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题目的来源
2007年是广东新课改的新的一轮高考的第一年,综观2007年高考化学广东卷,亮点频频显现,处处体现新课改、新理论,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源,彰显素质教育之根本,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其中第27题最值本人欣赏。
二、原题及解答
原题是:克矽平是一种治疗矽肺病的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1)化合物I的某些性质类似苯。例如,化合物I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如图所示结构,其反应方程式( )。(不要求写出反应条件)
(2)化合物I生成化合物II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所需另一种反应物的分子式为( )。
(3)下列关于化合物II和化合物III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化合物II可以与CH3COOH发生酯化反应
B.化合物II不可以与金属钠生成氢气
C.化合物III可以与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化合物III不可以与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化合物III生成化合物IV的反应方程式为( )。(不要求写出反应条件)
(5)用氧化剂氧化化合物IV生成克矽平和水,则该氧化剂为( )。
答案为:
(2)CH2O(答HCHO也可以)
(3)A.C
(5)H202(或答双氧水或过氧化氢)
三、欣赏的理由
理由1: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有机化学合成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难度不大,要想出好题确实不易,这一题目正是基于“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而命题的,多处要考的知识点在课本中能找到。
如问题(1)要求写加成反应的反应方程式,这与课本(人教版、必修2第64页)苯的加成相同。问题(3)A项是考查醇的酯化(课本人教版、必修2第71页),B项考查醇与活泼金属的取代反应(人教版、必修2第69页),而C、D项是考查烯烃的氧化和加成,这在课本(人教版、必修2、第62页)也有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第(4)问要求写出加聚反应的反应方程式,这在课本(人教版、必修5第100页)也能找到。所以这几空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完成,这体现出高考的命题原则,考查的内容知识点来源于教材,但题目中的情境的化合物却是课本没有介绍过的,其考查内容却又是教材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延续及应用,难度略高于课本,这体现出“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原则。正是本题的一大亮点,又给了我们立足教材的启示,能指导我们的高考备考。
理由2:稳中求新,稳中有变
大家请看2006年高考化学广东卷第25题,原题是:纤维素是自然界最为丰富的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资源。
(1)纤维素可制备用于纺织、造纸等的黏胶纤维[成分是(C6H10O5)n],生产过程涉及多个化学反应。工艺简图如下:
黏胶纤维(产品)近来,化学家开发了一种使用NMMO加工纤维素的新方法,产品“Lyocell纤维”成分也是(C6H10O5)n。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Lyocell纤维”工艺流程中,可充分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②与“Lyocell纤维”工艺相比,粘胶纤维工艺中会产生含有( )(只填非金元素符号)的废物,并由此增加了生产成本。
③“Lyocell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原因是( )。
(2)“Lyocell纤维”工艺流程中的NMMO可按如下路线制备(反应条件均省略);
其中,化合物I可在聚为最简单的芳香烃,化合物II可使溴水褪色。
①化合物I也可聚合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导电性的高分子化合物该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
②化合物II与氧气反应的原子利用率达100%,其化学方程式为( )。
③关于化合物III、IV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代号)。
A.都可发生酯化反应。
B.III可被氧化,IV不可被氧化。
C.都溶于水。
D.III可与钠反应,IV不可与钠反应。
E.III是乙醇的同系物。
F.III可由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制备。
④写出合成NMMO最后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它与2007年的第27题(即本题)形成姊妹题,看似如出一辙,特别是第(2)问,却又比其新颖,同是考查有机化学合成部分内容,却又着眼不同,本题不落俗套,在稳中求新,在稳中求变,让考生乍看此题,感到亲切自然,顺理成章地使用通性、通法去解决完成问题。
理由3:推陈出新,以人为本
本题是以合成一个药物为背景,背景新颖,贴近生活实际,对全体考生来说都公平公正,题目叙述通俗易懂,语言简洁,结构美观,短小精悍,令人赏心悦目,一目了然,比上一年的25题姊妹题文字简化多了,而上一年的题中也出现陌生的名词概念,给学生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陌生的感觉,而本题学生完成时间比较短,可省出更多的时间去给其他的题目,所以本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理由4:突出能力,渗透思路
本题考查课本上没有介绍过的一种药物,但要利用课本中乙烯、乙醇及苯的性质,利用教材的知识去应用去解决问题,这是考查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表现,题目有较强的创新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既要重视基础又要注重能力,试题以课本知识体系为主,注重方法和思想考查,同时强调综合能力的考查,两者“一脉相承”。
在本题中(2)问考查了有关原子利用率及在(4)问中考查了有关氧化剂的选择,这都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绿色化学环保的思想。本题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应用能力,所以本题突出了能力,渗透了思想。这恰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考改革的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方向,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方向。
总之,这是一道立足基础、创新别致、以人为本、强化能力、渗透思想的好题,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仍然使人记忆犹新,并不断从中吸收有价值的元素。
