俗镶嵌画的风格也开始稍显写实,这对之后拜占庭艺术风格的走向起到了不小的影响。圣像破坏运动结束之后,拜占庭帝国又开始出现宗教艺术的复兴之势,无论是圣母像的流行还是基督像的复兴,都开始独具拜占庭艺术的特色。
首先是程式化的人物造型。这是拜占庭艺术乃至整个中世纪艺术的共同点,人物造型略显保守和单调,看起来好像有某种规范的模式在束缚着这些艺术家,但是在宗教氛围笼罩的中世纪,这样统一的标准造型法则是符合需要的,这种造型模式会让宗教信徒对宗教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凸显教堂里面镶嵌画的功能性,表达圣洁的精神。人物表现上,有些古埃及正面律的味道,不管圣像人物处于什么样的造型,都是脸部对着观众,并且眼睛的刻画被故意放大,增强视觉的冲击力;服装的形体塑造上,不去追求造型的立体感,而是将线条加以夸张,以平面化的方式增加装饰效果,这种处理方法也不经意的使人物和背景的空间虚幻,神像仿佛悬在空中,更有神像画的趣味性。
其次是不规则穹顶的出现。上文说到,教堂的穹顶在公元5-6世纪开始出现,那么镶嵌画的表现就需要在顶部也有所处理,顶部不同于墙面,属于不规则形态,有圆球形也有弧形,这就需要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解决弧面的透视关系,先要计算观者的站立角度,调整大小比例,站在教堂里看到的穹顶镶嵌画很协调,但如果爬到跟前,就会发现有些比例失调。
再次是绚丽的色彩。相比较拜占庭帝国前期的镶嵌画,盛期的镶嵌画就是有着色彩斑斓的辉煌,画面中充斥着镀着金箔的白色大理石柱头,大红色和深绿色交错的柱子,彩色的镶嵌画让教堂变得金壁辉煌。艺术家们善于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嵌片按照色系排列起来,加上材料的特殊性,在光线的作用下就会有种耀眼的玄幻效果,而且他们喜欢把镶嵌画做一层金色的底,这是神灵和天国的象征,想像一下,镶嵌画的缝隙中透出金色的光芒对于信教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来自神的洗礼。在人物设色上也颇有讲究,这比较方便观众一眼就看出人物的身份,皇帝用紫色表示、上帝用蓝色或红色表示、圣母玛丽亚则使用浅蓝色象征纯洁,基督的圣徒则用黄色表示。
最后是对称的画面构成形式。拜占庭教堂的镶嵌画在构图上大多采用了相对对称的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一方面与教堂内部的结构相适应,另一方面,左右对称的方法也比较适合人物的排列,将耶稣基督或是圣母放到中间的位置,圣徒们则在左右两边依次排开,这种均衡给人以浩浩荡荡的压迫感,不仅很富有画面效果,而且体现了宗教中的秩序要素。
三、拜占庭镶嵌画的没落
拜占庭镶嵌画的没落是在公元13世纪到15世纪,这时也是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最后一段时间,这时的拜占庭帝国中央集权制开始衰落,这对于艺术家们是一件好事,因为艺术受到的来自于政治和宗教上的控制开始减弱,这使得这一时期的镶嵌画开始出现多样化,这时候的绘制重点内容也不再是等级分明、千篇一律的圣像,而是开始接地气的故事场景,姿势也变得多样化,有运动中的人也有静态的人,这种多样化在之前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也正是因为这种风格的转变,是画面中的人物开始有了性格。但是好景不长,镶嵌画的制作是非常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艺术,于是它的兴衰也看到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在国家兴盛的时候,国库充盈、社会稳定,无论是教会、贵族还是皇族,都热衷于投资修建教堂,制作镶嵌画,随着国力的衰退,内困外扰,镶嵌画的制作缺少了有力的保证,也开始日暮西山。
但是拜占庭镶嵌画的没落并不意味这这种艺术形式就此消失,它所具有的神秘主义观念和丰富的艺术形式都在影响这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宗教艺术,对于中世纪后期的教堂装饰和哥特式教堂的彩绘玻璃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不同影响下,镶嵌画不仅延续下来,而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微观上看,拜占庭帝国的镶嵌画随着国家的灭亡而停止发展,仅仅作为历史留存;但从宏观上看,它作为一种艺术,它的风格、形式、表现手法等等方面都为其他的艺术工艺吸收借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传承,并没有消失不见。
【参考文献】
[1]陈志强.拜占廷帝国史[M].北京:商務印书馆,2003.
[2]邵大箴.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托马斯·F·马太.拜占庭艺术从古代到文艺复兴[M].卢峭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万娣(1986—),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硕士研究生,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油画。
关键词:拜占庭;镶嵌画;宗教艺术;美学欣赏
镶嵌画,就是俗称的马赛克(马赛克一词就是镶嵌画音译过来的),它并不是拜占庭帝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但它拼接拜占庭帝国几个世纪的繁荣盛世让自身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基于中世纪给后人的印象一直不是特别正面,因此,拜占庭帝国时期的镶嵌画也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但这并不代表这种艺术形式不够优秀。拜占庭帝国有着非常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其中心地区位于巴尔干半岛和现在土耳其的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环境,他们所受的文化影响包括了东面的古波斯以及亚美尼亚地区,西南的两河地区和巴勒斯坦,还有之前遗留下来的古希腊罗马艺术,这种多样艺术的融合给了拜占庭艺术足够的发展空间。从某种角度说,镶嵌画是拜占庭艺术的一种象征,由于其工艺的和造价的特殊性,拜占庭镶嵌画一般出现在教堂、皇室宫殿、皇室陵园或是修道院之中,甚少出现在平民的家中或是乡间教堂中。
一、拜占庭镶嵌画的兴起
拜占庭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的镶嵌画艺术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也有古代东方的艺术气息,另一方面,拜占庭镶嵌画出现的地方一般在比较高贵的宗教建筑中,因此它的形式受建筑结构的影响较大,它的在风格和内容上的发展及转变与基督教势力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拜占庭帝国建立之初,镶嵌画的风格有着非常明显的古罗马样式,出现了比较多的地板镶嵌画,将精美的镶嵌画置于地板上,画面上会出现天使丘比特、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加上优美的几何图案,给人感觉美轮美奂。
拜占庭初期的建筑还没有很好的发展,基督教徒也还没有建成独具时代风格的教堂,一方面他们用已经建好的神庙来供奉神像,另一方面,积极建造更加合理和舒适的教堂建筑。巴西里卡式教堂是最先被利用的一种教堂样式,这种样式的优点在于内部空间大,适合很多人一起做礼拜,这种样式从顶部看很像十字架的样式,这种和基督教非常契合的样式很快被接受,但由于拜占庭地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墙面只能用砖石砌成,相较于木材和大型食材,显得十分粗糙,这就需要装饰性的艺术去填补这种遗憾,于是镶嵌画登上了教堂裝饰的舞台。
最开始把镶嵌画从地板搬上墙的时候,仅仅是作为装饰,遮挡墙面的粗糙,没有什么设计理念在里面,自然也不考虑画面的主题是否相称,前后两幅镶嵌画中间有没有什么关联等等,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的5世纪,教堂墙面上的镶嵌画之间开始有了内容上的联系,要么是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要么是按画面类型进行分类。这时的镶嵌画形式与教堂的主题、圣经的内容也都有了联系,有时会因为想陈述完整一个系列的故事而穿过整个教堂的中殿,后来教堂开始出现穹顶,镶嵌画也随之从墙面蔓延到顶部,空间的扩大使得镶嵌画可以发展的空间更多,为之后拜占庭典型的镶嵌画艺术风格确定打下了基础。
二、拜占庭镶嵌画的发展
盛期的拜占庭镶嵌画是一个破坏与重塑并存的时代,公元8-9世纪,拜占庭地区经历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圣像破坏运动,由于在位的几任皇帝都反对宗教信仰,于是全国数不清的宗教艺术品被严重破坏,留存下来的宗教艺术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断层,但是,宗教艺术的破坏不代表镶嵌画艺术的衰败,几任统治者虽然反对宗教,但是并不反对世俗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统治者的造像更是十分热衷,世俗镶嵌画的风格也开始稍显写实,这对之后拜占庭艺术风格的走向起到了不小的影响。圣像破坏运动结束之后,拜占庭帝国又开始出现宗教艺术的复兴之势,无论是圣母像的流行还是基督像的复兴,都开始独具拜占庭艺术的特色。