2007年是广东新课改的新的一轮高考的第一年,综观2007年高考化学广东卷,亮点频频显现,处处体现新课改、新理论,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源,彰显素质教育之根本,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其中第27题最值本人欣赏。
二、原题及解答
原题是:克矽平是一种治疗矽肺病的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1)化合物I的某些性质类似苯。例如,化合物I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如图所示结构,其反应方程式( )。(不要求写出反应条件)
(2)化合物I生成化合物II是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所需另一种反应物的分子式为( )。
(3)下列关于化合物II和化合物III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化合物II可以与CH3COOH发生酯化反应
B.化合物II不可以与金属钠生成氢气
C.化合物III可以与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化合物III不可以与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4)化合物III生成化合物IV的反应方程式为( )。(不要求写出反应条件)
(5)用氧化剂氧化化合物IV生成克矽平和水,则该氧化剂为( )。
答案为:
(2)CH2O(答HCHO也可以)
(3)A.C
(5)H202(或答双氧水或过氧化氢)
三、欣赏的理由
理由1: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有机化学合成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难度不大,要想出好题确实不易,这一题目正是基于“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而命题的,多处要考的知识点在课本中能找到。
如问题(1)要求写加成反应的反应方程式,这与课本(人教版、必修2第64页)苯的加成相同。问题(3)A项是考查醇的酯化(课本人教版、必修2第71页),B项考查醇与活泼金属的取代反应(人教版、必修2第69页),而C、D项是考查烯烃的氧化和加成,这在课本(人教版、必修2、第62页)也有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第(4)问要求写出加聚反应的反应方程式,这在课本(人教版、必修5第100页)也能找到。所以这几空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完成,这体现出高考的命题原则,考查的内容知识点来源于教材,但题目中的情境的化合物却是课本没有介绍过的,其考查内容却又是教材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延续及应用,难度略高于课本,这体现出“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原则。正是本题的一大亮点,又给了我们立足教材的启示,能指导我们的高考备考。
理由2:稳中求新,稳中有变
大家请看2006年高考化学广东卷第25题,原题是:纤维素是自然界最为丰富的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资源。
(1)纤维素可制备用于纺织、造纸等的黏胶纤维[成分是(C6H10O5)n],生产过程涉及多个化学反应。工艺简图如下:
黏胶纤维(产品)近来,化学家开发了一种使用NMMO加工纤维素的新方法,产品“Lyocell纤维”成分也是(C6H10O5)n。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Lyocell纤维”工艺流程中,可充分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②与“Lyocell纤维”工艺相比,粘胶纤维工艺中会产生含有( )(只填非金元素符号)的废物,并由此增加了生产成本。
③“Lyocell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原因是( )。
(2)“Lyocell纤维”工艺流程中的NMMO可按如下路线制备(反应条件均省略);
其中,化合物I可在聚为最简单的芳香烃,化合物II可使溴水褪色。
①化合物I也可聚合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导电性的高分子化合物该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
②化合物II与氧气反应的原子利用率达100%,其化学方程式为( )。
③关于化合物III、IV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代号)。
A.都可发生酯化反应。
B.III可被氧化,IV不可被氧化。
C.都溶于水。
D.III可与钠反应,IV不可与钠反应。
E.III是乙醇的同系物。
F.III可由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制备。
④写出合成NMMO最后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它与2007年的第27题(即本题)形成姊妹题,看似如出一辙,特别是第(2)问,却又比其新颖,同是考查有机化学合成部分内容,却又着眼不同,本题不落俗套,在稳中求新,在稳中求变,让考生乍看此题,感到亲切自然,顺理成章地使用通性、通法去解决完成问题。
理由3:推陈出新,以人为本
本题是以合成一个药物为背景,背景新颖,贴近生活实际,对全体考生来说都公平公正,题目叙述通俗易懂,语言简洁,结构美观,短小精悍,令人赏心悦目,一目了然,比上一年的25题姊妹题文字简化多了,而上一年的题中也出现陌生的名词概念,给学生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陌生的感觉,而本题学生完成时间比较短,可省出更多的时间去给其他的题目,所以本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理由4:突出能力,渗透思路
本题考查课本上没有介绍过的一种药物,但要利用课本中乙烯、乙醇及苯的性质,利用教材的知识去应用去解决问题,这是考查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表现,题目有较强的创新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既要重视基础又要注重能力,试题以课本知识体系为主,注重方法和思想考查,同时强调综合能力的考查,两者“一脉相承”。
在本题中(2)问考查了有关原子利用率及在(4)问中考查了有关氧化剂的选择,这都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绿色化学环保的思想。本题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应用能力,所以本题突出了能力,渗透了思想。这恰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考改革的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方向,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方向。
总之,这是一道立足基础、创新别致、以人为本、强化能力、渗透思想的好题,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仍然使人记忆犹新,并不断从中吸收有价值的元素。