首先是程式化的人物造型。这是拜占庭艺术乃至整个中世纪艺术的共同点,人物造型略显保守和单调,看起来好像有某种规范的模式在束缚着这些艺术家,但是在宗教氛围笼罩的中世纪,这样统一的标准造型法则是符合需要的,这种造型模式会让宗教信徒对宗教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凸显教堂里面镶嵌画的功能性,表达圣洁的精神。人物表现上,有些古埃及正面律的味道,不管圣像人物处于什么样的造型,都是脸部对着观众,并且眼睛的刻画被故意放大,增强视觉的冲击力;服装的形体塑造上,不去追求造型的立体感,而是将线条加以夸张,以平面化的方式增加装饰效果,这种处理方法也不经意的使人物和背景的空间虚幻,神像仿佛悬在空中,更有神像画的趣味性。
其次是不规则穹顶的出现。上文说到,教堂的穹顶在公元5-6世纪开始出现,那么镶嵌画的表现就需要在顶部也有所处理,顶部不同于墙面,属于不规则形态,有圆球形也有弧形,这就需要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解决弧面的透视关系,先要计算观者的站立角度,调整大小比例,站在教堂里看到的穹顶镶嵌画很协调,但如果爬到跟前,就会发现有些比例失调。
再次是绚丽的色彩。相比较拜占庭帝国前期的镶嵌画,盛期的镶嵌画就是有着色彩斑斓的辉煌,画面中充斥着镀着金箔的白色大理石柱头,大红色和深绿色交错的柱子,彩色的镶嵌画让教堂变得金壁辉煌。艺术家们善于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嵌片按照色系排列起来,加上材料的特殊性,在光线的作用下就会有种耀眼的玄幻效果,而且他们喜欢把镶嵌画做一层金色的底,这是神灵和天国的象征,想像一下,镶嵌画的缝隙中透出金色的光芒对于信教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来自神的洗礼。在人物设色上也颇有讲究,这比较方便观众一眼就看出人物的身份,皇帝用紫色表示、上帝用蓝色或红色表示、圣母玛丽亚则使用浅蓝色象征纯洁,基督的圣徒则用黄色表示。
最后是对称的画面构成形式。拜占庭教堂的镶嵌画在构图上大多采用了相对对称的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一方面与教堂内部的结构相适应,另一方面,左右对称的方法也比较适合人物的排列,将耶稣基督或是圣母放到中间的位置,圣徒们则在左右两边依次排开,这种均衡给人以浩浩荡荡的压迫感,不仅很富有画面效果,而且体现了宗教中的秩序要素。
三、拜占庭镶嵌画的没落
拜占庭镶嵌画的没落是在公元13世纪到15世纪,这时也是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最后一段时间,这时的拜占庭帝国中央集权制开始衰落,这对于艺术家们是一件好事,因为艺术受到的来自于政治和宗教上的控制开始减弱,这使得这一时期的镶嵌画开始出现多样化,这时候的绘制重点内容也不再是等级分明、千篇一律的圣像,而是开始接地气的故事场景,姿势也变得多样化,有运动中的人也有静态的人,这种多样化在之前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也正是因为这种风格的转变,是画面中的人物开始有了性格。但是好景不长,镶嵌画的制作是非常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艺术,于是它的兴衰也看到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在国家兴盛的时候,国库充盈、社会稳定,无论是教会、贵族还是皇族,都热衷于投资修建教堂,制作镶嵌画,随着国力的衰退,内困外扰,镶嵌画的制作缺少了有力的保证,也开始日暮西山。
但是拜占庭镶嵌画的没落并不意味这这种艺术形式就此消失,它所具有的神秘主义观念和丰富的艺术形式都在影响这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宗教艺术,对于中世纪后期的教堂装饰和哥特式教堂的彩绘玻璃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不同影响下,镶嵌画不仅延续下来,而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就是说,微观上看,拜占庭帝国的镶嵌画随着国家的灭亡而停止发展,仅仅作为历史留存;但从宏观上看,它作为一种艺术,它的风格、形式、表现手法等等方面都为其他的艺术工艺吸收借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传承,并没有消失不见。
【参考文献】
[1]陈志强.拜占廷帝国史[M].北京:商務印书馆,2003.
[2]邵大箴.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托马斯·F·马太.拜占庭艺术从古代到文艺复兴[M].卢峭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万娣(1986—),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硕士研究生,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